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路径选择

    窦亚权杨琛赵晓迪王怀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内涵以及具体可行路径,为推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方案,从而促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方法]通过深入剖析森林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从供给、需求角度阐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选取福建南平、湖北鄂州、江西崇义为典型案例,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做法和主要成效,同时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诠释3种不同主体方式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政府、政府+市场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结果]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从供给角度可理解为应当通过何种方式方法使生产者付出的成本得到回报,即有效促使生产者愿意且有能力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森林生态产品,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最优配置;从需求角度可理解为通过生态、物质和人力等资本要素的投入,使消费者的福利得到改善,从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为此按一定价格进行消费支付,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结论]通过分析国内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做法,针对森林生态物质产品、调节产品和服务产品,提出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主要分为3种:以市场为主体,构建森林物质产品的交易机制;以政府为主体,构建森林调节产品的管理机制;以政府、市场相结合,构建森林文化产品的服务机制.

    森林生态产品供需分析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实现路径

    "两山"理念发源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

    孔凡斌王宁徐彩瑶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浙江率先实践"两山"理念的重要探索.本研究科学评价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以期为衡量浙江省"两山"理念实践成效及路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借助InVES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测算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明确路径优化策略.[结果]2000—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文化服务是主要的森林生态产品,森林生态系统在固碳释氧和保持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服务产品价值为林业总产值的1.94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14%,浙江省在率先建设"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方面成效显著;浙江省林业总产值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林业第二产业成为浙江省林业的绝对优势产业,林业第三产业产值快速增长,所占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形成了"二、三、一"产业格局,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整体较高,11个地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趋势不断向好,浙江省在探索"两山"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趋势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动的重合程度较高,林业技术效率提升是改变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主要原因,有6个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低于1,其林业技术进步尚未发挥正向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浙江省各地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过量和产出不足,且不同地市实现效率损失的具体原因不同.[结论]各地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健全现代林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大新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为全国探索森林资源富集地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示范样板.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

    中国生态保护修复进程下的黑龙江省NP P时空演变及突变模式

    程春香于敏毛子军谢连妮...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实施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和突变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已验证的TEC模型和中国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集(2000、2010和2020年),采用Sen趋势度估计法、M-K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2000—2020年NPP变化趋势和突变模式.利用空间叠加分析输出土地覆盖类型转移矩阵,探讨2000—2020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黑龙江省NPP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黑龙江省NPP年均值极显著增加,2010年后增长率明显上升,并在2020年达到新高.2)NPP突变时间分布较广,呈阶段性变化,在2010年出现峰值.突变高发期和峰值时间与中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关键节点高度吻合.ZZ模式(突变前后均为增加趋势)是黑龙江省最明显的NPP突变模式.FZ模式(突变前为减少趋势,后为增加趋势)森林面积比例最高,表明生态修复成果显著.2010年之后正向突变(ZZ和FZ模式)面积占突变总面积的百分比趋于平稳,占比每年均达96.9%以上.3)森林、农田和草地是2000—2020年黑龙江省年平均NPP总量的前三名.农田年NPP总量增加较快,在全省中占比极显著增大.4)2000—2010和2010—2020年生态保护修复对修复区域NP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分别为56.8%和33.2%.[结论]2000—2020年黑龙江省在拥有强大碳储量的基础上,仍表现出持续增强的植被固碳能力.未来可加强对农业碳汇潜力和固碳方式的关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经对植被NPP产生重要影响.在东北森林带生态重大工程建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具有更大的植被固碳能力,并在全球和区域碳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生态保护修复植被固碳能力碳汇突变模式

    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对枯落物层燃烧性的影响

    胡同欣杨艺璇孙龙高传宇...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大兴安岭地区探究兴安落叶松林及白桦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对枯落物层燃烧性的影响,寻求森林防火与林下经济的结合方法.[方法]在森林防火期后,2020年6月在松岭林业局壮志林场的兴安落叶松林及白桦林内分别设置1块2500 m2样地,在这两种森林样地(共2块,郁闭度0.7左右)中分别布设12个70 cm×70 cm样方.以枯落物为栽培基质进行大球盖菇种植,以每个样方栽植的菌袋数设置CK(0袋)、低(2袋)、中(4袋)、高(6袋)4种密度;采菇后收集样地内枯落物带回实验室进行热重试验,测定热值、燃点,分析综纤维素及木质素的热失重比例、失重率特性指标以及热解动力学特征等热重指标,计算并对比可燃性指数及综合燃烧性的差异.[结果]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的综纤维素活化能和热值均随大球盖菇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在中、高密度下较低,其中综纤维素活化能分别降低了36.39%和35.07%,热值分别降低了74.21%和76.81%.白桦林枯落物的综纤维素活化能虽然在中、高密度种植下也显著(P<0.05)降低,但在低密度种植时最低,降低了32.97%;热值的变化趋势与兴安落叶松林相同,仍是中、高密度下较低,分别降低了78.75% 和72.07%.[结论]在兴安落叶松林及白桦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可以降低枯落物综合燃烧性指数,降低幅度较大的是中、高密度种植,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在中、高密度种植下综合燃烧性指数分别降低86.74%和87.51%,白桦林枯落物在中、高密度种植下综合燃烧性指数分别降低93.63%、91.52%.未来研究中可继续探索防火效益与种菇收益均好的种植密度.

    燃烧性大球盖菇林地枯落物层大兴安岭热重分析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山楂潜在适生区

    王东升赵伟程蓓蓓张吉军...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山楂分布与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山楂资源的科学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2个地理分布点和从Worldclim网站下载的20个1970—2000年的环境因子数据,使用MaxEnt模型预测山楂在2020年的潜在适生区,并划分适生等级,同时分析影响山楂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极好,测试数据集和训练数据集AUC值均在0.9以上;最热季降水量(贡献率28.6%)、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27.2%)、最干季均温(13%)、最热月最高温(11.8%)、年降水量(10%)、海拔(7.7%)、平均日较差均值(1.2%)、降水量季节变异系数(0.4%)和等温性(0.2%)是影响山楂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山楂在我国适生总面积达到了2487002 km2,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地区,排名前10的省份合计占到总适生面积的82.38%.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及山西五省高适生区面积最大,合计有481519 km2,占山楂全部高适生区面积的82.56%,临近的江苏、陕西、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有较大发展潜力.[结论]山楂适生区高度集中,适生等级从环渤海向内地省份逐渐降低,其中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及山西是适合山楂栽培种植的核心区域.

    山楂潜在适生区最大熵模型环境因子

    干旱区人工枣林蒸散及植株蒸腾的模型模拟

    乔英马英杰辛明亮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选择适合的模型模拟干旱区枣林蒸散量及植株蒸腾量,为干旱区枣林制定合理灌溉制度、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IMDual_Kc模型以双作物系数法为基础,引入作物密度系数Kd,适用于稀疏冠层的果树或高频灌溉的作物.利用干旱区人工枣林2年涡度协方差(Eddy covariance,EC)技术实测蒸散量、热脉冲法实测植株蒸腾量,验证SIMDual_Kc模型的适用性和率定模型参数,并根据实测数据预设灌溉频率,模拟不同灌溉频率对蒸散的影响.[结果]SIMDual_Kc模型模拟干旱区人工枣林生育期内的蒸散量、植株蒸腾量精度较高,蒸散量模拟精度:决定系数R2=0.57~0.60,模型一致性指数d=0.86~0.87,模型有效性NSE=0.51~0.55;植株蒸腾量模拟精度:R2=0.73~0.77,d=0.91~0.92,NSE=0.62~0.64;蒸散量、植株蒸腾量的实测值和模拟值有较好的一致性.适用于干旱区人工枣林的SIMDual_Kc模型参数:基础作物系数Kcb ini=0.18,Kcb mid=0.7,Kcb end=0.7;蒸发层深度Ze=0.15 m,总蒸发水量TEW=18 mm,易蒸发水量REW=9 mm,土壤水分消耗比率p=0.5.情景预测显示,在总灌溉量相同时,不同的灌溉频率对土壤蒸发量影响较大,对植株蒸腾量影响较小;土壤蒸发量随着灌溉频率的增大而变大,土壤表层含水率对土壤蒸发量的影响较大.[结论]SIMDual_Kc模型模拟干旱区人工枣林蒸散量、植株蒸腾量的精度较高,选择合适的滴灌频率对节水很重要.

    干旱区人工枣林蒸散植株蒸腾SIMDual_Kc模型预测

    干旱胁迫及外生菌根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形态及分泌物的影响

    李敏赵熙州王好运卢中科...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接种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生长、形态、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不同外生菌根菌促生抗逆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棚内盆栽试验,分析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橙黄硬皮马勃(Sc)、琥珀乳牛肝菌(Sp)和未接菌(CK)马尾松幼苗的地上和地下生长、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结果]1)干旱胁迫抑制马尾松生长和根系活力,但接种Sc和Sp均能促进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根系活力,改善根系形态,以接种Sc效果更佳.2)在根系分泌物中共检测出酸类、酮类、萜类、酯类、醇类和醛类6大类有机物质,共28种化合物.分泌物组成和相对含量受接菌和干旱胁迫调控,其中,接种Sc和Sp分别使分泌物种类增加和降低;无论是否接菌,分泌物种类均在干旱胁迫下增加;各类分泌物相对含量对干旱和接菌处理响应明显且存在差异,变化幅度和方向与分泌物种类有关;接种菌根菌能改变干旱胁迫下各类分泌物相对含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抑制萜类相对含量、增加醛类相对含量,同时,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程度更大.菌根菌对同一组分不同化合物相对含量也有显著影响.3)马尾松幼苗接种Sp后通过提高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促进植物生长,抵御干旱胁迫;接种Sc后通过维持较高的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抵御干旱胁迫.[结论]马尾松幼苗接种Sp和Sc通过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力和维持较高的土壤酶活性等方式促进生长和缓解干旱胁迫,以接种Sc缓解干旱胁迫的效果最佳.不同菌根菌接种处理后根系性状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变化复杂且存在差异.

    马尾松外生菌根干旱根系分泌物土壤酶

    杉木根边缘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铝胁迫的响应

    李舟阳陆文玲钱旺黄奕孜...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杉木根边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铝胁迫的响应,为进一步研究杉木对铝胁迫的响应机制和耐铝种质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悬空气培法研究不同根长杉木幼苗根边缘细胞的数量、活性等生物学特性,并通过铝离子处理分析杉木根边缘细胞对铝胁迫的响应.[结果]杉木种子刚萌发时,根尖处就开始产生边缘细胞,且边缘细胞数量随着根的伸长而逐渐增多,在根长1.5 cm时达到最大值,平均7497个.边缘细胞活性在根长小于0.5 cm时可达95%,随着根的伸长会逐渐降低,但基本稳定在80%左右.在根边缘细胞发育过程中,根冠果胶甲酯酶(PME)活性随着根的伸长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进一步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处理表明PME活性与边缘细胞游离至根际环境有关.铝胁迫处理结果表明,铝离子会显著抑制杉木幼苗根的伸长,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擦除根边缘细胞后会更加明显;低浓度的铝离子(100~200μmol·L-1)会促使边缘细胞分泌更多黏液,黏液层阻止铝离子吸附在根尖部位,从而对根尖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结论]杉木幼苗根尖会产生大量具有活性的边缘细胞,其游离至根际环境的过程可能主要受到PME酶的调控;这些根边缘细胞会对铝离子胁迫作出响应,分泌更多黏液,从而起到减轻铝毒害或保护根尖免受铝毒害的作用.

    杉木根边缘细胞果胶甲酯酶铝胁迫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毛竹林土壤固碳和固氮微生物的影响

    刘彩霞陈俊辉秦华梁辰飞...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毛竹林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固碳和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竹林土壤肥力维持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毛竹林集约经营6年(IM6)、10年(IM10)、15年(IM15)、20年(IM20)的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以立地条件相同且未施肥毛竹林为对照(CK),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T-RFLP)和克隆文库,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1)不同经营年限土壤pH值稳定在5.0~5.5,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和速效钾(AP)含量波动较大,但与CK相比,经营20后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2)与CK相比,表层土壤固碳基因cbbL丰度在IM6时显著降低(P<0.05),IM20时土壤cbbL基因丰度恢复至CK水平;而各经营年限的土壤固氮基因nifH丰度显著低于CK(P<0.05)并持续下降.固碳和固氮微生物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IM10显著下降(P<0.05),IM20时显著提高(P<0.05).毛竹林各经营年限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K差异显著,而固氮微生物的IM20群落结构与CK相似.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固碳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主要是变形菌门的慢生根瘤菌、百分红螺菌、运动硫黄球菌、美叶葡萄球菌、菊苣中根瘤菌、Starkeya novella;固氮微生物优势菌群主要是根瘤菌.4)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AP和NH4+-N含量以及 δ13 C变化显著相关,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AP、AK、SOC、NO3--N、C:N和AN变化显著相关(P<0.05).[结论]毛竹林长期配施有机无机肥,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且未造成土壤酸化,对改善土壤养分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养分变化是驱动毛竹林土壤中固碳和固氮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毛竹林有机无机配施固碳微生物固氮微生物

    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性比较

    徐川梅王子晗谢峰金旭胤...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征,并调查这些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和染色体结构等研究提供相应的细胞遗传学资料,为相关的染色体识别提供相应的染色体物理标记.[方法]以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金镶玉竹、白哺鸡竹、紫竹、斑竹、黄秆乌哺鸡竹、人面竹、大明竹和茶秆竹为材料,以45S rDNA和5S rDNA为探针,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45S rDNA和5S rDNA在这些竹种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1)12个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 n=48,4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黄秆乌哺鸡竹和斑竹均具有2个45S rDNA位点,且2个45S rDNA位点信号强度和分布位置表现一致.②茶秆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和金镶玉竹也具有2个45S rDNA位点,其中1个位点较为稳定,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个位点断裂严重,经常脱离分布位置.③紫竹和大明竹具有2个45S rDNA位点,这对位点在信号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紫竹表现更明显.2)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了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相似,具有2对信号强度不同的5S rDNA位点,其中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很强,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微弱,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②早竹、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较为相似,具有2对较强的5S rDNA信号,且2对信号强度差异不大,以成对形式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③金镶玉竹、紫竹和大明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比较特殊,均有3个位点,明显不对称,其中紫竹的3个5S rDNA位点,2个位于染色体末端,1个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金镶玉竹的3个5S rDNA,2个强弱不同的信号位于染色体中间,还有1个位于染色体末端,而大明竹的3个5S rDNA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④斑竹与人面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具有2对5S rDNA位点,且信号较弱,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⑤茶秆竹具有1对较弱的5S rDNA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区域.[结论]1)根据45S rDNA和5S rDNA在金镶玉竹、紫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大明竹和茶秆竹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推测这些竹种的染色体可能发生过断裂、易位、删除或插入等遗传重组.2)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3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该分布模式与3个竹种系统分类地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竹类植物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5SrDNA45Sr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