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北宋洛阳耆英团体的图像生产对《九老图》模式的继承与改造

    兰萌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唐以来,《九老图》在历代的摹绘中不断生成新的图像模式与知识概念,但以往学界对《九老图》的图像谱系仍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聚焦于北宋洛阳耆英团体[1]的图像生产对于《九老图》图像模式及相关知识的继承与改造.首先梳理了传世《九老图》的两种图像模式,并根据文献考证出弗利尔本《香山九老图》所绘对象并非白居易九老,而是以文彦博、富弼、司马光为首的耆英团体成员,其底本应来自洛阳普明院的"文富九老图".通过梳理耆英团体的图像生产,本文指出耆英会虽打着仿慕唐九老的旗号,实际意在建构全新的雅集概念与图像谱系.结合《耆英会图》画面形式与展示空间的特殊性,文章最后对洛阳耆英团体图像生产背后的深层动因进行了讨论.

    《九老图》《耆英会图》文彦博司马光雅集图像

    作为姿态的生活与艺术:论晚明苏州文氏的家族观念

    陆天嘉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徵明的曾孙、晚明重臣文震孟的《药园文集》中有多份未受学界重视的文本,它们从祖先、书画、社会三个角度反映了文氏家族在这一时期怀有的社会责任感及其表达方式.文震孟试图建立以文氏家族为权威的针对文徵明书画的鉴定标准,而书画实践、维护文徵明与吴门画派的名誉等均内化为其家族观念的重要部分.在这一视角下重审文震孟《姑苏名贤小志》和文震亨《长物志》,可知两者为文氏兄弟树立人与物的标准、践行社会责任的产物.

    家族晚明文震孟文徵明苏州

    "宋拓《水头镬铭》":道光年间岭南盐官鲍镇方碑帖鉴藏考辨

    段雪玉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考订清代宋拓《水头镬铭》收藏、题跋脉络,辨析传统书画等艺术品鉴藏与政治经济关系.宋拓《水头镬铭》可能早在乾隆时期由扬州盐商收藏,然而递藏与鉴赏者集中在道光朝以后的岭南士人群体,主要收藏者是道光时期广东基层盐官鲍镇方.鲍镇方鉴藏水平较高且宦粤时间长,但在岭南士人的书画著述中几乎不被提及,揭示出19世纪岭南著名士宦书画鉴藏成就表象之下的复杂面相.碑帖书画等艺术品的鉴藏活动交织着互惠互利关系.幕吏鲍镇方收藏的珍贵唐佛经赠予粤中士人从而成功进入岭南书画社交圈,也为谋得盐官一职铺平道路.鲍镇方的一生是清后期普通乃至无名文人在书画艺术与谋生之间寻求平衡的写照.

    道光时期宋拓《水头镬铭》鲍镇方叶梦龙吴荣光

    满洲习俗与满洲时间的图像呈现——清宫绘画中的《冰嬉图》《秋狝图》

    赵琰哲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由关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清廷中存在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满洲习俗.如在隆冬时节举行的冰嬉大典,在秋季赴塞外进行的木兰秋狝.这些于特定时间举行的国家活动与维护满洲游牧民族的风俗传统息息相关,也体现出独特的满洲时间.与之相应的,清代宫廷画家以图纪实,进行艺术化地表达.清宫绘画中出现诸多表现冬日冰嬉主题的《冰嬉图》,以及表现秋狝射猎、外藩联谊、塞外秋景、瑞麅奇骏等内容的木兰秋狝主题画作.这些画作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清宫中的满洲习俗与满洲时间.

    满洲习俗满洲时间图像呈现清宫绘画《冰嬉图》《秋狝图》

    写真与交游:任伯年肖像画艺术的海派渊源

    姜水舟李安源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伯年自1868年寓居上海,持续地为上海的文化名流写真造像.这些写真肖像画构成任伯年绘画序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伯年的肖像画采取了与海派画家合作的模式,并且任伯年也将肖像画作为社交性的艺术试图在上海打开绘画市场.肖像画以及图上的题咏反映了当时上海文士的形象塑造与文化心理.从肖像画的创作方式、交流功能以及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任伯年的肖像画艺术有着极其深厚的海派渊源.

    任伯年海派绘画写真肖像艺术交游

    清代外销画中的广州口岸风景特征研究

    曾科斯刘菲菲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广州外销画,兼具浓厚文化输出及不可复制的商业与艺术结合性质,题材涉及中国社会生活、民俗与自然生物、口岸风景等各方面.作为"东方明信片",其中最能体现18、19世纪广州的城市和社会风貌当数口岸风景题材,在摄影术尚未普及的年代,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本文以广州口岸风景外销画为主要材料,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分析此类主题外销画中的题材构成元素和特征,可以发现广州口岸风景画具有纪实性、地域性,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从而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外销画广州风景中西交流

    灵石、自然与技术潮——物派艺术中的生态视角与现代性问题

    潘高洁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发端于20世纪60现代末的日本物派艺术早期批评文章,重新审视物派作品中自然物与工业物并置的结构,从自然物的主体性、物派艺术形式结构中的枯山水园林造景源头与泛灵论、技术潮流背景下的批判及其悖论这三方面论述物派中的生态视角与现代性问题.本文意图说明东亚生态艺术不仅与艺术家呼吁环境保护的主观意图有关,而是异质现代性问题网络中的其中一环.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艺术家往往从东亚文化传统中汲取生态思想资源,通过回归东亚前现代农业文明自然观的方式以批判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物派以反制作、反技术的立场批判西方现代性对环境造成的熵增趋势,但自身的过程特性也让其对技术有所依赖.

    生态艺术现代性东亚自然物技术潮

    天地之动——一种回归自然的动态雕塑创作参考路径

    占研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中国的雕塑界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动态雕塑的主题展览,如笔者曾参与过的"2017天行意动·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青岛2022·中国当代动态雕塑(装置)邀请展"等.此外,国际动态艺术协会中国分会也于2022年宣告成立.这表明,动态雕塑这个学术理念正逐渐在雕塑界获得重视.说到动态雕塑,可能人们的第一反应会认为它属于技术型的艺术,或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艺术形式.不过,技术特性不能完全体现动态雕塑创作的全貌,根据多年对国内外相关艺术领域的观察,笔者认为在强调技术性的当下,创作者们容易忽视动态雕塑的另一条创作路径——回归自然.一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在全面的科技浪潮下,人们会产生向往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如今各种艺术类型不再泾渭分明,跨类型的创作方式也为动态雕塑创作拥抱自然提供了可能.

    动态雕塑科技艺术雕塑创作艺术语言艺术与自然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