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国档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国档案
民国档案

曹必宏

季刊

1000-4491

mgda@vip.sina.com

025-84665959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

民国档案/Journal Republican Archiv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创刊主办,是全国唯一专门刊载民国历史档案和民国史研究论文的国家级历史学期刊。办刊宗旨:公布民国档案史料的窗口,荟萃民国史研究成果的园地,沟通档案界与史学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资源委员会向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透支款项合办工矿电事业相关文电一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廖利明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9年,资源委员会拟以所属云南电厂及机器制造厂为抵押品,向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透支500万元,用于合办工业、矿业、电业等事业.本组史料主要为资源委员会在与中、交两行订立透支合约过程中与各方来往函电,反映了抗战时期国营工矿企业的资金筹措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资源委员会及所属机构与金融界的关系.

    资源委员会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透支合约

    抗战时期存越海防物资抢运及处理情况相关史料一组(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陆泓江
    2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越南形势因战事影响日趋紧张.受日方胁迫,越南政府宣布自1940年6月20日起关闭滇越铁路,停运一切货物并禁止出口,导致国民政府存于越南海防的大量物资无法立时运回.为最大可能挽回损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以下简称"西南运输处")迅疾采取措施,争取抢运物资回国.对于无法即刻运回的物资,改道转运至缅甸仰光,并采取转由美商信臣洋行接管、就地出售等方式进行处理,但仍有大量物资被日军劫掠.本组史料即为1940-1941年间,西南运输处就抢运存防物资及处置无法运回物资问题与各方的来往函电,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抗战滇越铁路海防抢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曲折历程(1917-1921)——以北洋政府"反传播"活动为视角的考察

    滕帅李明
    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就已预先形成了严防马克思主义输入与传播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入境俄人和旅俄华工的检查和甄别.马克思主义传入后,北洋政府不仅逐步制定了系统而全面的遏制政策,还形成了以警察和军队为工具、多部门协同压制、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的反传播态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虽然受到多方阻挠和破坏,但并未就此遭到扼杀,反而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此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是在与"反传播"力量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先进思想和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艰难性、斗争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北洋政府反传播

    公开与秘密之间:中共陕西党领导国统区群众运动的实践与调适(1937-1940)

    黄超然齐春风
    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开始积极部署国统区的群众运动,并设计了公开与秘密联系的群众运动方案.1937年,中共陕西党组织在重建后不久即根据中央指示开始群众运动的具体实践.起初,陕西党强调公开作为主要导向,走出单纯地下活动的状态,并成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将国统区的救亡斗争推向高潮.但随着群众运动高涨,公开与秘密工作混淆、冲突等问题愈加严重.1939年后,陕西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党组织秘密的维护,重新平衡群众运动的公开与秘密关系,但仍然难以兼顾二者,并招致国民党的持续破坏.中共在陕西国统区开展群众运动的曲折历程,实际上是由国统区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中共陕西党自身的组织难题共同造成的.

    国统区群众运动中共陕西党公开秘密

    党派博弈与央地关系:民国初年验契政策的形成与演进(1912-1915)

    李晓阳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初年,北京政府财政危机严重,希图通过验契筹款济急.由于反对派的阻扰与验契政策的缺陷,政府提交的《验契法草案》被临时参议院两度否决."二次革命"前夕,北京政府在未经代议机关通过的前提下直接拟定《划一契纸章程》,以"均交各省支用"为由督催各省开办验契,但因战争继至收效甚微."二次革命"后反对派失势,北京政府权威提升,袁世凯于解散国会之次日发布《验契条例》再行验契,并着手将验契费收归中央.随着解款制度的恢复与专款制度的建立,验契费最终成为五项"中央专款"之一.民初验契政策的形成与演进反映了袁派与反对派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央地关系的博弈和联动,揭示出北京政府初期政治态势的变动与起伏.

    验契北京政府党派博弈央地关系

    吴佩孚与河南政局之嬗变(1920-1924)

    翁有为朱明礼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0年初,河南易督风潮发生,加速了吴佩孚北撤.吴佩孚北撤河南后,联合赵倜,排挤河南省省长王印川,使其不安于位,在直皖之战后离职.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赵倜起兵失败,最终被直系军队驱逐出省.战后冯玉祥被任命为河南省督军.吴、冯又发生权力矛盾,吴将冯玉祥排挤出河南,派自己的亲信张福来督理河南军务.继而驱逐河南省省长张凤台,提拔参谋长李济臣为河南省省长,甚至下令将省署迁移洛阳.吴佩孚更替河南省省长和督军以及强制迁移河南省署的行为,不仅造成直系内部的分裂,而且丧失了民心,为日后战败埋下了祸根.从吴佩孚的行为中亦可以透视出北京政府统治后期由于国家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力量,军政关系和央地关系倒置,国家陷入无休止的纷乱与分裂之中.

    吴佩孚河南省省长河南省督军

    黄埔军校与谭延闿系湘军的革命教育(1924-1926)

    周志永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4年,孙中山为培养革命军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不仅开创了近代军校中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先河,也对地方旧式军队的革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建国湘军首领谭延闿追随孙中山,积极支持黄埔军校办学,并仿照黄埔军校创办建国湘军讲武堂,以推动湘军的革命化.建国湘军讲武堂招收的学员以湖南籍为主,虽然地方主义仍非常明显,但已积极宣扬革命思想,注重军事和政治教育.1926年,随着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建国湘军讲武堂等军事教育机构与黄埔军校合并,谭延闿系湘军不仅在制度上而且在军事教育上实现了革命化.黄埔军校对谭延闿系湘军革命教育的影响,既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先进性,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在粤各省军队革命化的复杂性.

    黄埔军校谭延闿建国湘军讲武堂革命教育

    《李顿报告书》发表后英国主导下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置

    马海天
    10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顿报告书》发表后,英国决定在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上,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促使中日两国在国联的调解下解决争端.但日本坚持既定侵华政策,使英国改变了袒日态度.为体现权威与公正,国联放弃将《李顿报告书》提交大会表决,而是在其基础上撰写《最后报告书》.该文件在重要问题上皆体现了英国的意志,虽在措辞上比《李顿报告书》对中国更有利,但并非完全支持中国.国联大会通过该文件后,英国决定采取实际行动阻止日本入侵热河,带头对中日两国实施武器禁运,最终因美国的不配合而取消.此后国联出台《不承认"满洲国"的建议办法》,对伪满洲国的不承认不会损害各国的实际利益.英国深陷和平主义理想与利己主义现实的矛盾之中,在其主导下,国联最低限度维护了自身权威,实际上则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英国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报告书》武器禁运

    侵华战争期间水平社的战争责任——以部落民移民中国东北为中心

    华兴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歧视部落民是日本近代社会中遭受压迫程度最沉重的群体之一,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进程中,驱赶部落民移民到本土以外的设想得到进一步实施.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部落解放运动组织水平社沦为天皇制法西斯政府的政治工具,协助推动部落民移民中国东北,煽动他们参与殖民统治与侵略战争.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学者开始关注与思考水平社协助侵略战争的加害责任,其中进步派与保守派对战争责任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与争论,对其整体情况的把握有利于全方位研究日本侵华史,深层次认识日本战争责任论的复杂性.

    部落民移民水平社战争责任

    统合西南边疆区域政治的关键:1935年蒋介石改组黔局及其对云南的影响

    段金生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红军入黔后,国民党中央军亦追随而至,为蒋介石改组黔局提供了条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蒋介石对时任贵州省主席王家烈采取的措施经历了"保留""未定""扶助""去之"的复杂过程.在具体策略上,蒋注重运用政治方式,实施步骤也相当谨慎.然而,蒋介石改组黔政,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强迫方式进行的,这虽然使其成为胜利者,却埋下诸多隐患,引起了龙云的戒备.龙云一方面对蒋介石保持了表面尊重,一方面对国民党中央军进入西南更加警惕.蒋介石对西南边疆区域政治统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多维面相,既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异化的政治逻辑的重要构成,也是突出表现.以武力为依恃的政治改组,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国家政治的统合,但难以解决政治分野的根本问题,反而导致蒋介石与龙云等西南实力派的猜忌加深,种下了日后分道而行的恶果.在近代国家建设的宏大视角下,蒋介石改组黔局的过程及其影响,反映出边疆社会是国家政治、经济诸维结构的重要组成,边疆政治的变化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蒋介石改组黔政西南边疆区域政治统合地方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