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学刊
旅游学刊

黄先开

月刊

1002-5006

lyxka@tom.com lyxk@vip.sina.com

010-64909223 64900163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

旅游学刊/Journal Tourism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旅游业的新动向、新思路、新经验和新问题。以及研究评述、学术会议纪要等。读者对象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者、旅游院校师生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有英文目次、论文英文摘要及年度索引。“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第一名。中国优秀旅游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景观到景像:数字时代吸引资产权再探讨

    左冰
    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地方文化以及景观所承载的吸引价值已经商业化为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吸引资产.由于景观的广域性以及文化的集体创造特征,限制了使用知识产权工具保护其产权人财产权利的作用.数字技术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旅吸引物向数字化转换,关于它们的所有权和用益权问题日益严峻,亟须突破现有知识产权框架,以前瞻性的法律方式建立起保护吸引资产权益的治理体系.文章意图贯通从现实吸引资产权益产生到吸引资产形成,及至其数据资产生成的全过程.文章在回顾国际上关于文化财产权利保护的研究进展和相关争议的基础上,剖析了知识产权难以保护集合性吸引资产权益的原因;继而将旅游吸引物权扩展为范畴更广的吸引资产权概念,阐释了吸引资产权与知识产权之间的互补关系.文章进一步从吸引资产权与观景权形成互换性利害关系的角度论证了吸引资产权设立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剖析了吸引资产权的适用条件、应用原则与制度基础,最后结合数字化背景对吸引物数字复刻后的数据产权归属进行了讨论.文章推进和深化了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和研究,为应对未来数字社会中的相关财产争议提供了法律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数字文旅产业有序发展.率先认可吸引资产权的法定权益,可以成为中国对世界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的有益制度贡献之一.

    文化财产吸引资产知识产权观景权数字复刻数据资产

    非惯常理论新构:基于具身认知与双系统视角

    李晓义许威李春晓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基石,学界对非惯常理论的思辨虽源源不断,但其中仍存在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非惯常环境与行为研究对话割裂等问题.由此,文章借鉴具身认知与双系统理论,创新提出"惯常""中间"和"非惯常"3种认知状态,以个体心理认知差异作为定义和划分旅游环境类型的线索,明确指出环境类型具有具身性、经验性、可变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内生属性;利用非惯常认知状态联结旅游环境与旅游者行为,论证主张非惯常环境与非惯常行为的伴生关系,梳理归纳决策冲动化、自我失控化、情绪主导化、盲从化和心理账户显化的非惯常行为典型特征.文章对虚拟旅游、元宇宙旅游、城市漫步等新兴旅游业态作出回应,剖析解答了非惯常理论相关研究中"主观或客观"和"异地与否"的复杂问题,并将非惯常理论的应用范围从实地拓展到虚拟层面.文章期望从人本视角革新非惯常理论以强化旅游研究的特殊性,同时助推旅游知识的外溢.

    非惯常环境非惯常行为非惯常认知状态具身认知双系统

    群体精神符号与主体性异化——网红景观符号的生成、传播与消费

    王丹平谢彦君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红地打卡已逐渐成为当下较为普遍的旅游实践.为进一步认识这一现象,文章以迪士尼IP形象玲娜贝儿为分析对象,考察了传播互动实践中网红景观符号的建构过程.研究表明:网红景观符号在主体交互与场域交互的动态加能中生成.它包括个体体验与集体阐释、现场-表征符号-社交平台、生产与消费间持续性地交互、转化与复归,整体构成一个开放、互构、持续的符号生产系统.文章进一步探索了这一系统得以持续性运作的动力机制及主体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各类关联性的驱动下,主体生发的各类行动都通过消费增值的方式被整合进入整体的系统,推动网红景观符号持续性的再生产.文章分析了网红景观符号的生产及其运作的动力机制,对网红景观符号生成、传播与消费相关现象的认识具有一定启发.

    网红景观符号主体交互场域交互主体性

    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以电影《少年的你》及其取景地重庆为例

    邝子然林耿
    7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文本包含丰富的符号和意义,在旅游地空间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网络媒体的崛起,作为电影取景青睐的重庆成为新兴网红城市,电影取景地在消费者的消费实践和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下形成网红打卡地.文章以电影《少年的你》及网红打卡取景地海棠溪筒子楼为对象,援引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电影、影评、照片、旅游评论、访谈等资料的文本分析,解释地理景观被电影文本呈现和意义建构过程,消费者的响应及打卡实践方式和建构作用,以及居民的生活展演.该研究认为,在观影时影像、地方与观众生产出一个包含叙事、情感和想象的电影空间,在网红打卡中游客通过模仿式、记录式、创作式的摄影实践实现对地理景观意义的再生产和自我身份的建构.在取景地重构为旅游地的过程中,想象与现实混杂所生产的空间意义,经由影像和游客的建构及与居民展演的协商,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技术正以不同以往社会的力量,通过对个人世界的信息化将自身作为主体投射到空间的社会性生产当中.

    空间生产视觉文本信息化电影重庆

    电子服务场景如何唤起旅游电商直播观众的购买意愿——基于场所依恋的链式中介模型

    余军谢朝武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直播已成为旅游产品营销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尚未有研究审视过娱乐氛围和名人光环在旅游电商直播中对观众购买意愿影响的场景效应.文章基于刺激-机体-反应分析框架和场所依恋理论,构建了一个以电商直播娱乐氛围和名人光环为自变量、以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为中介变量、以观众购买意愿为因变量的链式中介模型,并基于688份问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使用了PLS-SEM和Bootstrapping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娱乐氛围场景和名人光环场景均能正向影响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2)旅游电商直播场所依赖能正向影响场所认同,且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均能正向影响购买意愿;3)场所依赖在服务场景和购买意愿关系中的简单中介效应显著,但场所认同只能简单中介名人光环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在娱乐氛围和购买意愿之间简单中介效应较弱;4)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在服务场景对购买意愿的间接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文章基于旅游电商直播场景,对娱乐氛围景观和名人光环景观的场所依恋机制及其对观众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为电子服务场景的场所依恋效应提供了新的认知,并为电商直播场所认同和观众购买意愿的激发提供了有益的管理启示.

    直播旅游电商电子服务场景场所依恋理论购买意愿

    山在那里:山地探险者内驱力及其探险行为意向影响机制

    王美玉程励刘勇陈飞凤...
    10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山地探险活动作为特种旅游或探险旅游已进入旅游学者的研究视野,旅游者内驱力与探险行为意向之间的关联逐渐受到关注,仅以线性因果模型展开的研究已难以解释其中的复杂性.基于此,文章以四姑娘山山地景区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了心流体验、精神朝圣、成就感和使命感4个山地探险者的主要内驱力,然后纳入探险经验、社会支持及人口统计学相关变量,基于复杂性理论及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以内驱力为核心的组态关系模型,旨在揭示山地旅游者内驱力及其探险行为意向的复杂性影响.研究发现,在单项前因条件中,心流体验、精神朝圣、探险成效是探险行为意向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所有单项前因条件均不能构成探险行为意向形成的充要条件,必须通过条件组合发挥作用,基于此,进一步得到20种前因条件组合,即探险行为意向形成的充分条件,证实了高水平探险行为意向前因条件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内驱力及行为意向之间的非对称因果关系的理论认识,还能促进相关部门对山地探险旅游活动做出正确指导,推动山地探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复杂性理论山地旅游探险内驱力fsQCA方法四姑娘山

    家长决策下的研学旅游消费——基于消费者与购买者不一致的二元视角

    苏海洋文彤肖凯杰
    12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既存在消费者与购买者的主体不一致性,又存在家长为未成年子女做决策的必要性,意味着从作为购买者的家长视角探讨研学旅游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文章以中小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基于推拉理论构建家长视角下研学旅游动机与购买决策的基本关系,并利用价值感知、风险感知与成本感知揭示内在机制和理论边界.结果显示:研学旅游动机不仅直接促进购买决策,还会通过价值感知的部分中介作用来实现;风险感知激发了研学旅游动机与价值感知间的正向关系;成本感知、风险感知与研学旅游动机的交互作用对价值感知产生负向影响.该研究拓展了旅游动机的主体视角,深化了包含利他和利己的价值内涵,为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分歧提供实证答案,细分了不同利失类型的家长决策特征,为教育部门、学校、研学企业和教师的实践提供启示.

    研学旅游家长购买决策研学旅游动机价值感知风险感知成本感知

    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基于变革性旅游体验的视角

    王咏李冬花符琳蓉侯颖...
    13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教育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方向.文章基于安徽省金寨县的实地调研,构建以仪式感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以信仰、场所为自变量,以转变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结果显示:1)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通过游客个体基于变革性旅游体验而形成的积极转变而实现;2)信仰和场所不是转变发生的直接原因,心理、行为、信念的转变发生是仪式感与满意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3)仪式感和满意度在转变的实现过程中具有多重中介作用,这既表现在信仰与场所对转变影响之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中,也在信仰/场所→仪式感→满意度→转变的链式作用路径中得到体现.文章最后提出,深耕红色文化内涵、改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供给、提升游客满意度、推进"互联网+"等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等发展措施,为红色资源利用、红色基因传承、红色传统发扬以及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变革性旅游体验仪式感金寨县

    旅游地产权实践下华侨主体性变迁与侨乡地方性重构研究——以福建晋江梧林村为例

    杨勇邹永广朱尧
    1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侨乡是海外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揭示其旅游开发前后华侨主体性与地方性变化的过程对于促进海外华侨的民族凝聚力及祖籍地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福建省晋江市梧林侨乡为例,基于"制度-行动-地方"的分析框架,刻画了旅游产权实践下海外华侨主体性变迁与侨乡地方性重构的过程与形成机制.1)旅游开发前后,海外华侨主体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经济投入的积极性、情感投入的主动性和文化联结的自觉性转变为经济参与意愿降低、身份自主意识消解和文化建设能力流失.2)侨宅产权对海外华侨主体性的发挥具有价值理性规制和情感隐性调节作用.旅游开发推动侨宅产权关系发生变革,在血缘伦理型流转转变为市场商业型流转的过程中,产权结构中的权力不均衡分布最终导致了差异性的地方主体实践,旅游产权变革是解释侨乡旅游实践中华侨主体性变迁的底层逻辑.3)旅游开发前后侨乡地方性重构是海外华侨与侨眷的互动实践转向不协调的多元主体实践的结果,导致地方性重构呈现"去地方化"趋势.该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对移民空间实践与地方协商中人地关系动态演化规律的认识,也为侨乡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实践启示.

    侨乡产权实践主体性变迁地方性重构华侨华人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