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新才

双月刊

1000-2804

jss@lzu.edu.cn

0391-8912706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本着“求实、求是、求精、求新”的原则,力争把学报办成一个繁荣学术研究、展示学术成果、促进知识创新的学术舞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边界

    王兆鹏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义内涵来看,先秦时代,"文学"指文化典籍;魏晋时期,"文学"指文章著述,既包含审美性和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及首创《文苑传》的刘宋范晔《后汉书》、继之为文学家立传的梁萧子显《南齐书》,也一直把应用性文学、非审美性文学视为文学.在他们的观念里,应用性文体也是注重美感的,只不过美的表现方式和美感来源不同而已.从文学总集和别集的编录实践来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萧统的《文选》和宋人的《文苑英华》、明清的各种文章总集以及唐宋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诸家别集,都是将文学性文体和应用性文体兼收并蓄,一视同仁.无论是文学观念层面还是文学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都包含文学性文体和非文学性文体,其边界既具包容性,又具明确性.金惠敏教授提出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非常切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性"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从破解"知识之谜"到主动译介:北欧的中国文学翻译演进历程

    丁旭辉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北欧地区,随着传统汉学从语言学、哲学转向对当代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文学的全方位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已逐渐成为一种汉学研究的新形态,对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学的世界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时地看,北欧对中国文学的翻译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翻译.这一阶段以传教士群体对先秦散文翻译为主,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文化"知识之谜".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后30年的翻译.在汉学转型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为"文化的相互渗透"的重要方式,出现了马悦然等倾力翻译中国文学的大师.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翻译.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古典与现代文学翻译并重,翻译模式更为商业化,译者与出版社合作主动推介中国文学作品.从社会学视角看,汉学大师的引领、汉学家个体的研究兴趣,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共同塑造了北欧中国文学翻译的"场域".

    北欧汉学中国文学翻译马悦然(G.D.Malmqvist)

    价值对齐:AIGC时代的人工智能文化科技伦理风险与精准共治路径研究

    解学芳曲晨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AIGC时代来临,人工智能技术在打造文化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伦理风险和治理挑战.从理论建构来看,人工智能文化科技伦理涉及透明度、监管、责任、道德,以及与计算机伦理、机器伦理和计算伦理等关系的处理.从发展隐忧来看,算法作为非人类网络行动者,面临在隐私与道德交汇中的游离问题,数字化时代的数智鸿沟与伦理边缘不清问题,以及深度合成与深度伪造带来的多维安全风险.基于此,旨在立足人工智能技术遵守价值对齐,提出构建共创共建共治的AIGC文化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即包括人工智能文化科技伦理治理制度创新、治理技术创新、治理主体创新的协同善治框架,推进AI文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并应对伦理风险,确保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科技伦理之间的可持续平衡.

    AIGC人工智能文化科技伦理价值对齐

    中国文艺国际传播历程、发展机遇和路径创新

    汤筠冰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艺思想始终秉持"文艺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经历了从内化到外显,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文艺国际传播不仅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关键手段.随着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的受众也由原先的西方精英阶层拓展到大众群体.这就需要文艺国际传播关注和研究目标受众需求和大众审美趋势.新兴媒介推动着文艺生产和视听传播新形态,提升了中国文艺国际传播效果.中国文艺国际传播需要探索创新路径.文艺传播要与新兴媒介技术深入融合,数字文艺作品如能开启"数字灵韵",将会提升观众审美体验;需要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建立国际交往新秩序,建构文艺国际传播体系;创新始于用户,而非生产者,文艺国际传播需致力为当地受众服务;惟有将文化国际传播嵌入国际传播大平台,才能形成广泛联结.

    文艺传播国际传播中国文艺思想数字灵韵

    军户家族的历史书写、身份变迁与地方志的文本形塑——以明清洮州宋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李勇进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户是明代卫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作为军户家族,明初,宋氏先祖通过建立军功从旗军进入到世袭武官行列,至成化十九年(1483)擢升洮州卫指挥佥事而成为当地的顶级军户家族,并以嫡子继承制承袭世职直至明末.被宋氏后人纳入家谱的"武职世次"应是其家族武职袭替记录的手抄副本,即《武职选簿》缺载的《洮州卫选簿》的组成部分.明清易代,宋氏因武职停袭而转型走上读书修文之路,数百年间产生过生员、士绅、贡生与举人等人物,并与当地其他文化世家联系密切,转变成为区域文化精英家族,家族中重要人物更是被塑造为"城隍神",到光绪年间地方官员编修志书时将其家谱的"武职世次"和"宋城隍"传说故事尽收其中.审视其书写逻辑,家谱的主体部分作为一种文本,经历了从官府档案到民间文献,再由民间家族事迹的书写回归到官方书写体系的转变,而这种民间私人文献与地方口头历史最终通过志书文本得以形塑,使宋氏的家族史在更大范围内客体化,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与公共知识,影响了区域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形成.

    军户洮州《宋氏家簿》家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