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中国策展学——对策展和策展人的观察与思考

    高敬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参观美术展览已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文化需求.策展人作为展览背后的推手和灵魂人物,逐渐成为美术界的一股重要力量,策展学的学科建设也从无到有,得到了稳定发展.本文对策展人相关扶持政策和项目、策展人的生存状况、策展学的发展、策展理论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青年策展人培育和成长的最佳路径,以求为推动我国策展人成长、策展学建设提供助益.

    中国策展学策展文化策展人美术馆

    "女英雄"——《木兰还乡图》中的形象建构与社会动员

    王树良巴亚岭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典故中的"女英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画报、电影、戏曲等多种文化媒介用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抗战的关键形象之一,郑梅清、杭穉英、周柏生等月份牌画家以凝聚救国共识、聚合抗战力量为目的而联合创作的《木兰还乡图》便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作为抗战爱国话语的一次成功实践,图像中的"女英雄"形象与此前流行的,作为商业促销策略的"摩登女郎""传统仕女"月份牌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作着重表现花木兰战场凯旋的情景,以更广泛的多元情感观照、更全面的视觉"议程设置"和更广阔的意义表达空间,呈现出了更为综合的公共传播能量,成为当时众多媒介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份牌女英雄视觉转喻社会动员公共传播

    反法西斯的凯歌——唐一禾与油画《胜利与和平》

    彭伟胡舒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刻,西迁重庆江津的武昌艺专物质匮乏但相对静谧.唐一禾在此对中国油画进行了新的尝试,以抗战为背景创作了别具一格的巨幅油画《胜利与和平》,受到一致的肯定与推崇.该作直接源自鲁本斯的神话题材油画,以身边熟悉的本土人物为原型,参以欧洲古典艺术中的经典造型,借西方胜利女神为中国战士戴上桂冠的叙事,塑造了解救人民于苦难的民族英雄.其不仅建构了一套象征性的图像系统,完成了从现实主义的形式逻辑向浪漫主义语言范式的转换,还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斗志,也显示出中国的正义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奏响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凯歌.

    胜利与和平唐一禾武昌艺专抗战美术

    图像与历史性叙事——"恢复高考"主题美术创作研究

    赵禹平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恢复高考"是新时期以来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主题.本文从主体(艺术家、观看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交互关系出发,以社会性记忆的追溯、绘画中的主体阐释性以及艺术意义的昭示三个维度为切入口,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对"恢复高考"事件及相关内容的"回闪",去建构一个追忆过去、充满意义的历史性叙事.

    恢复高考历史性叙事阐释现实

    神降、天命与皇权:《祥龙石图》与宋徽宗的身份隐喻

    黄凌子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祥龙石图》是宋徽宗亲绘御书的石题材绘画,除了皇帝本人对艺事的浓厚兴趣及高超造诣之外,其产生与宋代的赏石风尚、博物学认知及药石功能相关,而图像风格上的个性色彩则彰显出其祥瑞属性.本文回到《祥龙石图》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比石母题在唐宋绘画中的演变,揭示此画在布局和物象组合上的特点.同时,立足祥瑞文化脉络,审视宋徽宗如何借图式设计,亲自参与到符瑞信物和符应语义的创造与诠释中,从而建立全新的祥瑞表征模式,以实现"神化"自我的身份建构.

    祥龙石图宋徽宗祥瑞神降身份建构

    文本、图像与历史:宋画《中兴瑞应图》中的多重时间观念

    冯鸣阳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空问题一直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议题,以往研究多关注图像的空间问题而对时间研究视野较狭隘.文章用文本时间、图像时间、历史时间三重时间概念来讨论《中兴瑞应图》中复杂的时间观念及政治语境如何塑造了这种时间观念.《中兴瑞应图》的图文时间各有特点而又互相配合,文本时间与历史时间存在较大偏差.创作时间滞后及政治祥瑞的性质造成该图历史时间的"失实",政治象征意义影响图文时间排序,政治文化语境的丧失导致后续版本的排序混乱.复杂时间观念背后的政治用意是将具有纪念性及象征意义的私人时间嵌入到宏观历史进程中,最终目的是用重构私人记忆与公共记忆的方式对高宗晚年政治形象进行重塑.

    中兴瑞应图时间政治文化宋高宗中兴

    兼容并蓄和合共生:"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中的雕塑艺术

    程辰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腊文明是罗马文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源头,古罗马人一直以谦虚的态度积极地汲取古希腊许多文明成果.从罗马王国到共和国、再到帝国的政体演进过程中,罗马人始终以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智慧,推动着罗马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中的雕塑艺术为例,梳理了自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初,意大利文明的历史起源与艺术发展.同时也通过对展览的理解凸显中意两国源远流长的古"丝绸之路"友谊和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基础与重大意义.

    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古典雕塑意大利之源

    罗杰·弗莱画作中的中国元素与美学趣味

    刘庆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杰·弗莱一般以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著称,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画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有不少与中国艺术相关,最为直接的体现是在他绘画中出现的中国艺术品,从中不但可以看到所展现出的中国元素,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罗杰·弗莱在中国艺术方面的私人收藏,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探究中国艺术对他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美学趣味的吸纳与观音意象的使用;二是将中国艺术品作为静物道具,探索色彩与空间的关系;三是对中国艺术造型的模仿,深化形式认知;四是对中国艺术技法与美学的借鉴.从中可以看出,罗杰·弗莱通过对中国艺术的关注与学习,以展开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美学探究,乃至对中国艺术精神与美学思想的吸收,这对他发展形式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杰·弗莱后印象派中国元素

    唐代青瓷开启世界外传成因考

    吴越滨周玲
    13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唐始建"海上陶瓷之路"为路径,概述青瓷的海外贸易前提、路径与政策、技艺传授活动、世界贸易受捧和贡献等成因史实,认为唐代青瓷烧制技艺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世界领先因素下,对外传的沿岸各个国家地区发展传播了中国经验并产生深远影响.

    唐代青瓷外销瓷海上丝绸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抒情风格版画

    于子亮宋小华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中国版画的发展脉络,古代版画更多强调"雕版"的功能性因素,而艺术性相对缺乏.新兴木刻运动使版画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同时分化出"国统区木刻""解放区木刻"两种风格样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版画从题材到表现方式都趋向抒情性表达.本文认为中国现代版画经历了"新兴木刻""国统区木刻""解放区木刻"等不同阶段的变化,至1949年到1958年间发展出一种抒情版画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与版画本体语言的自觉、民族化审美特性及艺术自律性有关.

    新中国版画本体语言抒情风格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