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马跃荣

双月刊

2096-3351

LZYXYXB@163.com

0830-3161822,3163895

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忠山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为沪州医学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沪医资料》,创办于1973年。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办刊条件和办刊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凌李明鹏
    369-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extracorpore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ECCO2R)旨在去除血液中二氧化碳,以缓解高碳酸血症和相关酸中毒的不良影响,为保护性甚至超保护性机械通气提供条件,有助于减少有创呼吸机使用,缩短呼吸机带机时间.近年来,该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新冠肺炎及等待肺移植手术等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ECCO2R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述评,以供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与借鉴.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高碳酸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移植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王少清冷兴丽邓林任思冲...
    374-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病理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多因素调控的、细胞介导的钙盐异位性病理沉积.研究认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成骨细胞转分化是血管钙化发生的关键分子事件.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不改变DNA编码序列的情况下,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调节,参与靶基因表达调控,在不同的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提示表观遗传学修饰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分化,参与调控血管钙化.因此,本文从表观遗传学的视角,综合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表观调控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发生的作用机制做一述评,为临床治疗、预防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提供新的靶向目标.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进展及防治策略

    任艳许晨晓
    380-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简称原醛症)发生机制为肾上腺皮质醛固酮自主高分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及心血管并发症.该病患病率高,筛查率低,心血管损害严重,国内外共识均强调以预防靶器官损害、降低并发症为主要治疗目标.早期识别原醛症患者的心血管损害,予以适当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原醛症患者心脏和血管病变研究及诊疗进展做一述评,以期为该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心血管并发症防治策略

    糖尿病心肌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

    徐勇马秀梅
    387-392,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病因.DCM的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从而达到最佳预后效果.然而,由于DC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目前针对DCM的诊断仍属于排他性诊断,导致临床上常常出现误诊、漏诊.因此,DCM的早期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近年来,随着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挖掘,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发现DCM早期病变.本文就DCM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做一述评,以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糖尿病心肌病早期诊断治疗策略

    CAR-T细胞疗法在难治复发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与展望

    何爱丽杨云王夏曼
    393-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疗法是近年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疗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难治侵袭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疗效,极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对治疗无应答或在短期内复发以及接受治疗后发生不可耐受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问题;以嵌合抗原受体为基础的CAR-NK、CAR-M细胞的研究和减轻CAR-T治疗毒副作用及临床长期应答疗效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挑战和机遇,任重而道远.本文就CAR-T细胞疗法在难治复发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做一评述,并对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血液肿瘤

    肠道微生态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

    夏巧云鲁晓岚
    400-403,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明确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以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等多种机制促进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靶向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新方式.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做一评述,明确目前基于肠道微生态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为未来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肠道微生态肝硬化肝硬化并发症

    一种新型混合模式固定相用于指甲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

    李志敏阮乐平周静秋代雪梅...
    404-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合成的新型固定相填料(命名为Sil-styrene)填充色谱柱,建立混合模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将其用于指甲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物质的检测.方法 色谱条件:固定相为合成的Sil-styrene,流动相为乙腈/超纯水(43/57),检测波长为24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 μL.结果 在本实验方法下,该新型色谱柱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异二丁酯(diisobutyl phthalate,DIBP)标准溶液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标准曲线DBP和DIBP对应的浓度范围为0.125~7.5 mg/L,该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好,市售指甲油中均能检测出DBP和DIBP.结论 本研究的新型混合模式色谱柱对实际样本指甲油中DBP和DIBP的检测较灵敏,相比传统C18色谱柱具有更加快速的分离效率.

    混合模式固定相邻苯二甲酸酯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甲油

    miR-424-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瑞花贾亚春王婷刘接班...
    408-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424-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 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58例AML患者骨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13例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骨髓标本中miR-424-5p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miR-424-5p对AML的诊断价值.总结58例AML患者miR-424-5p表达谱及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分析miR-424-5p与AML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利用在线数据库预测miR-424-5p下游通路,探究miR-424-5p在AML发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结果 miR-424-5p在初发AML患者中低表达(P= 0.002),其表达量与患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有关(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为0.663~0.889,可有效区分AML患者和IDA患者.分析临床资料发现miR-424-5p的表达水平降低和患者的OS延长显著相关(P= 0.005).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miR-424-5p表达量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iR-424-5p表达量>12.478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是≤12.478患者的3.315倍.StarbaseV2.0数据库预测发现miR-424-5p的靶基因可能通过TRAIL信号通路参与AML的发生发展.结论 miR-424-5p在初发AML患者中低表达,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其表达水平与AML患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相关,表达水平升高与AML患者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有望成为AML的潜在预后标志物.

    急性髓系白血病miR-424-5p预后标志物

    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5h通过靶向BRD4诱导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

    王佳女刘利熊霞徐基祥...
    413-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一种靶向溴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5h(简称15h)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运用Alphascreen实验探索15h对BET主要家族成员的靶向抑制作用、MTT法检测15h对几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细胞活力的影响.其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h对DL BCL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析15h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转录因子C-Myc的调控作用.结果 15h主要靶向抑制BET蛋白家族成员BRD4,对OCI-LY10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从(4.612±0.13)%逐渐增加到(50.7±4.35)%.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15h处理后的OCI-LY10细胞,其转录因子C-Myc表达被抑制,促凋亡蛋白Bax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下调.结论 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5h可能通过靶向抑制BRD4与转录因子C-Myc的结合,抑制C-Myc基因转录,进而上调Bax、下调Bcl-2,最终诱导DLBCL细胞凋亡.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RD4C-Myc细胞凋亡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既往乳腺癌诊治分析

    许雪珠何爱丽白菊刘家希...
    418-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与既往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病史之间潜在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血液内科2022年2月收治的1例乳腺癌合并IgD型M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为78岁女性,12年前曾确诊为乳腺恶性肿瘤(右,PT1N0M0,I期),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给予TC方案(多西他赛、托烷司琼)化疗四个疗程.化疗结束11年余,2022年2月经骨髓穿刺及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诊断为免疫球蛋白D(IgD)型MM,给予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诱导化疗4个疗程达完全缓解,后因不能耐受来那度胺,予以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患者现定期复查,病情稳定,且骨髓象示MM完全缓解.结论 乳腺癌合并IgD MM病例罕见,两者的关系需要更多研究来论证,该案例为以后恶性肿瘤合并MM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乳腺癌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多原发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