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学刊
旅游学刊

黄先开

月刊

1002-5006

lyxka@tom.com lyxk@vip.sina.com

010-64909223 64900163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

旅游学刊/Journal Tourism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旅游业的新动向、新思路、新经验和新问题。以及研究评述、学术会议纪要等。读者对象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者、旅游院校师生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有英文目次、论文英文摘要及年度索引。“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第一名。中国优秀旅游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旅游疗愈与健康中国"专栏组稿说明

    杨振之
    34页

    旅游疗愈理论:构成系统与作用机制

    杨振之沙莎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了旅游疗愈理论,构建了由"天""地""人"三大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以及"天人地交互效应"作用机制组成的旅游疗愈理论模型,阐述了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生成机制,以及对人体健康提升的作用路径,为进一步了解"天""地"与"人"的健康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受旅游疗愈主体"人"的健康需求驱动,会产生此类"应时而宜"的康复性旅游流动,让人"远离"惯常环境中的"烦"与"身心不适",置身于"迷人"的环境中,会产生更多的非定向注意力和健康效益,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实现健康的体魄在诗与远方遨游.该研究进一步发掘了旅游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使更多符合游客健康需求的产品供给、资源利用、空间开发成为可能,从而促进旅游学与生命科学的跨学科理论实践.

    旅游疗愈构成系统作用机制康复性旅游流动

    旅游对老年人退休适应阶段自我负面体验的心理疗愈研究——基于镜像理论

    吕婷李师娜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镜像重构理论为指导,通过客我和主我分析视角,引入皮电心理生理数据,综合分析了旅游对退休适应阶段老年人自我重构的心理疗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客我认知方面,退休者通过凝视自然景观(梦幻之镜)、文化景观(哲思之镜)和社会秩序(规矩之镜)等大他者之镜唤醒自我,积极拓展自我的生命价值、主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退休者通过旅游同伴(怀旧之镜)、旅游地老人(未来之镜)等小他者之镜重新建立自我与社会的联结,转变身体认知局限,形成"心不老就不算老"的自我认知.在主我反应方面,皮电心理生理数据显示,退休者在旅游镜像空间内诱发了精神愉悦感、社交怀旧感以及身体认同感.客我与主我相互协调彼此一致,自我概念由此重构.

    旅游疗愈自我重构退休适应阶段老年人

    旅居何以康养?——节奏分析视角下康养旅居对身心健康的"单向度-循环"影响研究

    韵江郑密
    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养旅居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生活方式,是在中国时代特色背景下休闲度假产业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然而,康养旅居对个体身心健康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的机制尚未厘清.文章借鉴节奏分析理论,从单向度过程和循环过程两个时空尺度出发,探索旅居者生活节奏变化下康养旅居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从单次康养旅居的单向度过程来看,旅居者经历了日常节奏化-节奏中辍-节奏调整-节奏嵌入-节奏持存的节奏演进过程,康养旅居者节奏变化过程本身具有疗愈功效,其健康状态、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均呈现倒U形趋势,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相互作用,并影响旅居者身心健康;2)从持续性康养旅居循环过程来看,人们的身心健康状态越来越佳,这种健康状态呈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趋势;3)康养旅居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具有边界条件,分别是时间视角的停留时长、空间视角的柔性边界以及系统视角的自我调节与社会支持.该研究强调了身体反节奏化的革命潜能,为全民康养时代下康养旅居地建设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理论指导.

    康养旅居身心健康节奏分析感官体验情感体验

    聚焦脆弱人群的旅游疗愈——相关议题与研究展望

    熊伟罗筱雯黄媚娇
    7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旅游与健康的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和挑战.已有研究聚焦健康旅游或医疗旅游等话题,对旅游如何发挥其健康效益,尤其是如何惠及脆弱人群的作用机制讨论不足.基于此,文章聚焦脆弱人群,系统回顾了旅游疗愈所涉及的主体、动机、空间和效益.发现相关重要议题包括:旅游研究中所关注的固有型、情境型和致病型脆弱人群及其特征;脆弱人群在抵抗命运、促进发展和维系社交等方面的独特旅游动机;物理空间、社交空间、象征空间与虚拟空间中的疗愈潜力;"生理-心理-社会"3个层面的疗愈效益.文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涵盖"人群-动机-空间-效益"四维度的聚焦脆弱人群的旅游疗愈框架,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关注脆弱人群的本质性特征,旅游作为替代性疗法载体的跨学科探索,生活方式(如旅游)与健康效益可能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旅游旅游疗愈健康旅游福祉脆弱人群

    风尘仆仆,终有归处——跨国移民劳工的假日休闲及其疗愈机制

    徐文晴李咪咪刘为潍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假日和休闲对移民劳工而言意味着逃离和暂缓,对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关注跨国移民劳工与假日休闲体验相结合而带来的对集体疗愈、微观互动等研究问题的新认识,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外籍家庭佣工为研究对象,结合微观社会学视角与符号疗愈理论,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明晰跨国移民劳工群体休闲体验中的疗愈机制.研究发现:1)移民劳工通过对休闲情境下"第三空间"的组织和构筑展现其主体和领地意识,重建对日常生活的掌控权和决定权,提升心理幸福感;2)围绕宗族网络和地缘关系展开的假日休闲活动是跨国移民劳工宣泄个人情绪、调节人际情感的平台,也是其开展休闲活动的核心;3)移民劳工的假日休闲活动是一系列仪式情境和自然情境的集合,围绕各象征符号,个体疗愈通过集体情境的整合与转化,以自我宣泄和人际调节的形式而实现.研究从微观层面的集体互动出发,将休闲环境作为惯常环境之外的微观社会空间,为理解休闲与疗愈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美好生活提供了现实指导.

    休闲假日疗愈符号移民劳工

    乡村旅游体验场景对心理恢复的作用机制研究——兼论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

    刘卫梅林德荣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旅游的"疗愈"价值凸显.通过乡村旅游实现恢复和精神家园重构已成为一种趋势,但鲜有研究审视乡村旅游疗愈功效的场景效应.文章提出乡村旅游体验场景概念,基于647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构成乡村旅游体验场景的自然维度、氛围维度、好客文化维度、体验性活动和农创产品的5个维度与地方依恋对旅游者心理恢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体验场景5个维度都对心理恢复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2)乡村旅游体验场景的5个维度是地方依恋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3)地方依恋在乡村旅游体验场景5个维度与心理恢复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从乡村旅游体验场景视角揭示了心理恢复的形成机制,既拓展了现有的旅游体验场景理论,也为旅游者恢复性效应形成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乡村旅游体验场景心理恢复地方依恋

    旅游产品直播购物情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

    刘春赵琦郑红
    11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播购物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但目前缺乏对直播间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行为研究.基于刺激-机体-反应范式,文章采取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旅游产品直播购物情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除信息质量和主播信息源特性外,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直播购物平台的类型、可信度及营销力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外部刺激;2)消费者对外部刺激的内在感知包括观看旅游产品直播时的沉浸状态、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影响其对旅游产品直播购物的态度、观看意愿和购买行为;3)消费者是否会从直播间的"观望者"转变成"购买者",受旅游消费者自身特质及其感知风险的影响.通过厘清各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直播间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行为的影响机制,文章深化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解,并为旅游产品直播购物行业长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直播购物旅游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刺激-机体-反应理论前因变量

    缘何成"真"?圣地巡礼游客的真实性体验研究

    周肖帆张梦刘娜施思...
    13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二次元流行文化的发展,以拍照还原、模仿扮演、体验虚拟的圣地巡礼日益成为"打破次元壁"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寻求现实与幻想融合的"超真实"体验是游客出游的关键动机,然而,游客如何获得这种真实性体验及其具体维度如何,学术界很少关注.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收集网络文本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识别出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的结构维度,并进一步基于认证理论阐释了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实现路径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是一种多重真实,它通过不同认证方式实现和深化,即游客通过事实的认证、想象的认证、社会的认证和自我的认证,实现景观真实性、乌托邦真实性、部落真实性和自我真实性体验.该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对旅游真实性体验的理解,同时,也为企业优化游客三维与二维世界的"破壁"体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圣地巡礼认证理论真实性体验ACG(动画、漫画、游戏)虚拟场景旅游

    2003-2022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成果评价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张凌云...
    14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与旅游相关的50组检索词在CNKI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检索出2003-2022年收录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文章,经查重和筛选最终得到33 106篇旅游学术论文,以此作为研究的总样本框.这些旅游学术论文涉及1167种学术刊物、4727所机构以及29 408名作者.文章分别对刊载旅游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论文数量(分值、频次)、影响力(h指数、g指数)等指标的评价和排行.在数据处理上,应用了VBA预处理文件格式和编码计算,更加全面准确地进行期刊、学者以及机构的评价,为学术评价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2003-2022年Top 50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期刊""2003-2022年刊载旅游学术论文h指数≥15的期刊及其g指数""2003-2022年分值Top 100旅游论文作者""2003-2022年发表旅游论文h指数≥13的作者及其g指数""2003-2022年分值Top 100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2003-2022年发表旅游学术论文h指数≥20的机构及其g指数"6个表格中.此外,在研究中还引入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的"三高"论文指标,这个指标是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基于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按论文被引频次、引证标准化指数和下载频次遴选出学科前1%(同年度同学科同种文献类型中前1%的论文)的论文即为高被引论文、高引证标准化指数论文及高下载论文,简称"三高"论文,即为高影响力论文.文章基于三大学术论文数据库,以50组检索词为依据,全样本地选取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了2003-2022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员学术研究的概貌和相关的指标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旅游学术评价学术共同体h指数g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