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文化遗产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思考

    潘鲁生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艺"具有久远的历史、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与复杂深厚的社会关联性,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体现出现实存续的迫切性,并富有民族文化"源"与"流"的内涵,与传承、涵养民族文化创造力密切相关.在"新文科"建设布局中给予其学科的独立性,改变既往分割、附属的设置格局,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展开符合普遍规律、对接现实需求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学科文化文化遗产学民间文艺学

    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

    徐赣丽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民俗学研究也需要从聚焦乡村向关注城市做适当的调整.相较于乡村研究,在城市进行研究不仅需要调整操作方法,问题意识与研究视角也需进行相应改变:一方面,城市研究需要从城市的特征出发,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民"的特点和新时期民俗学的研究任务,我们需要从注重底层转向注重身边的"我群",从注重血缘和地缘转向注重趣缘,并运用个人生活史和"考现学"的方法来关注当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调整,希望能给当下充满学科危机的中国民俗学带来新鲜的气息、赋予新的能量,从而开拓学术视野,迈向现代民俗学.

    民俗学城市田野转型

    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一种人类学视野中的华北乡村生活实践

    赵旭东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需要重新思考田野之外有关概念联想和认知的问题.在华北庙会的时空之中,真正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情境之下的认知范式的存在及相应的人自身内外平衡模式的发展.在庙会中的人、物和神之间的多种交叉互动中,人、物、神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相互支撑的灵三角关系,并在各自的节点上有着一种概念范畴的 自我分化和统合机制,由此而使得更大范围的地域联合与分化从概念范畴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可能.而乡间庙会的活动本身,则无形中体现出了 一种公共与私人领域、确定与不确定的生活以及寂静与热闹等基于人的一些最为基本认知范畴的实际摹本.

    庙会认知范式分化交叉灵三角

    以实践探索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之路——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说起

    王晨阳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实践在先,而后才有政策法规和学术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横向领域,跨越了多个学科边界.因此,非遗学科建设首先要立足实践.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高校和相关机构面向非遗项 目的持有者和从业者开展多种类型的针对性教育活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计划在非遗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发现了问题,积累了经验,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以及非遗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设想和建议.

    非遗教育学科建设实践研培计划

    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

    杨利慧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非遗教育并非始 自21世纪,而应追溯至有着漫长历史的本土民俗教育实践,其中高校及其学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钟敬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案例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 目前的"非遗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连续性.与此同时,"非遗"概念的传入也为我国民俗教育带来了新变化:"客位教育观"更加向"主位教育观"转变;学院派民俗学日益与公共民俗学相融合.当前,非遗工作的学科化及其与民俗学的关系等,是民俗学界亟待探索并解答的问题.

    民俗教育非遗教育主位教育观客位教育观公共民俗学

    在两种对照性背景中检视非遗训练的价值:以非洲南部和美国为考察点

    丽莎·吉尔曼(Lisa Marie Gilman)贾志杰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视野中的非遗,除了通过训练文化工作者来有效、合乎伦理地制定文化保护策略外,还可以通过课程和教学延伸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指导.梳理非洲南部赞比亚、马拉维和美国的非遗教育状况可知,必须挑战与非遗有关的现有定义和学科结构,以消除在体制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学生或教授的准入门槛中深藏的殖民遗风.

    非遗界定非遗教育非遗训练

    地方社会的世界性:藏戏、遗产和博物馆

    张帆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产研究常将地方社会想象为民间、基层、普通、日常的,因而易于将对遗产的分析悬置在国家与地方、全球化与地方化、现代与传统等概念构造出的紧张关系中.理塘藏戏的遗产化过程表明,遗产化并不简单是现代性在传统地区的扩张,也不仅仅是全球资本和国家权力在底层社区的渗透,而是地方社会的世界性在时空层面的重新拓展.地方的世界性这一概念,强调每个地方都是中心,都有对于世界的想象、解释和参与的愿望和能力,也强调每个地方社会都是历史性形成的,容纳了不同层次的意义体系、关系和结构,同时强调地方社会是由人和非人的存在构成的广义联系.这一概念揭示出,博物馆与非遗表演构成众多不同形式的地方展演的一部分,是地方社会的时空和道德秩序由隐化显的空间和过程.

    地方社会世界性遗产化民族志藏戏

    运河、农业与景观:明晚期嘉兴地区的韧性景观建构

    龚珍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运河的介入下,嘉兴逐步形成了泽国水乡的精细农业格局.文人在湖面聚集,船窗取景的观景模式冲破景观格局,促成了"以舟为园"的全景游观.在农业的拮抗作用下,园林占地面积小且朴素,文人凝眸于植株使得园林格局破碎化.农业与私园的界限被打破,呈现出景观一体化的特征.最终,在多方力量作用下,嘉兴形成村落与园林交织、丰产且稳定的韧性景观,明晚期市镇经济推动了"导奢导淫"的建园潮流,却未对嘉兴的造园理念造成冲击.

    韧性景观大运河嘉兴段私家园林

    日本游女百大夫信仰与傀儡子百神崇拜之关系溯考

    朴慧淑张艳琴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大夫为日本民间信仰的神灵之一,其由来并没有确切文字记载,一般将其视作男性神灵,是平安时代末期游女和近世傀儡子信仰的祖神.现今,在日本关西地区仍然流传着木偶艺人祭祀百大夫的传统.源于百大夫作为游女和木偶艺人的同一信仰对象,既有的研究多数倾向于将二者视为同一群体.虽然在平安时代以后的日本社会中,二者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联性,但游女与傀儡子并非等同.游女信奉的百大夫神与傀儡子信奉的百神具有不同神格,同时百神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外来神的特质.

    游女傀儡子百大夫百神散乐

    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以常熟宝卷为例

    陈泳超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宝卷的历史研究有很多成果,但大多是在吴方言区或者苏州这样的大文化区域视野下进行的,而宝卷的实际生存区域通常不大于市县一级的地方单位.以常熟宝卷为例可以发现,其宣卷活动的历史进程,既有与整个江南宝卷一致的时段分割,也有自己的特点:它在可追溯的近百年历史中,不断进行着宝卷文本的创编工作,甚至到改革开放后再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创编高峰,许多最具当地特色的神灵宝卷,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历史悠久,皆为近百年内的新创.它凸显了常熟宝卷始终为现实生活具体需求提供信仰服务的一贯传统,这在整个江南宝卷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性特点.

    宝卷创编常熟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