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学刊
旅游学刊

黄先开

月刊

1002-5006

lyxka@tom.com lyxk@vip.sina.com

010-64909223 64900163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

旅游学刊/Journal Tourism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旅游业的新动向、新思路、新经验和新问题。以及研究评述、学术会议纪要等。读者对象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者、旅游院校师生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有英文目次、论文英文摘要及年度索引。“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第一名。中国优秀旅游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演化视角下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路径与机制——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城市为例

    金阳张蕴涵侯兵
    5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路径演化"起点-动力"假说中国大运河江浙段

    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

    张野王伟程遂营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的文化逻辑.1)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核.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主题、文化事象、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双向文化互动的逻辑,既要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进行研究阐释,又要从微观到宏观逐层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2)文化要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文化单元.国家文化公园应按照"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谱系→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以文化要素为起点开展文化分析,既要探寻文化基因,又要构建文化谱系,进而构筑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3)文化场景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载体.文化基因、文化要素与文化谱系,是文化场景的重要支撑.文化场景与文化资源、文化事象都体现着文化价值,共同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4)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之间是由小到大、由内而外、逐层递进的关系,"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文化逻辑框架在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逻辑,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利用.

    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逻辑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

    典型街区旅游美食地方性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评价——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研究

    孙晋坤白洋颍翔郭秋琪戴靖怡...
    8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美食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要素之一,但近年来,各地旅游美食的地方性危机逐渐凸显.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城市典型街区为研究对象,以美食店铺为基本单元,采用网络数据挖掘的方法,以地理距离和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评价标准的核心参照,构建了旅游美食地方性的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主要城市典型街区的旅游美食地方性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旅游美食地方性的指标体系由3个二级指标和7个基本指标构成.2)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典型街区的旅游美食地方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环境地方性和服务地方性的缺失问题尤其突出.3)各城市典型街区中旅游美食地方性高分店铺数量和比例表现较好,大理大理古城、西安北院门、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和杭州清河坊的高分店铺较多.4)区域旅游美食地方性与人文地理区划存在一定关联,中国西南一带少数民族聚集区相对较高.该研究在研究视角、旅游美食地方性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网络数据挖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旅游美食旅游美食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典型街区网络数据挖掘

    游客体验旅程设计有效性对主题公园重游意愿的影响机理——基于双因素理论

    贺文华李纯青
    9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游客体验旅程视角探讨了游客多次游玩主题公园的内在机理,依据双因素理论构建了游客体验旅程设计有效性、满意度、"没有不满意"、心理丰富性、流畅性感知、最优刺激水平、重游意愿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360份主题公园游览次数在3次及以上游客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1)游客体验旅程设计有效性包含服务内容粘性和服务流程平稳性两个维度,是影响主题公园游客重游意愿的重要因素;2)主题公园服务流程平稳性与服务内容粘性都是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的激励因素;3)主题公园服务内容粘性可以通过心理丰富性促进其满意度的提升,进而促进游客重游意愿;4)最优刺激水平在主题公园服务内容粘性与重游意愿间起到调节作用.文章从多服务周期客户体验旅程视角阐述了主题公园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游客重游意愿的理论研究,对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游客体验旅程设计有效性重游意愿双因素理论主题公园结构方程模型

    目的地依恋研究述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陈晔曹智辉易柳夙陈欣欣...
    11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国内外986篇目的地依恋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目的地依恋的相关理论演进、概念界定和研究主题等.在消费关系导向下,文章构建了旅游者视角的目的地依恋研究框架,揭示了目的地依恋的基本影响因素、形成逻辑与结果效应,并提出6个未来值得研究的主题:1)完善旅游者视角的目的地依恋研究框架;2)探索非惯常情境下目的地依恋的形成过程与规律;3)揭示旅游者自我概念变化对目的地依恋的影响;4)动态描述目的地依恋形成的阶段特征;5)探讨旅游者对不同目的地类型的感知差异及目的地依恋的形成机理;6)开展数字时代的目的地依恋研究.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目的地依恋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为旅游目的地提供管理和决策参考.

    旅游者目的地依恋自我概念综述

    老龄化对新兴国家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基于跨国样本的实证

    吴晓隽蒋文佳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战以来世界人口变化的最大特征之一,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影响深远,对旅游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以1995-2019年20个新兴国家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老龄化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特征,并探究了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老龄化对出境旅游需求有正向影响;2)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出境旅游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老龄化程度的新兴国家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存在异质性;3)国家文化价值观对老年人出境旅游需求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其中,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个人主义削弱了老龄化对出境旅游需求的正向作用;高权力距离、男性主义、长期主义加强了老龄化对出境旅游需求正向作用.该研究结果将为推进新兴国家银发旅游市场的开发、完善配套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老龄化出境旅游新兴国家国家文化价值

    当享受遭遇恐惧:自助出境旅游者风险决策的形成逻辑

    张江驰谢朝武
    13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预期享受与旅行恐惧在旅游者风险决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尚未经过实证检验.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文章以本体安全感威胁为中介变量、以旅游预期享受和旅行恐惧为调节变量,建构了旅游者风险感知对安全行为和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模型.文章对自助出境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共获得509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1)旅游者风险感知对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对重游意愿具有负向影响;2)本体安全感威胁部分中介了风险感知对安全行为的影响路径,完全中介了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路径,它是旅游风险感知影响风险决策的重要中介变量;3)旅游预期享受负向调节风险感知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正向调节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而旅行恐惧正向调节风险感知对安全行为的影响,负向调节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该研究基于本体安全感和旅游期望的视角,揭示了旅游者风险决策的形成逻辑,为旅游目的地建立面向自助出境旅游者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策略指导.

    风险感知安全行为重游意愿本体安全感威胁旅游期望保护动机理论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的经验数据

    吴志才熊娇
    15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机会公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010-2018年5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对农户收入流动性进行考察,继而构建有序概率单位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该影响的异质性.研究有3点发现.1)2010-2018年农户收入流动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位于收入分布两端的农户阶层趋于固化;位于中间阶层的农户收入流动性较强,但总体呈向下流动趋势.2)乡村旅游能够显著促使农户收入向上流动;在边际效应上,乡村旅游促进农户收入上升1~2个阶层的作用最大;上述结论在克服样本自选择问题、替换变量衡量方式、更换计量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乡村旅游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存在阶段差异与群体差异.分阶段看,乡村旅游对农户收入向上流动的积极影响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且该积极影响在2014年后更为突出.分群体看,乡村旅游对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向上流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等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分别具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但均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发展情境下破解农村收入阶层固化、促进收入合理有序流动提供了决策参考,政府未来一方面应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延伸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持续扩大乡村旅游的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应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来兼顾乡村旅游发展的"提低扩中"效应.

    乡村旅游收入流动性收入分配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