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迈向实践的民俗定义

    西蒙•布朗纳(Simon J.Bronner)蔡磊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的标题来源于丹•本一阿默思将民俗定义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的论文,尽管他自己也反省这一定义对传统的忽视,一些学者也质疑此定义在民间生活和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适用性,但它已成为定位于表演的口头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准.伴随21世纪数字文化的出现,此定义受到新的检视,一些学者开始反思民俗的社会基础,评估作为民俗关键词的传统,倡导探求民俗的认知基础、行为和组织观念的构成以及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我将对此进行回顾,根据实践理论提出一个简明的以传统为中心的民俗定义,保留对语境的关注,同时聚焦于以民俗实践为基础的知识或认知领域."实践中的民俗"即是"将传统知识运用于实践或是从实践中提取传统知识".

    传统实践知识认知民俗定义

    在实践中界定民俗的"实践民俗理论"——西蒙?布朗纳教授访谈录

    张举文[美]西蒙•布朗纳
    18-22页

    美国民俗学的实践理论——兼论西蒙?布朗纳的有关阐释

    鞠熙许茜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蒙•布朗纳于202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系列讲座,紧紧围绕民俗学的实践理论这一主题进行.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曾深刻影响了美国民俗学的道路,但美国不同于欧洲的特点使其民俗学长期以来强调个人主义、语言学路径与艺术文本,使得美国民俗学在"超级时代"来临后面临许多挑战.为此,布朗纳提出了以传统为中心的民俗学实践理论,这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阐释"实践"和"传统"这些重要概念,并从心意与认知的角度去解释现代社会中究竟是什么激发、活化与生产了传统.这种研究路径强调将物质与非物质交织在一起研究,也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与发现.在此系列课程中,他以大量中国民俗的事例与美国民俗相互比较,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他提出的实践理论和对中美民俗比较的设想,都可以为中国民俗学界带来启发.

    美国民俗学实践传统物质文化

    从"表演"到"实践"?——西蒙?布朗纳的"实践理论"批评

    王杰文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数码时代民俗学再定位的需求,西蒙•布朗纳提倡以"实践理论"来取代"表演理论".他的"实践"的概念指的是应用"传统"进行社会控制与表达的行为;其"实践理论"的研究重点是阐释这一"传统"(作为一种认知资源、结构与动机)的深层心理机制.这一研究方法既偏离了"实践理论"的宗旨,又抹煞了"表演理论"的潜力.事实上,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启发下,表演理论的伦理学意义与实践论价值可以被很好地开发出来.

    表演实践交往理性实用主义

    传统的"重"与"轻"——解读民俗实践中的重复性行为

    安东尼•布奇泰利(Anthony Bak Buccitelli)罗文宏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作为潜在行动框架与具体实践行为之间的反馈回路,其相关研究至少应涉及三个相互联系的主题:如何从其"重"与"轻"的角度衡量重复性行为的价值;将传统作为重复性行为的解释框架;借助传统的反馈回路模型,理解民俗阐释框架的内部变化对于传统这一更大系统的影响.

    重复传统民俗实践理论表演理论

    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毅传》(《洞庭灵姻传》)是中古时期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得到长期关注,而历史学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提出对历史的新解,也有顾颉刚和陈寅恪的研究作为典范.倘若先不从文本入手,而从生活世界出发,观察前人很少注意到的社会—文化现象,然后再来重新审视耳熟能详的文本,会发现一些新的方法路径和问题假设.由此,可以发现《柳毅传》的内容包含了对中古时期南方湖区水上人/商人的社会—文化情境的隐喻.以田野工作作为文本解读的基础,也正是历史人类学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柳毅传》水上人历史人类学

    "先天之孔子":明清山东文昌崇祀的建构与传播

    赵树国
    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神灵崇拜由来已久,其发展、演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往往引起统治者关注,故其变迁历程易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文昌崇祀源于星辰崇拜,后在道教的推动下与巴蜀梓潼神融合为主宰文运之人格神.文昌崇祀于明永乐年间传入山东,景泰以后逐渐发展,万历至清末一直盛行.关于其神格属性,明清时期一直存在质疑之声.山东官员、士人在质疑的同时,试图将其纳入儒家体系内解释,宣扬文昌乃"先天之孔子".他们认为调整文昌奉祀地点的风水可兴地方文运,宣扬文昌神仁孝之道有利于教化,为此积极推广文昌崇祀,意在宣扬教化的同时,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文昌梓潼神儒家地方官士绅

    人情、风俗与礼之制作——以江永《昏礼从宜》为中心的考察

    潘斌郑莉娟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永《昏礼从宜》一书在参考朱子《家礼》等礼书的基础上,以"从宜"为制礼的指导思想,对时下的婚礼作了思考和设计.江永认为古今人情有异,礼的仪节应当符合时下的人情;古礼为圣人所制,然而圣人所制之礼并非完美无缺,因此不可照搬古之婚礼仪节;当时俗与古礼不合甚至有冲突时,有时应以时俗为是.江永意识到经济基础在婚礼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不讳言财礼,甚至认为财礼在婚礼中有积极意义.江永变通的礼俗经世思想,对皖派学人戴震、程瑶田、凌廷堪、胡培晕以及浙东学人孙诒让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江永《昏礼从宜》礼俗

    瘴气、瘟疫与成瘾:地方社会变迁中槟榔食俗的传播与重构

    张恩迅申玲玲
    8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槟榔在中国历史上曾以药品、果品、食品、瘾品等多重角色交替出现,瘴气、瘟疫与成瘾是牵涉槟榔角色演变的三个关键历史符号.槟榔食俗基于瘴气、瘟疫与成瘾的传播、演化与重构,本质是勾连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社会与国家进程的互动关系.槟榔食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数次演化,使槟榔既是一种串联中心与边缘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反映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还是一种见证地方社会变迁的异域商品,更是一种体现中西方社会差异的文化符号.

    地方社会槟榔食俗互动逻辑

    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

    施爱东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学科的系统研究往往被称作共时研究.共时研究不是单纯地排斥了时间作用和历时变迁的研究方法.共时研究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将民间故事视作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愈合、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系统研究最重要的三个维度是:结构、要素、关系(功能).其中要素是研究基础,结构是研究平台,关系是研究重点.坚持系统研究法,本质上就是为了排除个体的、历史的、偶然的干扰项,让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具普遍性的结构问题和共性问题上.

    共时研究故事形态学口头诗学历时研究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