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煌唐代壁画竹画研究

    李姝珮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自北朝始出现了大量的竹画,直到唐代走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敦煌唐代壁画中的竹子进行分类,并通过溯其源流与比对找寻敦煌唐代竹画的绘画风格演变,与此同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竹画都与同时期长安京畿地区墓葬壁画、石椁线刻画中的竹画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出现的原因与意义,主要在于竹是文人四君子的代表之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佛教典籍中常被述及的对象,亦反映了唐代主流美术中竹画面貌,是一批非常珍贵的资料,值得关注与探讨.

    敦煌唐代壁画竹画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招生与管理研究

    张自然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国子监画学的招生经历了置籍入学和补试外舍两个阶段.日常管理方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固定的学官,行艺并重,分舍分斋,提供膳食和免费医疗,优异者可推恩授官.其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日常管理,对办学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国子监画学北宋招生管理

    《鸿爪前游记》中所见孔广陶书事活动

    覃嘉欣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鸿爪前游记》是清代岭南地区著名鉴藏家孔广陶的日记,详细记载了孔氏在同治九年(1870)至同治十年(1871)间以书籍字画为中心展开的收藏、运输、刊刻和交往等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广陶书事活动的细节,更能勾勒出当时岭南鉴藏家群体的部分活动情况.

    《鸿爪前游记》孔广陶书籍收藏文人交游

    战图的改造与进贡——乾隆皇帝与战图屏风

    张晶元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了清宫战图在长卷、铜版画、册页、贴落等形制之外的屏风这一特殊类型,并分析乾隆皇帝对于战图屏风形制的改造,以及受到帝王影响的西洋官员和宫廷大臣制作战图屏风用于给帝王进贡的情况.

    清宫战图得胜图挂屏进贡改造乾隆

    福开森与中国绘画的结缘及其早年研究的推进

    时文甲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绘画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福开森在这一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的特藏文献为基础,详细考述了福开森的第一篇绘画评论、第一次绘画编目、第一次绘画讲演及第一部绘画研究专著,以此呈现了福开森与中国绘画的结缘及其早年推进中国绘画研究的过程,从而展示了福开森对中国绘画艺术走向世界做出的贡献.

    福开森中国绘画书画文献绘画批评

    质与量的飞跃——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与油画"中国化"的肇始

    曾小凤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的油画在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呈现出"质"和"量"的飞跃.油画"中国化"问题在这届美展中伴随着董希文、吴作人、艾中信等画家的风景题材油画进入大众化和民族化视野.它的成功集中展现了从美协领导到画家们自觉在风景画中注入政治内容和思想性的努力,体现了要在中国本位文化立场发展油画的自觉.在油画"中国""民族化"的肇始阶段,马克西莫夫的观察和点评,让业内的画家对什么是"油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如何提高油画的创作水平和研究、创造油画的民族风格问题,在第二届美展之后成为发展中国油画最核心的问题.

    第二届全国美展油画中国化民族化风格问题

    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劳动记忆与视觉修辞

    张啸晗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发生在1958年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上的劳动作为考察对象.文艺工作者通过摄影、影像以及美术创作等形式,对水库工地上的劳动场景和水库建成以后的生活进行描绘.这些带有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通过报纸、电影、美术展览等形式得到传播.不同艺术样式中出现的有关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劳动场景和未来十三陵水库情境的内容,以共时性的方式在文本和视觉图像中得到广泛传播,共同建构出一个从劳动工地到人民风景的十三陵水库的视觉形象.

    十三陵水库劳动记忆视觉修辞美术家

    延安木刻中的教育图景——以冬学为例

    韩旭东卿玉剑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木刻是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中解读革命文化的重要图像.本文把延安木刻中的教育图景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古元、彦涵和王流秋的"冬学"题材木刻为例,精读图像,文史引证,逐层爬梳图像的形式、风格,结合诸多因素分析图像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意义指向与精神诉求,进而探讨在革命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鲁艺的美术工作者们如何以积极和自觉的创作意识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叙事框架,在树立与规避的图像建构之中对艺术为政策服务的时代诉求做出回答.

    延安木刻冬学教育图像革命

    边疆的多重视觉性——吴作人的西北写生展及其赴欧之旅

    陈旭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3年到1945年吴作人两次西行写生,其所描绘的甘青风景、康藏生活,临写敦煌壁画,在20世纪40年代多次展出,展场从战时的边城到战后的上海,观展群体由国内拓展到欧洲.西行作品既被视作介绍边情的媒介,也被看成艺术变革的某种表征,更在地缘政治语境中折射出复杂的语意.本文试图梳理吴作人西行写生的基本面貌,从展览角度认识西行写生的传播、接受与阐释,以呈现西北边地形象塑造的动态过程与内外脉络.

    吴作人西北写生海外展览敦煌美术多重视觉性

    一次"艺术救国"的成功实践——关于1932年的"国难共济书画会"

    彭飞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2年广东美术界组织的"国难共济书画会",无论是在广东民国美术史,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抗战艺术史,以及书画展览史、拍卖史上都有着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不啻是高剑父等人"艺术救国"理念的具体实践,值得我们关注.

    民国广东美术"国难共济书画会""艺术救国"抗战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