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马跃荣

双月刊

2096-3351

LZYXYXB@163.com

0830-3161822,3163895

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忠山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为沪州医学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沪医资料》,创办于1973年。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办刊条件和办刊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精准解剖要点

    李汛宋晓静郑燕丁方回...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大的手术之一.随着临床病例不断增多,外科技术逐渐完善,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均呈明显降低趋势,但其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及围手术期病人的高风险性仍给广大外科同道带来困惑.从技术层面来说,胰腺钩突完整切除、海德堡三角清扫以及是否联合血管重建都是术中操作的难点与要点.近年来,随着"动脉优先"、"Easy First"等理念的提出,使实施更安全的钩突全切除、更精细的海德堡三角清扫,更便捷的血管重建成为了可能.本文对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各种操作技术进行评述,以期为广大普外科及相关专业同道提供借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钩突切除海德堡三角动脉优先

    慢性HBV感染合并脂肪肝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李哲宇王富春李俊峰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HBV感染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慢性肝病常见的原因,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病人也不少见,明确疾病间的互作影响对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了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后对各自疾病自然史的影响.近年研究显示,NAFLD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与慢性HBV感染互相恶化,而NAFLD中的脂肪变性与慢性HBV感染的互作影响还存在争议,甚至发现其间存在一定的互相保护作用.但其内在机制尚未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

    慢性HBV感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然史抗病毒治疗互作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陈星宇张利莉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全球带来了极大的医疗负担.NAFLD包括了单纯的肝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但目前仍没有针对NAFLD/NASH的有效治疗措施,生活饮食干预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有大量针对NAFLD的药物治疗研究正在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己酮可可碱、奥贝胆酸等药物均能使NAFLD病人获益,表现出组织学上的改善,有望成为治疗NAFLD的新选择.本文就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及代谢手术治疗NAFLD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参考与指导.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生活方式干预减肥药物治疗

    载棉酚双层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张锐锐张浩石厚银李春红...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一种具有潜在肿瘤双靶向功能的载棉酚双层纳米药物,优化其制备工艺,并通过研究其体外理化性质和细胞毒性,为其进一步的开发打下基础.方法 我们在以往研究中所制备的硬脂酸-支链聚乙烯亚胺两亲性材料(PgS)基础上,制备载棉酚PgS胶束,再结合环RGD多肽/透明质酸(cRGD/HA)复合物制备载药双层纳米颗粒;以纳米颗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为指标优化PgS的投入量;使用透射电镜对优化后的纳米颗粒形态进行观察;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载药双层纳米颗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运用透析法考察载药双层纳米颗粒的体外药物释放;通过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载药双层纳米颗粒对体外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优化后的载药双层纳米颗粒的形态近似球形,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25.0 士 4.1)nm,Zeta电位为(-13.2±0.6)mV,包封率为(69.21±0.76)%,载药量为(8.33±0.08)%,缓释药物长达96 h以上,在体外细胞试验中对PC-3细胞的IC5o约为20.65 p.mol棉酚/L.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潜在肿瘤主动靶向功能的载棉酚双层纳米颗粒,优化后的制剂能够有效提高棉酚在水中的溶解度,具有较好的制剂学评价结果,有望提高棉酚的治疗效果和降低毒副作用.

    棉酚纳米药物缓释肿瘤靶向细胞毒性

    突变EGFR PROTAC降解剂的设计与合成及活性研究

    刘婷梅杨瑜王欣李文镇...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后会出现耐药性,采用PROTAC技术研究突变EGFR降解剂,为克服EGFR耐药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方法 选取AZD-3759抑制剂对其进行设计和改构并合成AZDV-P1、AZDV-P2、AZDV-P3、AZDV-5、AZDV-7、AZDV-9和AZDV-10共7个PROTAC功能化合物,同时进行了药效测试.结果 药效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AZDV-9和AZDV-P1对EGFR19del突变效果较好,IC50值为10nM,化合物AZDV-10的IC50值为81.1nM;同时观察到AZDV-P1和AZDV-10能引起蛋白降解,并呈现出"勾效应".结论 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一系列靶向EGFR的PROTAC化合物,AZDV-P1和AZDV-10均能引起蛋白降解,并观测到了勾效应,这一结果或能为克服EGFR耐药提供一个 新的方向.

    非小细胞肺癌EGFR靶蛋白PROTAC

    胆囊癌相关性成纤维细胞促进裸鼠足垫肿瘤淋巴结转移的体内研究

    张瑞李起陈晨李孟柯...
    26-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体内裸鼠足垫肿瘤转移模型,探讨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对胆囊癌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病人胆囊癌和正常胆囊组织标本,通过酶消化法提取原代CAF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NF).利用免疫荧光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CAF和NF;构建裸鼠足垫肿瘤转移模型,随机分为两组:CAF+NOZ组和NF+NOZ组,将相应的细胞植入小鼠足垫,通过活体动物成像系统定期观察记录同侧腘窝淋巴结转移情况.4周后,获取淋巴结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从病人组织中成功提取出CAF和NF.免疫荧光结果显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CAF中显著高表达,并且Western blot结果提示CAF中标志蛋白α-SMA和FAP明显高表达.在裸鼠足垫肿瘤模型中发现,相较于NF组,CAF组腘窝淋巴结明显肿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染色和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AF组阳性淋巴结比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K7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通过构建裸鼠足垫肿瘤转移模型,证实CAF可以促进胆囊癌的淋巴转移.

    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胆囊癌淋巴转移体内研究动物模型

    应变控制对形状记忆聚氨酯表面微纳结构的影响

    张雪莲潘显超乔雅茹韩榕林...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变控制对形状记忆聚氨酯表面微纳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拉伸率为200%的聚氨酯薄膜,以夹具将两端固定的应变控制方式在32℃的空气中静置24 h;随后去除固定装置,让薄膜在41℃的空气环境中进行形状回复.计算薄膜形状回复率,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和分析不同形态下(原始形状、应变控制后形状、回复后形状)聚氨酯薄膜表面微纳结构的变化与差异.结果 应变控制降低了薄膜的形状回复率.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原始形状中聚氨酯分子链段中的硬段与软段发生相分离,硬段聚集形成无序的微区结构,并进一步组装成纳米纤维.拉伸引起微区结构沿拉伸方向有序排列,其结果是纳米纤维在拉伸薄膜表面沿拉伸方向延伸.应变控制对拉伸薄膜表面微纳结构无显著影响;经应变控制处理后薄膜表面微纳结构的排列仍处于有序状态,形状回复仅改变纳米纤维排列方向.结论 应变控制可调节聚氨酯形状回复性能及表面微纳结构,研究结果对该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应变控制形状记忆聚氨酯微纳结构

    规范抗乙肝病毒治疗与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

    宋晓静郑燕陶娟丁方回...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肝癌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模式下实施规范抗乙肝病毒方案在肝癌病人中的应用,探讨抗乙肝治疗与肝癌术后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我院肝癌MDT讨论后实施规范抗乙肝治疗病人(治疗组,36例)和未进行规范抗乙肝治疗病人(对照组,3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肝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及1、3、5年内生存率.结果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肿瘤大小及术前HBV-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为期5年的随访中治疗组病人1、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3%、33.3%、41.6%;对照组1、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1.7%、41.1%、6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66.7%、58.3%;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58.8%、2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性肝癌病人在经过肝癌MDT制定方案,术前和术后实施规范抗乙肝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肝癌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

    多学科协作抗乙肝病毒肝癌生存率肿瘤复发

    乙肝肝硬化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发生急性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

    李琼毛小荣田爱平毛永武...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基础上,急性肾脏疾病(acute kidney disease,AKD)在乙肝并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病人中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筛选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乙肝肝硬化后ACLF住院病人,收集初次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人基本资料、有无部分肝硬化并发症及实验室指标,计算病人入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数值,分析肝硬化基础上,HBV-ACLF病人发生AKD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高危因素对HBV-ACLF病人并发AKD的区分价值.结果 肝硬化基础上,AKD在HBV-ACLF病人中发生率为29.51%(36/122).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高CRP[比值比(oddsratio,OR)=1.034,95%CI:1.015~1.054]及高MELD评分(OR=1.098,95%CI:1.027-1.174)是HBV-ACLF病人发生AKD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及MELD评分区分HBV-ACLF病人发生AKD的最佳阈值分别为55.55 mg/L及25.00分,其中,CRP敏感度较高.结论 肝硬化基础上,高CRP及高MELD评分可能是HBV-ACLF病人发生AKD的关键影响因素,能够辅助临床早期预测HBV-ACLF病人是否发生AKD,以便早期干预,改善病人预后.

    肝硬化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脏病危险因素

    内镜下胃食管阀瓣形态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

    谢春艳彭利谢晓丽刘佳...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胃食管阀瓣形态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疑似GERD病人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GERD病人99例,设为GERD组;非GERD病人61例,设为正常组.均进行胃食管内镜、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食管高分辨测压等,对比两组相关检测指标等,分析GERD与内镜下胃食管阀瓣形态的关系.结果 正常组病人年龄、BMI指数、胃食管阀瓣分级、吸烟史、焦虑与抑郁、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G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病人24 h pH-阻抗检测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GERD组,而食管压力测定各指标优于G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BMI指数≥24.0 kg/m2、吸烟史、胃食管阀瓣分级(Ⅲ+Ⅳ级)、焦虑、抑郁、Demeester评分、LES压力、UES压力是影响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下胃食管阀瓣形态(Ⅲ+Ⅳ)AUC值为0.657,诊断敏感度80.81%、特异度为84.85%,食管压力测定AUC值为0.579,敏感度75.76%、特异度80.81%,24 h pH-阻抗AUC值为0.720,诊断敏感度为83.84%、特异度85.86%.结论 胃食管阀瓣与GERD发生有明显关系,通过观察胃食管阀瓣内镜下形态,可有效预测GERD的发生.吸烟、肥胖、焦虑抑郁情绪等是影响胃食管阀瓣的危险因素.

    胃食管阀瓣内镜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