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马跃荣

双月刊

2096-3351

LZYXYXB@163.com

0830-3161822,3163895

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忠山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为沪州医学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沪医资料》,创办于1973年。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办刊条件和办刊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ircKat6b重组腺相关病毒制备及其在小鼠海马中的表达

    胡娜刘行王敏睿冯建国...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获得表达circKat6b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expressing circKat6b,rAVV-circKat6b),检测其在小鼠海马组织中的感染效率和表达水平.方法 将mmu-circKat6b基因片段插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穿梭质粒中构建重组AAV质粒,将重组AAV质粒、包装质粒和辅助质粒通过脂质体LipoFiterTM共同转染293T细胞包装rAAV-circKat6b.从转染的293T细胞中收集并通过柱纯化rAAV-circKat6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测定rAAV-circKat6b滴度.最后通过小鼠脑立体定位仪注射rAAV-circKat6b至小鼠海马组织中,1个月后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rAAV-circKat6b的感染效率,qRT-PCR检测rAAV-circKat6b表达水平.结果 包装成功的rAAV-circKat6b经过纯化后获得了高滴度的rAAV-circKat6b,qRT-PCR检测rAAV-circKat6b的病毒滴度达到1.2×1012 vg/mL.感染1个月后,脑组织海马区域绿色荧光表达明显,circKat6b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的rAAV-circKat6b可使小鼠海马组织中circKat6b高表达,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ircKat6b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腺相关病毒circKat6b小鼠海马组织抑郁症

    发散与聚焦式冲击波对大鼠经皮透药的效果比较

    季玉秀谢羽婕梁斌汪丽...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发散与聚集式冲击波经皮透药的效果,为临床给药途经提供新的最佳生物学依据.方法 将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②发散式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RESW)组(能流:0.35 mJ/mm2,频率:2 Hz,频次:400次);③聚焦式冲击波(focu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FESW)组(能流:0.16 mJ/mm2,频率:2 Hz,频次:400次).使用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MPET/CT)观察[18]F-NaF的分布.此外,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FESW组1(0.03 mJ/mm2,2 Hz,400次);③FESW组2(0.16 mJ/mm2,2 Hz,400次);④FESW组3(0.35 mJ/mm2,2 Hz,400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聚焦式冲击波处理后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的透药效率.通过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MPET/CT观察到FESW能将[18]F-NaF穿透皮肤,而RESW不能.第二阶段研究发现在一定的能量范围内FESW的能量越高,其渗透力越强.5 h后分别测量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能量下双氯芬酸钠组(对照组160.947±14.973;FESW 1组189.833±19.202;FESW组298.464±61.304;FESW组267.088±32.783)、葡萄糖组的药物浓度(对照组17.790±2.944;FESW 1组58.959±17.409;FESW组54.279±7.76;FESW组56.417±3.397).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受试者内效应(双氯芬酸钠,F=4.77,P=0.03),(葡萄糖,F=8.95,P=0.006),对照组、FESW组1和FESW组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FESW较RESW具有更好的药物渗透作用,可以将[18]F-NaF、葡萄糖和双氯芬酸钠透入大鼠体内.本研究结果为临床给药途径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依据.

    冲击波经皮透药发散式冲击波聚集式冲击波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高效液相色谱法

    局部加温联合静脉预注利多卡因防治罗库溴铵注射痛的有效性

    李佳新牛望丁林李茜...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局部加温联合静脉预注利多卡因防治罗库溴铵注射痛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华西医院2022年3~6月行全麻手术的病人388例,年龄18~65岁,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4组:对照组、局部加温组、利多卡因组、局部加温联合利多卡因组,每组97例.对照组和局部加温组温度分别设置为32℃和43℃,均预注0.9%生理盐水2 mL;利多卡因组和局部加温联合利多卡因组温度分别设置为32℃和43℃,均预注2%利多卡因2 mL.记录推注罗库溴铵时注射痛肢体回缩反应分级、心率、血压等相关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对照组、局部加温组、利多卡因组及局部加温联合利多卡因组罗库溴铵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60.8%、53.6%、30.9%及27.8%.相比对照组或局部加温组,局部加温联合利多卡因组罗库溴铵的注射痛发生率、中重度注射痛的发生率及注射痛的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与利多卡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留置针脱落或错位等不良事件发生;年龄越小、留置针直径越小的病人发生罗库溴铵注射痛的风险越高,有丙泊酚注射痛的病人也更容易出现罗库溴铵注射痛.结论 局部加温联合静脉预注利多卡因可有效减少罗库溴铵注射痛发生率,但和静脉预注利多卡因相比,局部加温联合静脉预注利多卡因不能更有效降低罗库溴铵注射痛发生率.

    罗库溴铵局部加温利多卡因注射痛

    肾脏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刘萍冯均建夏天肖秀丽...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脏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thyroid-like follicular renal cell carcinoma,TLF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TLFRCC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对1例TLFRCC病人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TLFRCC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右肾多发,肿块呈结节状,边界较清,部分可见纤维性假包膜,切面灰白色,可见出血和囊性变.镜下肿瘤由大小不一的甲状腺样滤泡构成,滤泡腔内含嗜酸性胶质样物.瘤细胞常表达AE1/AE3和PAX8,不表达Tg、TTF-1、CAⅨ、RCC、TFE3、WT-1和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指数低,部分肿瘤存在EWSR1-PATZ1融合基因突变,大多数病人预后较好,个别病人死于肿瘤进展.结论 TLFRC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肉眼无特殊,镜下结构类似甲状腺滤泡,肿瘤细胞具有肾小管上皮表型和特殊的基因突变,结合二者可以协助肿瘤的精准诊断和鉴别诊断.

    肾细胞癌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成年病人不同颌位动态咬合特征及差异

    张春香金晶智铖王静...
    16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T-scan数字化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来记载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e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病人在进行动态咬合时的接触,并分析当下颌由不同颌位起始开始运动时的咬合特征以及时间特点,以此来探究下颌运动时的咬合特征及其与TM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0例18~30岁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C/TMD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对照组(n=17)和TMD组(n=23).通过T-scan分别记录受试者由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和参考位置(reference position,RP)起始的咬合过程,记录下颌运动时间指标以及ICP最大咬合时测量指标.结果 TMD组由RP开始下颌运动的时间较由ICP开始的时间长,并且左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TMD组在由RP起始运动时,左右两侧的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下颌由牙尖交错位开始运动时,前伸咬合分离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MD组的左右侧力值比差值、COF横向偏移量以及COF平均偏移距离均较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成年病人存在TMD时,由RP和ICP起始的下颌运动均会存在时间差异.另外,伴TMD成年病人在咬合时,相较于那些无TMD症状的病人,左右侧的咬合力分布会更加不均衡.

    咬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牙尖交错位参考位置

    丁香活性组分体外抗结肠癌活性及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王健刘琳杨小会张红...
    167-17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体外实验评价丁香活性组分(active fraction from clove,AFC)的抗结肠癌活性,探讨AFC对敏感结肠癌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assay检测AFC对多株结肠癌细胞LOVO、HCT116、HCT8、SW620增殖的抑制作用,体外筛选敏感的人结肠癌细胞.GFP-LC3转染后荧光显微镜检测自噬水平的强弱,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结果 AFC对LOVO、HCT116、HCT8、SW620细胞的IC50分别是280.90±12.61、113.50±7.83、211.71±7.29、174.92±9.52μg/mL,最敏感的细胞是HCT116,最佳干预时间为48 h.AFC处理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CT116细胞GFP-LC3转染后出现明显自噬斑点,透射电镜观察到HCT116细胞大量的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CT116细胞AFC处理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呈现一定的时间与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AFC抗结肠癌活性较强,对HCT116细胞最敏感,可能与其上调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的表达,诱导HCT116细胞发生自噬有关.

    丁香活性组分HCT116细胞增殖自噬

    临床护理路径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价值

    段婷婷王莉潘蕊周艳...
    1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血液科收治的110例ITP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研究组(n=57),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CNP护理.对2组病人的护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2周后,研究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情况及血小板计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13%、96.49%,对照组和研究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77.36%、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32%,研究组未发生并发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采用CNP护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提高病人临床疗效的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缓解经济负担,满意率得到提升,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满意度

    体外与体内辅助牵引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进展

    于新颖
    17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首选方法,但因其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可能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中保持良好的剥离视野是ESD操作成功的关键.术中适当应用辅助牵引技术可以降低手术难度、保障手术的安全性.本文对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体外与体内辅助牵引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牵引技术消化道肿瘤

    NFATc 1参与microRNAs调控骨代谢研究进展

    王晓雯王希朱婷王鸿度...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骼正常的新陈代谢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生物过程,需要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及其他重要因子参与.实验证明,microRNAs作为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在调控骨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 cyto⁃plasmic 1,NFATc 1)在骨代谢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并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然而,在不同miRNAs调控下,NFATc 1最终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也大不相同.本文主要综述NFATc 1与miRNAs调控骨代谢相关实验研究进展,为骨代谢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NFATc1microRNAs骨代谢破骨细胞成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