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国档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国档案
民国档案

曹必宏

季刊

1000-4491

mgda@vip.sina.com

025-84665959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

民国档案/Journal Republican Archiv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创刊主办,是全国唯一专门刊载民国历史档案和民国史研究论文的国家级历史学期刊。办刊宗旨:公布民国档案史料的窗口,荟萃民国史研究成果的园地,沟通档案界与史学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3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关于请求国联援华制裁日本等相关文电一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杨斌
    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国民政府外交部请国联采取积极手段,对我国施以援助及对日本侵略行为予以制裁.本组史料即为193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与日内瓦代表团、各国使馆、我国驻各国大使等关于制裁日本及欧洲局势、捷克问题的来往电文,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外交部国联制裁

    抗战时期叙昆铁路借款谈话记录选辑(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刘楠楠
    2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开辟西南交通,获取国际物资,国民政府于1938年筹备修筑叙昆铁路.为解决路款问题,国民政府与英、法两方洽商借款事宜,经多次协商,中法双方于1939年12月达成借款协议.本组史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建设银公司与中英银公司、法银团等之间关于叙昆铁路借款问题的谈话过程,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抗战叙昆铁路借款法银团谈话记录

    改革开放以来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吴敏超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有关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资料编辑与出版、综合研究、根据地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首先,华中抗日根据地包含的8块战略区都出版了专属资料集和通史性著作.其次,近年来有关"发展华中"战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再次,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领域出版的资料丰富,研究成果也较为集中.最后,较之起步较早、研究成果较多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研究,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近年来呈现出热度渐升、新人辈出的可喜状况.不过,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社会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空间仍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未来研究可能需要更多地分析中共中央决策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具体执行之间的互动,注意华中地区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力量的发展变化,注重华中地区长时段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脉络.

    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华中"战略

    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的生态衰变与治理困境

    马俊亚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优良.经过南宋以后封建官府近千年的折腾,至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全国水患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是水资源过剩并伴随着工程性缺水.淮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方法非常简单,通过排泄多余的涝水就能重现巨量的田地,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所需资金可便捷地从国际市场获得,并可获得国际社会先进管理知识的加持,以根除中国官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贪污、造假、营建劣质工程之恶习,培养近代新式治水人才.但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大肆挑拨排外、仇外情结,污蔑承借外债为"亡国"之举.治淮者只得利用国内市场进行生态修复,却因无法治保障,最终导致权势者对治淮成果的掠夺.

    淮河流域环境衰变生态修复市场经济法治

    清末民初废灶兴垦与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陆玉芹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废灶兴垦不仅是由盐业转向农业的产业转型过程,也是张謇等人经营盐垦公司适应性利用自然和积极改造自然的环境"应对"过程.江苏沿海地区植棉业的兴起和扩大,得益于国内外纺织业尤其是大生纱厂的市场需求,更得益于张謇在盐垦经营中因应自然、改造自然,通过盐业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最终将"百万亩蔓草荒烟之地"改造为"阡陌纵横,田庐相望"的新农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改善了自明清以来江苏沿海地区极为衰败的生态环境.这场具有鲜明生态开发和改良特点的实践,奠定了苏北区域绿色发展的气象和格局,也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张謇废灶兴垦水利盐垦生态建设

    物种引进与意识塑造:近代中国橡胶认知与生态潜在危机的孕育

    周琼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橡胶作为全新的物种在近代中国成功引种,其经济战略潜力备受关注,报纸杂志及知识分子从不同视角对橡胶进行了介绍及研究.但精英及公众对新物种引进的生态影响处于无意识状态,致使橡胶的生态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长期无人关注,塑造了 20世纪上半期橡胶经济战略价值的益树形象及生态意识缺失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近百年时间中国人对新物种生态认知的缺失状态,并潜移默化到事关国计民生的治国理政方略中,导致橡胶的负面生态影响成为全社会选择性忽视的盲区,成为近现代生态危机孕育、发端的诱因.这说明生态认知及意识塑造在生态文化生成及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在当前生态文明理念及意识的国民化普及中具有极大的资鉴意义.

    橡胶稀缺资源生态意识缺失生态危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日公费生

    周一川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日公费生,与自费生不同,其专业分布、人数增减均体现着各级政府和机关部门派遣留学生的方针政策.此时期公费生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专业格局的切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留日公费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军事留学生.九一八事变后公费生中军事留学生骤减,形成了理科为主、文科为辅的专业格局.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重视理工农医的留学生派遣政策得到了贯彻.20世纪30年代中期,各省留日公费生的派遣人数明显减少.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减少留学生的派遣势在必然.此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脱离了以往对日本留学的依存状态,日本留学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辅助手段.

    南京国民政府留日公费生军事留学日华学会陆军士官生

    战后城市公共工程建设的困境——以重庆下水道建设经费筹措为例

    黄河李玉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经全面抗战时期城市规模的非常态化扩张和日军的战略轰炸后,重庆城区旧式的排水沟渠已难以满足日常所需,亟待规范整理.抗战胜利以后,重庆市政府制定《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积极推进新型下水道工程的建设.为了筹措建设经费,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多番商议,最终确定以附加税的方式,向市内商、民摊征建设经费.然而,经费摊征方案存在诸多不合法理之处,在战后城市经济衰退、民众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引发被摊征群体大规模的抵制而走向流产.重庆下水道筹资方案的实施与流产,反映出战后地方收支难平、财政体系运转失衡的真实状况,成为国民政府国家财政与政治治理能力崩塌的先兆.

    下水道建设税收摊派营业税附加《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二次北伐期间日本出兵山东的决策、行动与目的

    王美平
    12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8年国民政府二次北伐期间,日本两次出兵山东,在中国领土上引发与北伐军的战争,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略,并非"自卫战争".为转嫁开战罪责,日军残杀蔡公时.日本出兵目的并非"护侨",亦非"抢立军功",而是为实现一系列侵华目标:既含有阻挠北伐军与安国军在京津开战,引发北伐军武力统一东北的局面,从而实现"分离满蒙"的首要目标,也包含促使蒋介石不能实际控制华北,从而分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还包含报复在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影响下推行"革命外交"之北伐军的情感宣泄,甚至暗含恢复一战后日本在青岛、济南及胶济铁道沿线驻军等特权的野心.

    北伐日本出兵山东济南惨案蔡公时

    英国对"革命外交"的因应——以1929年中英法权交涉为例

    吴文浩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进入撤废治外法权的阶段,对英国提出取消治外法权的照会.英国的政策是尽量延长治外法权存续的时间,但亦要对中国作出有限度的妥协.英国一开始仅同意就改进治外法权制度进行协商,谋求使中国同意逐渐撤废治外法权,要求中国先提具体方案,并研究了多种应对中国单方面废约的方案.在确信国民政府不会断然撤废治外法权后,英国同意进行谈判,以尽可能维持在上海等重点地区的治外法权,并获得充分的司法保障.事先得到英国谅解后,国民政府发布了至多是部分废除治外法权的特令,并以外交部宣言的方式,满足了英国的要求,因此英国未对特令作出激烈反应,两国随即正式开始法权谈判.在此过程中的妥协与坚持,奠定了随后两年间中英法权谈判的基调.

    "革命外交"治外法权王正廷蓝浦生施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