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南美专附中的筹建、教学体系与学术源流

    胡宇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为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的前身.它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全国院系调整的历史大潮中,是其时中央文化部着眼于布局全国的中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格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广州美术学院乃至全国美术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部有关中等技术学校的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将中南美专附中的建立置于国家专业技术教育体系之中;在梳理相关文献前提下,还原中南美专附中的筹建过程,探究其教学体系的苏联影响,并追溯其学术源流.

    中南美专附中筹建教学体系学术源流

    不朽的经典——达·芬奇画作的中国接受研究(1900-1949)

    平路青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化,达·芬奇在意大利艺术黄金时代的演讲进入我国媒体和读者视野.他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经典画作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英文报道、中文译介、阐释、论争和评论等途径广为流传,被美术家、文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接受,彰显了艺术作品接受者身份的多元性、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和艺术影响广泛性的特征.达·芬奇的名作为民国美术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和精神滋养,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20世纪上半叶达·芬奇画作中国接受

    自由的美感与性别的建构——19世纪英国前拉斐尔派诗画中的音乐意象

    易霞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意象是19世纪英国前拉斐尔派作品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意象之一.前拉斐尔派在诗画中如此频繁地使用音乐意象究竟意欲何在?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参与实践的方式.前拉斐尔派视音乐为超越概念的手段,创造出纯粹美的作品.这首先体现在前拉斐尔派画作中的颜色、线条、阴影是对音乐和谐感与流动性的模仿,而无关其它——既非道德的训导也非对认知的热望.其次,前拉斐尔派正是在对风琴等音乐意象的使用中引领观者抵达物质与精神、感官与神圣、自然与超自然边界消失的地方,从而让观者领略到自由的美感.然而,前拉斐尔派没有止步于对纯粹美的追求,还将音乐意象建构为威胁男性气概的武器.

    前拉斐尔派音乐意象自由美性别建构

    瓦尔堡记忆理论再审视

    宋宪程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忆"是瓦尔堡艺术理论的关键词之一,但他所论的作为"心理"机制的记忆本身还缺乏深入探讨.瓦尔堡通过几个关键概念,构筑起记忆的运作方式:关于记忆主体,瓦尔堡把接收"记忆波"的历史学家称为"地震仪",并用"动力图"反映出记忆的变化网络.关于记忆的时间机制,瓦尔堡通过"遗存"概念建构起"时间的元心理学",记忆在错时的异质时间中交织.关于记忆的具身形式,瓦尔堡在"激情程式"概念中建立起"姿态的元心理学",过去的记忆参与塑造了当下的记忆及其视觉姿态.此外,借助迪迪—于贝尔曼的"症状"视角,瓦尔堡的记忆理论能够被重释,症状式记忆使基于过去事实的历史失去了方向,记忆本身转而成为图像与历史主要面对的对象.

    瓦尔堡记忆记忆主体时间姿态症状

    从漫画到动画:特伟与新中国动画事业的开展

    叶梓琪许欣欣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伟是20世纪中国动画与漫画领域的开拓性人物,被誉为"新中国动画电影的奠基人"以及"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关于其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的系统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文献多存在视角单一、资料不全等问题.本文基于广泛的史料收集和文献梳理,对特伟的生平轨迹、艺术实践及其所处历史情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特伟早期漫画创作受西方艺术家大卫・罗等人的影响,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贴近社会现实,体现了对社会批判和文化认同的关切,为中国现代漫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后,他主导了人才集聚和培养机制的建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推动动画民族化进程和技术革新,对中国动画学派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特伟特伟漫画中国动画学派新中国动画事业

    建筑的文化意义与信息呈现刍议

    张可乐张君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地上矗立的建筑向人类社会敞开两重意义:功用和文化,前者满足基本活动需求,后者关联特定群体的历史、记忆与认同等,激起深层的精神体验.其中,文化意义是新时代中国建造的要旨和本文的着眼点.本文认为文化意义在建筑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换中得以构建,"信息"是文化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中介,它将建筑、人群,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情感扭结在一起.因此本文希望引介建筑信息呈现相关的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筑以信息构建文化意义的机制与方法.

    文化意义信息呈现建筑体验建筑信息论

    "VR+景观设计"范式——演变、共生与迭代

    谢菊明潘崟颜勤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现实技术(V R)作为一种辅助景观设计的新技术,为景观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范式.本文梳理了"VR+景观设计"范式的演变历程,探讨了景观创作存在多重范式共生的困境,总结了景观创作表达工具的范式转换,并对比了传统景观创作与VR景观创作过程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VR+景观设计"范式迭代的思维方法,从环境感知、空间认知与境界体悟三方面构建基于VR创作特征的理论框架,从而指引VR景观创作的实践.相较传统的创作思维方法,"VR+景观设计"思维方法更符合场地空间体验的特征,为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提供新视野.

    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思维方法创作范式

    社会创新驱动:在地艺术与乡村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王时音郭谦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创新理论,探讨在地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梳理在地艺术与社会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实践区域,分析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地艺术作为深植于地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美学表达,更是推动文化复兴、激发社区活力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了在地艺术在乡村实践中的成效,归纳了其在文化尊重与多元整合、社区共治及品牌与IP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实践成果,提出优化策略,包括深化地方文化挖掘、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延展艺术经济链条及强化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本文阐明了在地艺术如何通过激活文化资本、培育社会资本以及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岭南特色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并为全国实现乡村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探索了创新路径,旨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推进与全面落地.

    在地艺术文化资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社会创新

    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

    范勃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画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四百余年的发展,已内化为中国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始终作为参照系在场.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已为学界之共识和目标,中国油画需要在更具当代性的层面进行主体性建构.本文首先梳理总结过往中国油画主体性建设的历程;其次从主体立场、艺术语言主体性、评价体系主体性等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油画主体性建构的内涵,最后指出新时代中国油画主体性的建构,是与世界对话,回应全球命题的必然.

    新时代油画主体性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油画风景中的山水观及主体意识

    郑工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中国油画中的"风景"与"山水",并不在于这两个概念所共同指向的自然存在而被观看的对象,而在于观看主体的观察方式与艺术表现的观念,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圈的人及其主体意识."风景"和"山水"这两个概念分别来自欧洲和中国,自油画风景画传入中国,就面临着向"山水"转化的问题.这不仅因为中国的文化人对"山水"的观看,早就以为其"质有而趣灵",而对相应的笔墨语言也以为其"质有而趣灵".笔墨独立了,成为与主体相对的实体,也具有精神性,并作为集体无意识潜藏于人,同时也构成了中国诗与画的审美基础.20世纪后的中国油画,其诗意与诗性的表达,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风景"与"山水"的观念转化,同时在时空意识上,也走出了"此时此地"的局限.

    中国油画风景绘画观山水观主体意识原乡意识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