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木材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姜征

双月刊

2096-9694

cwimag@caf.ac.cn

010-62889419 62889416

100091

北京市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木材所29信箱

木材科学与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木材加工行业集科研、生产技术和信息为一体的领先综合性科技期刊,报道各类木质和非木材人造板的制造工艺及表面装饰技术;木工胶粘剂;木材干燥、阻燃、防腐及改性处理;家具生产技术;制材;木工机械设计制造与控制;计算机应用及软件;节能降耗、三废治理等木材加工领域最新研发成果、行业政策解析、热点讨论、实用生产技术及行业动态与市场信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林业局优秀科技期刊,连续十余年被英、美等国际林业、木业著名刊物收录,《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北地区古建筑木构件开裂类型与特征分析

    韩旭周海宾黄磊王双永...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构件开裂是木结构古建筑中主要残损类型之一,影响古建筑安全性能。为研究古建筑木构件的开裂类型与特征,通过现场勘查对我国华北地区8处木结构古建筑的关键木构件开裂情况进行检测,获得古建筑木构件开裂残损的类型与形态、数量、尺寸等特征,并与自然干燥的现代材开裂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木材裂缝长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古建筑木构件开裂率约85%,裂缝按其形态与开裂原因可分为干缩裂缝与受力裂缝,干缩裂缝为主要类型;多数干缩裂缝开裂深度未至髓心,比例为78。16%;木构件干缩开裂特征受其形态影响,自然干燥现代材与古建筑木材开裂特征相同,达到平衡含水率后开裂特征基本不发生变化。

    木结构古建筑开裂木构件现场勘查类型与特征

    基于改进Hofstetter模型的杨木组分体积分数对其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

    王忠铖杨娜李久林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材的微观结构和组分构成是影响其弹性参数的重要因素,但关于木材组分体积分数变化对其弹性参数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引入灰分因素,对Hofstetter木材连续微观力学模型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杨木组分的体积分数变化对其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改进的Hofstetter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杨木的顺纹弹性模量,误差绝对值仅13。71%。结晶纤维素等自身刚度较大的组分体积分数增大时,杨木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增幅较大;聚合物网络、无定形纤维素体积分数增大时,泊松比增幅较大;木质素、半纤维素体积分数变化对所有弹性参数的影响均较小。

    杨木改进Hofstetter模型连续介质假设组分弹性参数组分体积分数变化

    ZIF-67/氧化纳米纤维素衍生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黄佳琪陈芋裴飞飞程万里...
    20-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三维网络结构碳气凝胶,以TEMPO-氧化纳米纤维素(TEMPO-oxidized nanocellulose,TOCNF)为基体,加入ZIF-67混合均匀后,通过定向冷冻干燥和一步碳化法制备ZIF-67/TOCNF衍生的氧化钴/碳(CoO/C)气凝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CoO/C气凝胶能够维持碳化前ZIF-67/TOCNF的原始结构,并且由ZIF-67衍生的CoO可均匀负载在碳骨架结构中,提供更多的反应位点;XRD测试结果表明ZIF-67/TOCNF气凝胶显示了接近纯ZIF-67的典型ZIF-67晶体的衍射峰,而归属于TOCNF的衍射峰被抑制。Co是通过ZIF-67的热分解得到的,高温碳化能够得到更好结晶度的Co/C复合材料;拉曼光谱分析表明CoO/C复合材料的石墨化程度较高;电化学测试分析表明CoO/C电极材料的双电层电容与其内部的三维孔结构密切相关,相比于其他碳化温度(500、600、800℃),当碳化温度为700 ℃时,CoO/C-700气凝胶电极材料具有较优的电化学性能,其比电容可达92 F/g(0。5 A/g),同时表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TEMPO-氧化纳米纤维素碳气凝胶咪唑酸盐金属有机骨架电极材料

    三种古建筑常用阔叶树材耐腐性及防腐可处理性研究

    方旋张景朋李嘉欣熊怡心...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木、榆木和槐木是我国古建筑常用阔叶树材,进一步了解其耐腐性能和防腐可处理性能,可为古建筑木结构防腐处理和修缮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槐木(Styphnolobium japonica)、榆木(Ulmus pumila)和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三种木材,首先测定其天然耐腐等级,然后通过铜唑防腐剂的载药量和横截面渗透情况来评价木材的防腐可处理性,并测试防腐处理材的耐腐性能,最后对比分析三种木材的孔隙结构特征与防腐可处理性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大青杨最容易被处理,榆木次之,槐木最难处理。其中,槐木为Ⅰ级强耐腐木材,榆木和大青杨分别为Ⅲ级稍耐腐和Ⅳ级不耐腐木材,古建筑中替换杨木和榆木构件需要进行防腐处理来提高耐腐性能,且其经过铜唑防腐处理后均可达到强耐腐等级。三种木材的孔隙结构和防腐可处理性结果分析显示:木材中介孔难以被铜唑防腐剂渗透,且孔径在大孔范围分布越大、所占比例越高的木材,其防腐可处理性越强。

    古建筑常用阔叶树材耐腐性能孔隙结构铜唑防腐剂防腐可处理性

    基于应变模态曲率差的木梁损伤识别

    孟昭博高飞飞王鑫任现才...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识别木梁截面的残缺,提出基于应变模态曲率差的木梁损伤识别方法。首先,采用ABAQUS建立完好木梁和不同程度损伤木梁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然后,分别采用应变模态和应变模态曲率差的损伤识别指标对木梁进行损伤定位识别,通过拟合应变模态曲率差与损伤程度的关系式估算木梁的损伤程度;最后,通过木梁试验验证该指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应变模态损伤识别指标对木梁的截面损伤定位效果较差;应变模态曲率差指标具有较强敏感性,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木梁损伤位置和程度。

    木梁应变模态曲率差损伤识别

    竹结构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祝飞飞余仁民郑维龚迎春...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了解竹结构住宅的碳排放特性,基于全生命周期方法评价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一栋2层示范性竹结构住宅的碳排放量,提出相应的降碳策略,对比分析相同体量木结构(轻型木结构、胶合木结构)和钢结构住宅的碳排放差异。结果表明,竹结构住宅在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多,约占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的89。8%,竹材自身碳储量占建筑碳排放总量的8。8%。不同结构体系的竹木结构住宅全生命周期净碳排放量相差不大,而相同体量的钢结构住宅则因建材生产能耗高、保温隔热性能差的劣势,其碳排放量比3种竹木结构住宅碳排放量平均值高约89。9%。

    竹结构住宅全生命周期评价碳排放碳储量降碳策略

    压缩率和施胶量对毛白杨重组木干状和湿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贺颖奇张亚梅余养伦于文吉...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面粗糙度是评价木质材料表面质量和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单板和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制备重组木,探讨压缩率(50%、55%、59%)和施胶量(10%、15%、20%)对重组木干状和湿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缩率对干状和湿状表面粗糙度影响显著,且对干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大于湿状;随着压缩率的增大,重组木的干状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湿状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施胶量对干状和湿状表面粗糙度影响显著,且对湿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大于干状;随着施胶量的增加,重组木干状和湿状表面粗糙度均逐渐降低。与毛白杨单板相比,在压缩率为59%和施胶量为15%时,重组木干状粗糙度参数Ra和Rz分别降低了79。64%和73。07%,湿状粗糙度参数Ra和Rz分别降低了62。85%和50。00%。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控制压缩率和施胶量调控重组木干状和湿状表面粗糙度,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重组木材料表面粗糙度的需求。

    重组木干状表面粗糙度湿状表面粗糙度压缩率施胶量

    密度与含水率双因素作用下重组竹顺纹弹性模量的预测与分析

    黄庚浪盛叶张峰江凤娇...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选取3组不同密度(1。10、1。20、1。30 g/cm3)和5组不同含水率(4%,8%,12%,16%,20%)的重组竹试件进行顺纹抗拉、抗压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和含水率作用下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减小并趋于平衡;通过试验研究和数据拟合提出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的双参数耦合模型,线性组合模型和ASTM组合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随密度和含水率变化后的理论值,顺纹抗拉弹性模量的实测值与线性组合模型和ASTM组合模型预测值之间最大误差为5。28%和8。20%;顺纹抗压弹性模量的实测值与线性组合模型和ASTM组合模型预测值之间最大误差为8。91%和8。67%,因线性组合模型计算更为简便,建议在实际应用中优先选用。

    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密度含水率模型预测

    广告索引

    67页

    区块链技术赋能家居智能制造路径创新

    熊先青张乾辰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区块链技术引起广泛关注。总结区块链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及应用等现状,结合家居智能制造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在家居智能制造业中应用的可行性,重点从定制家居产品质量溯源管理、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供应链运营管理、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平台组建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区块链技术助力家居智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促进区块链技术与家居智能制造有效融合,推进家居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区块链技术家居智能制造企业赋能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