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改道的区域地理效应与故道遗产活化——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

    吴必虎纪凤仪薛涛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相关讨论忽视了黄河故道,这是黄河历史文化的缺失.为了重现黄河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黄河故道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必须得到认可.研究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归纳总结了黄河改道的区域地理效应,梳理出黄河故道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再现了黄河故道的形成与演进历史.建议将黄河故道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范畴,借助黄河故道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挖掘故道遗产的多样功能,建造黄河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带,塑造大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旅表征,实现故道遗产活化.

    黄河故道苏北平原区域地理遗产活化

    河流、景观与遗产互联的黄河文化生态保护

    詹森杨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文化生态是黄河流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状态,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制约、维持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自工业化以来,为追求经济增长,人类对河流无限索取,造成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许多景观及遗址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尊重黄河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对河流、景观、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才能使黄河文明持续发展.

    黄河黄河文化生态景观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祭祀的历史演变与新时代"母亲河"形象塑造

    王德刚王蔚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祭祀作为黄河文化体系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仪式性活动,历史上代表的是临河而居、依河而生的先人们对黄河的依恋、敬仰和敬畏并存的多重心理情结.今天,随着黄河水害的彻底根除,黄河与人类的关系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黄河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族群文化的标志性载体,而黄河文化则成为对外识别、对内认同的文化标识.因此,恢复黄河祭祀活动,不仅是黄河文化系统性重构和完整性表达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需要.新时代的黄河崇拜,是中华民族对黄河作为民族发源地和文化归宗的心理表达.

    黄河祭祀黄河文化母亲河形象塑造

    礼俗之外:清代河神朱大王形成的驱动因素探析

    贾国静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河神朱大王由第二任河督朱之锡殁后化身而成.朱氏于顺治十四年莅任河督,治河十载,勤勉节俭,体恤民情,但受客观环境制约,殁后河患依然深重,他亦随即在沿河地方化身河神朱大王.乾隆四十五年,在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漫决堵筑工程令清帝及诸臣倍感艰辛,由此更加希冀神灵护佑之时,朱大王正式获得朝廷封典,成为官民共同信仰的河神.朱大王成神的这一经历,有别于另三位颇为流行的河神金龙四大王、黄大王以及栗大王,也与靳辅等其他治河富有成效的河督不同,其中既显示出传统的民俗与礼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更有来自现实灾害情境以及特定政治环境的强大驱动.

    清代朱大王朱之锡河督河患情境

    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方李莉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工艺关联社会发展,通过对当代社会转型中手工艺的田野研究,可以窥知当今中国正在发生一次新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得以重塑,而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亦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悄然蕴发着新的振兴.人类的文化从来就是在"过日子的方法"(梁漱溟语)中形成的.在当今之世,通过更新"过日子的方法",形成新的文化导向,有助于将人类社会导向一个生态丰裕的新文明时代,这或许是当代中国为世界作出贡献的重要契机.

    手工艺农工中国人文资源文化基因

    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与祭祖活动公共化的蜕变——浙江省G村祠祭仪式考察

    宣朝庆葛珊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建村庄公共性是在个体化时代推进乡村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G村祠祭仪式的重建,呈现了公共性需求引发祭祖行动嬗变的基本过程.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引发了宗族式微和信仰退隐,导致传统公共性消解;农民主体为了获得稳定的归属需求,对传统祖先崇拜元素进行抽取重组,并予以改造扩大,再生产了新的以祠祭仪式为媒介,以长幼有序、互惠互助、互谅互让的公共道德为基石的公共体系.新的公共体系在为农民提供持续的身份归属,实现个体对社会系统的"再嵌入"的同时,也弱化了宗族的中心—边缘结构和政治性.

    祖先崇拜个体化公共性仪式

    乡村集体记忆重构与价值传承

    鲁可荣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传统村落日益解体、传统文化逐渐凋敝以及乡村集体"失忆"等问题,加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重构和乡村价值传承刻不容缓.通过系统解析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内涵、构成要素及主要类型,确认传统村落集体记忆是乡村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并与村落可持续发展互融共促有机协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重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有机体系,进一步发掘整合与传承拓展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多样化集体记忆和多元性价值,激发乡村内源式发展动力,探索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与乡村价值活态传承有机融合的基本路径,促进传统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乡村价值

    融媒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衍生与传播——以年画为例

    袁宙飞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年画作为非遗项目代表作之一,是年文化的传播媒介.在当下融媒时代,年画从节日语境开始即发生着跨界的创造性衍生和沉浸式传播.借助科技和媒介赋能,可以使以年画为代表的非遗获得新的发展活力.这一现象说明,融媒时代可以为礼俗互动传统提供多向度融摄,可以增进节日时空中崇"礼"信仰与 日常世"俗"生活的互动,实现跨越时间性与空间性的传播共享,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译,为非遗传承与乡土文化的赓续提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

    融媒时代非遗创意衍生传播年画

    社区优先还是社会优先?——民俗学的逻辑出发点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

    吕微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是民俗学者贡献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概念",在未经反思的条件下进入立法规定,"社区"概念就为社区主义的实践预留了法律空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一方面意在从理论上堵塞社区主义的实践可能性,另一方面更在于澄清民俗学实践的逻辑出发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俗学实践共同体—社区社会

    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未来走向

    楚国帅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是在文化生态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有益尝试.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区域属性上具有文化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文化生态存续良好、民众生产生活有序、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及以试点方式展开保护性探索的特点,鉴于其不同"身份属性",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立体化、综合性、生活化、公共化和有序化的特性.立足于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通过合理有序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更富活力,不仅成为活态的文化资源库,还成为生活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实践场所.在多元文化主体的自觉参与中,保护区内将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生态圈,推动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