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盛炜彤

双月刊

1001-1498

lykxyj@caf.ac.cn

010-6288968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林业科学研究/Journal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致病性研究

    刘亚周勤政王慧敏王正...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fujiensis和E.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laricicola、E.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peniculi和 O.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 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E.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fujiensis、O.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落叶松八齿小蠹EndoconidiophoraOphiostoma单萜

    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骆秀琼何吉安李远发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组分将树木划分为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用负指数函数分析了径阶与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数量关系,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林分上层、林分下层以及它们各自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用标记相关函数kmm(r)分析树种和树木大小的空间分布.[结果](1)林分、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的径阶分布均呈倒J型,林分和林分下层的物种丰富度随径阶的增大而减小,而林分上层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林分上层在多数尺度上呈规则或随机分布,仅在小尺度(r = 0~1 m、4~6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下层的聚集强度和尺度皆大于林分上层;(3)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种群之间均以随机关联为主,只有个别种间对在小尺度(r = 0~2 m)上呈正关联或负关联;(4)林分和林分下层在所有观测尺度上表现为同种聚集,强度明显大于林分上层;林分和林分上层的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小径木聚集.林分下层的个体大小相近,在多数尺度上混生.[结论]垂直分层决定了林分上层、林分下层的物种组分、多度、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在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

    喀斯特老龄林垂直分层大小分化分布格局

    林龄和土层对柠檬桉林土壤养分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何普林徐其贤王忠林张振源...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工林土壤的地力维持和有机碳稳定性受到林龄和土层的极大影响.本文旨在探明林龄和土层对柠檬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的影响,为人工林土壤固碳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测定了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2种林龄柠檬桉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探讨林龄(3年生和 20年生)和土层(0~10、10~20、20~40、40~60和60~100 cm)对柠檬桉人工林土壤碳稳定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结果]林龄显著影响柠檬桉人工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碳氮磷含量及C∶N、C∶P和N∶P,但土层仅对自然含水量(SWC)、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和ROC存在显著影响.20年生柠檬桉人工林土壤TOC、TN和TP比3年生分别高138.60%、29.77%和56.99%,说明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随着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地表凋落物和根系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进而改善了土壤肥力.20年生柠檬桉林土壤ROC含量比3年生高49.52%,而土壤ROC/TOC值比3年生低30.17%,说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TOC积累的量更多而ROC积累的量相对较少,因而土壤碳稳定性增强.相关分析表明,两种林龄柠檬桉人工林土壤 TOC和 ROC受到土壤 TN、TP、C∶N和 C∶P的显著影响,而 3年生柠檬桉人工林土壤TOC和ROC还受到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的影响,说明柠檬桉幼龄林土壤碳储量及稳定性同时受到土壤物理性质和氮磷养分供应的调控,而成熟林则更容易受到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调控.[结论]柠檬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提高,且容易受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的影响.因此,在人工林经营实践中,适当延长轮伐期,并注意调控土壤氮磷养分供应,可以有效提高柠檬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碳稳定性土壤养分易氧化有机碳柠檬桉人工林粤西地区

    低温胁迫对不同耐寒红树植物幼苗光合生理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许明海冯瑜童宇艳岳丹斐...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两种不同耐寒红树植物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红树林抗寒性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以秋茄、红榄李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25℃(昼)/20℃(夜)、24 h 7℃(昼)/4℃(夜)、48 h 7℃(昼)/4℃(夜)3个处理,分别比较分析了两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的光合参数、荧光特征、抗氧化能力、叶绿体超微结构等生理过程对低温响应的差异.[结果]低温胁迫抑制红榄李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而对秋茄的影响却较小.在低温胁迫处理48h后,红榄李幼苗叶片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而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同时气孔关闭,光合色素合成受阻,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最终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以及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等降低.相同低温胁迫下秋茄幼苗叶片Pn也受到抑制,但其Pn下降幅度约为红榄李的79%.[结论]秋茄耐寒能力较强于红榄李,这可能是因为秋茄在低温胁迫下不仅能够保持较高的气孔开张度、光合色素含量以及POD活性,维持较好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而且还会通过调控能量耗散减轻PSⅡ光抑制,降低低温胁迫带来的膜脂过氧化伤害,最终维持自身较强的光合能力.

    红树林低温光合荧光抗氧化系统叶绿体结构

    根瘤内生菌群对南洋楹苗木生长的影响

    林千禧郑会全路国辉黄荣...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根瘤内生菌群对南洋楹苗木的促生效应,并揭示根瘤优势内生菌组成及其与苗木生长的关系,为南洋楹菌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来源于广东广州、惠州和茂名等3个地区的南洋楹根瘤提取液为接种菌液(YZ、YD和YX),开展南洋楹组培苗接种对比试验,并对回接根瘤进行 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和数据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接种处理的南洋楹苗木均能成功接根瘤,其苗期生长与结瘤、生物量积累、光合及固氮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其中苗高、根长、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总氮量等表征南洋楹苗木的综合情况的指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 53.74%~95.65%、52.91%~98.41%、74.04%~86.18%和 7.6~15.9倍.3种接种处理中,接种菌液YZ对苗木促生、结瘤和固氮效应最为显著.回接根瘤内生菌群组成存在一定差异,YZ处理的根瘤内生菌的比例最均衡、细菌物种数(OTU数)最多和α多样性(香农指数)最高.根瘤内生菌中一种反硝化Fe-Ⅱ氧化细菌与南洋楹苗高、回接根瘤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氮量、总氮量和固氮量呈显著正相关;OTU数和香农指数与南洋楹苗高、根瘤数、总氮量和固氮量等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南洋楹根瘤提取液能对南洋楹苗期的生长与结瘤、生物量积累、光合及固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同来源的接种菌液对苗木的促生效应及回接根瘤内生菌群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根瘤内生菌种类越丰富、相对丰度越均衡,对南洋楹幼苗促生和固氮作用越显著.

    南洋楹根瘤接种菌液内生菌群促生效应相关性

    矿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碳汇潜力的文献计量研究

    张宇昂李亚桐杜忠毓祁新华...
    14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矿业开采导致的受损生态系统因分布范围广、环境污染重、生态功能受损,严重威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是现阶段我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针对 2010-2022年间发表的 914篇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矿区受损生态系统评价、生态修复技术、碳源/汇潜力及监测技术四个方面对矿区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结果]矿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由"工程修复为主"向"系统生态修复,"由"条块化、分裂式"向"区域综合受损生态系统"转变;矿区碳源/汇与区域环境的碳循环机制研究逐渐深入;遥感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矿区修复监测评价体系的发展革新;法律法规和系统管控理念的完善、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三生空间"的权衡博弈共同影响着退化矿区的修复效益.[结论]本研究明晰了当前矿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碳汇潜力研究和应用的困境与挑战,展望后续研究的方向与可能,为未来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及监测评估提供参考.

    矿区生态修复评价碳汇监测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巩大鹏毕华兴王劲峰赵丹阳...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晋西黄土区 5种不同密度(500、1 000、1 500、2 000、2 500 株·hm-2)刺槐人工林,测定和分析叶片、枯落物、土壤的养分.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密度对三者养分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密度增加,刺槐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叶片C∶P、N∶P先降低后增加;枯落物的C、C∶N、C∶P、N∶P随着密度先减少后增大,N、P则先增大后减少;土壤C、P、N含量及C∶P、N∶P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C∶N随密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林分密度下,叶片N∶P均大于14,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中除了叶片N、C∶N以外,均存在不同的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不同林分密度下,叶片N∶P均大于 14,说明研究区刺槐人工林主要受到P限制;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刺槐人工林的养分循环及其分配和化学计量特征;在密度为1000~1 500 株·hm-2 的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含量最高,养分限制最弱,枯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为适宜经营密度.

    林分密度刺槐养分循环化学计量特征

    从同步数据分析乔木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马泽宋维峰徐小青储娅...
    16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树干液流是研究植物蒸腾耗水的重要生理指标,树种和气象因子均是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消除树种因素限制,探讨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哈尼梯田水源区3种林分中10种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测定其树干液流速率,将其同步数据与气象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从次生落叶阔叶林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7 779条乔木树干液流速率数据中发现7条异常数据,且这些异常数据在各个树种中都表现出同步一致性;进一步关联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突然增加是产生乔木树干液流数据同步上升的主要原因,而降雨则是产生树干液流数据同步下降的主要原因,两者的变化可导致其他气象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树干液流速率;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在发生同步异常数据的气候条件下,树干液流滞后太阳辐射0~30 min,提前于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和湿度0~60 min,滞后或提前时间远小于正常气候条件下各树种的时滞时间.[结论]乔木树干液流受到太阳辐射和降雨等气象因子的综合调节,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从生理生态角度探究乔木的蒸腾作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关系分析同步异常时滞效应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新疆核桃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的影响

    王祺周荣飞李宝鑫张俊佩...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核桃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的影响,筛选影响叶片养分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为新疆核桃园土壤养分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核桃主栽区的10年生'温185'核桃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地主要的化肥施用类型(磷酸氢二铵和硫酸钾,YD)为对照,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矿源黄腐酸钾和中量元素水溶肥,YZ)对核桃园土壤化学特性和叶片矿质元素的影响.[结果]与YD施肥措施相比,YZ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盐离子含量,提高了叶片矿质元素含量,但具有季节性差异.其中,5月,YZ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 NO3--N(460.22%)、AK(46.46%)和叶片N(12.16%)、K(17.46%)、Zn(21.88%)元素含量;7月,YZ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 pH(2.21%)、EC(27.25%)、Cl--S(23.37%)、NH4+-N(61.09%)、AP(30.03%)、Na+(13.24%)和叶片 Cl--L(15.94%)元素含量(p<0.05),相反,显著提高了叶片 N(4.16%)、P(13.25%)、Ca(20.73%)、Mg(44.04%)、Na(66.67%)、Fe(24.62%)、Mn(52.47%)、B(31.85%)元素含量(p<0.05);9月,YZ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EC(20.45%)、NH4+-N(37.31%)、AP(21.74%)、Na+(11.36%)含 量(p<0.05),相 反,显 著 提 高 了 OM(22.17%)、NO3--N(59.09%)、AK(56.47%)含量(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Na+和Cl--S是新疆核桃园中影响核桃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重要土壤化学因子,增施有机肥并且降低土壤pH,有利于叶片N、P、K、Na、Fe、Zn元素的积累.[结论]YD处理提高了土壤EC、Na+、Cl--S、NH4+-N等盐离子含量,长期施用可能会加剧新疆核桃园的土壤盐渍化水平;YZ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pH、Na+、EC、NH4+-N等盐离子含量,提高了叶片N、P、K、Fe等矿质元素含量,建议在新疆核桃主栽区核桃园,7月之前可通过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土壤盐渍化水平来减轻盐碱危害,同时平衡叶片矿质元素含量,而应尽量避免长期单一施用化肥.

    核桃园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化学特性叶片矿质营养盐碱地

    不同油茶品种苗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性评价

    傅志强张恒刘祯奚如春...
    18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我国南方高温频发,高温环境已成为油茶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探究不同油茶品种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性差异,筛选出适合在高温地区种植的油茶品种.[方法]选用我国各省(区)现行的15个油茶品种为研究对象,以其3年生嫁接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调查测定各油茶品种在高温胁迫(覆膜增温)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干物质含量、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 12个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15个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高温胁迫下,参试油茶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含量降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且多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升高;隶属函数分析表明,15个油茶品种的耐热性存在差异,其强弱顺序为华金>赣州油1号>华硕>岑软2号>湘林210>赣无2>长林53号>粤韶75-2>粤韶77-1>长林 4号>岑软 3号>华鑫>长林 40号>赣州油 7号>赣石 83-4.[结论]15个油茶品种中,华金、赣州油1号、华硕、岑软2号和湘林210耐热性强,适宜高温地区引种栽培.

    油茶高温胁迫生理响应耐热性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