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学西渐的历史轨迹——20世纪前期中国学人外文论述中国绘画概观(1914-1949)(上)

    洪再新
    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中国绘画在全球艺术史上的地位,离不开一个历史的角度,包括中国学人从20世纪初开始用外文论述中国绘画的成就和要点,它们在国际中国画艺术市场和人文艺术学科发展中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及其深远影响,尤其是以粤籍名流如潘飞声(1858-1934)、吴衡之(1871-1934?)、王宠佑(1878-1958)、谢缵泰(1872-1937)、郑天锡(1884-1970)、林文铮(1903-1989)等显示的"广东模式",跨越学科,登高一呼,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东学西渐"的历史轨迹.其目的不仅在于改变旧有的"西学东渐"的单一叙事结构,挑战东西方双向互动中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且增进我们理解从20世纪后期到千禧年以来中外关于中国画学研究交流的全面展开,促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东学西渐中国绘画全球艺术史广东模式跨语境范畴

    接受改造中的坚韧前行——刘海粟与新中国建设初期的艺术教育

    夏燕靖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为线索,通过校史类文献与档案材料的挖掘整理,试图还原出刘海粟在此期间人生的跌宕起伏,尤其是在接受来自思想改造中的坚韧前行,从而观察刘海粟由被动改造到自觉接受改造,进而迈出追随时代进步的步伐这一过程.刘海粟在整个思想改造过程中展现出执着的信念,体现出他对新中国建设初期艺术教育发展的热切关注,以及在接受新社会、新思想、新事物和新发展中真正实现自我转变的事实.这是他为发展新中国艺术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本文意在尽量真实地阐述刘海粟在重大历史转折面前的智慧和选择,全面揭示他由彷徨、认识、理解到接受的整个思想改造所发生的多重转变,依此阐明刘海粟始终在努力适应新社会、新思想、新事物和新发展,特别是对自己在思想改造上的认识提升,明确自己与时代发展需要的步调一致.这是刘海粟对社会变革适应性的最好写照,也与他一贯倡导的"不息变动"的办学理念保持着连贯的逻辑,而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自我心灵上的扭曲.

    刘海粟院系调整思想改造坚韧前行

    大世界小剧场:丁衍庸的晚年"戏画"

    蔡涛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关注了丁衍庸晚年在香港创作的神鬼题材的水墨画.这些题材新颖多变的画作,一方面反映了他所追求的以"神趣"为要旨的文化自觉和境界升华,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艺术家披沥的世变沧桑,反映为一种"晚期风格",尤其在艺术家心理创伤的层面上,可被视为一种深有意味的癫狂.擅长野兽派画风的丁衍庸,此时对八大山人的大写意画风进行了创造性融合,以一种人鬼神之际、东西洋之交的新颖"戏画",演绎出一幕幕"大世界小剧场".而丁氏的晚年"戏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据的重要位置,尚未获得应有的评价.

    丁衍庸野兽派八大山人晚年"戏画"神鬼题材

    亨利·墨菲与作为设计方法的"适应性调整"——从墨菲档案再思原燕京大学校园设计本土化的内涵与路径

    张萌秋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据墨菲档案等历史资料,重新探讨了原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园设计的本土化路径,展示了20年代设计理念在宗教本土化运动和民族主义双重理念背景下的一种适应性方针.20世纪20年代,本土化是西方在华教育机构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燕京大学作为一个重要案例,其校园设计的本土化探索反映了一种独特的适应主义本土化策略.本文旨在梳理和解析燕大校园设计的本土化理念,进一步讨论设计理念在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融合与冲突.研究表明,燕大校园设计的本土化体现为一系列适应性调整,并与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的实际应用相呼应,墨菲提出的"适应性建筑"策略不仅仅是对建筑功能和环境的适应,也是对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

    燕京大学校园设计本土化适应性建筑亨利·墨菲

    民国时期"五五旅行团"的旅行摄影活动

    闫爱华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2年5月,"五五旅行团"从广州出发前往广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旅行.这次广西行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重要反响,究其原委,与摄影在此次旅行中扮演的角色不无关联.旅行结束后,旅行团不仅出版了图文并茂的游记《桂游半月记》和摄影集《美影集》,而且还在《旅行杂志》和《北洋画报》上刊登了大量照片.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为摄影与旅行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这也使得"五五旅行团"的广西行成为中国现代摄影史上一次重要的摄影旅行活动.摄影作品表现出美术摄影和社会调查摄影两种不同的样式,则又是艺术观念转型和社会矛盾变革的双重表征,预示了中国文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的新走向.

    "五五旅行团"旅行美术摄影社会调查

    中南美专中国画教学与创作中的"名"与"实"——以关山月武汉时期的美术活动为中心

    陈晶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南美专武昌办学时期,中国画专业经历了从分科到独立成系以及彩墨画系与中国画系的命名更替,一系列措施调整基本贯穿了中南美专的整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一窥时代大讨论下,学校办学理念与模式的摸索与奠基,也折射出建国后美术教育观念的争鸣与厘定.在这个过程中,关山月身兼领导者、教育者和创作者的三重身份,其个人创作风格变化与美专的教学探索相互印证关联,从中透现出时代大局下美术教育与创作主体的应对与思考,表现出从依附照搬苏联经验到逐步明确,渐次符合民族美术规律特点的发展路径.

    中南美专中国画彩墨画关山月

    游记、写生与边疆:《新疆猎画记》图文互证及形象构筑

    潘超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徒乔(1902-1958)所写的《新疆猎画记》,记录了其在新疆游记与写生的见闻和感想,后连载于1945年10月22日至31日的《大公晚报》上[1].文章中的许多文学描述和其在1943-1944年新疆写生期间创作的写生作品有所对应,以文释图,图文互证.司徒乔通过文字和图像构筑出生动的新疆景观,涉及自然、历史与人文等方面,为今人考订司徒乔的新疆写生作品,提供有力证据.

    旅行写生民族景观文图学新疆形象边疆空间

    自我表达与他者叙述——以关紫兰自画像及陈抱一、中川纪元《关紫兰像》为中心的中日美术交流

    陈雅婧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紫兰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现代主义女性艺术家,毕业于中华艺术大学、日本文化学院,师从陈抱一、中川纪元等人.在关紫兰的画作中自画像占比非常大,皆展露出率真而肆意的自我表达;同时陈抱一和中川纪元也为其画过多幅肖像,是以男性师友眼光进行的他者叙述.围绕关紫兰自画像,陈抱一、中川纪元《关紫兰像》的中日美术交流,折射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从日本进入中国的具体路径,以及近代中国艺术家对日式西洋画的接受、探索与创新.

    关紫兰陈抱一中川纪元自画像中日美术交流

    左翼美术运动的吹号者——时代美术社考论

    俞宽宏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美术社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在美术领域的最初实践者.这个社团于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普罗列塔利亚美术"口号,在1930年上海北四川路风起云涌的左翼文化思潮影响下,积极倡导左翼美术运动,勠力以左翼美术助推普罗列塔利亚解放运动发展.时代美术社虽然存在的时间只有半年,但它开展进步美术讲座、撰写论文倡导普罗美术,举办苏联革命漫画展,为中国左翼美术界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学术界对于时代美术社的研究十分稀少.本文对这个社团的成立及其运作过程进行了详细考证,对其在理论上的贡献做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它在左翼美术运动中的开拓者地位进行了积极评价,为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时代美术鲁迅新兴阶级

    宋代山水画家许道宁籍贯考释

    张敏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道宁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而其籍贯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河间和长安这两种说法,当时及其后世的论著对这一问题都没有做出必要的考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知许道宁的生平经历大致为:早年于京师端门卖药赠画,名噪一时;中年入画院以李成为师,成为李成画派最有成就者;晚年移居长安,以自然造化为师,脱去旧学,别成一家.综合宋代刘道醇的记载以及许道宁的生平经历来看,其籍贯当为河间,而长安则为其晚年抱得大名之所.

    许道宁山水画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