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间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间文化
学苑出版社
民间文化

学苑出版社

月刊

1008-7214

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

民间文化/Journal Tribune of Folk LiteratureCSSCI
查看更多>>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新鲜的视角,新鲜的旅游去处,新鲜的旅游资讯。旅游业提供贴切的宣传空间,精心笄并制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情况答《民间文化论坛》记者问

    白庚胜
    1-5页

    学术动态

    5,69,74页

    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高丙中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近代以来遭受了一个被现代性所殖民的过程,民俗成为知识的对象和改造的对象,于是有民俗学或多学科民俗研究的发生与发展.这种由比较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更加简单的政治方案所规划的再造日常生活的工程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传统的日常生活蜕变为文化遗留物.近30年的社会进程重新把文化遗留物复兴到日常生活中,其中一些部分重新成为公共文化.民俗学群体如果把知识生产定位于对这个自发过程的学术和思想自觉,就有机会在利用后现代思想氛围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享太平"创造知识条件的同时成就自身的事业.

    中国民俗学日常生活遗留物民俗复兴

    一次成功的田野调查——评《中国蓝夹缬》

    梅芹
    14页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吕微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学科(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危机的要害在于学术研究所提供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真理的危机,由于学术研究只能提供关于"物(存在者)"在形而上学逻辑体系中的"性质"真理,而不能提供关于"物"作为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自在、自由存在的"意义"真理,所以遭到后现代思想的攻击.与学术研究的形而上学-逻辑方法不同,文学的"方法"则直接指向了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存在意义,因此,学术的文学化正在成为学科反思的重要方向.而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草创时代,周作人等先驱人物已超前地提出了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和文学的"两个目的"的思想,这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伟大开端.

    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学性质世界意义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原始生活世界

    郑土有博士《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评介

    黄景春
    24,37页

    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

    张举文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存在于民俗学研究中的对哲乃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观念的混淆,特别探讨曾被误译和误解的"边缘礼仪"及其现实应用;然后通过"过渡礼仪"模式分析礼仪行为的层次及其对个体与群体的"边缘"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此模式对人类礼仪行为做出关于心理的和文化背景的阐释,在承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前提下,尽力做出符合特定社会条件的对某群体文化的共同传统性的阐释.

    过渡礼仪边缘礼仪阈限人生礼仪巫术-宗教世俗-神圣认同感

    知识的转换:从民众的知识到民俗学者的知识

    吉国秀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为对象,探讨它如何从清原镇民众的知识转换为民俗学者的知识,从而揭示这种知识转换过程中的规则:民众的知识具有异质性,它不是一个有着明确边界的实体;民众的知识具有地方性,它不是一种自说自话的生活方式;民众的知识具有历史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传统.这一规则既支撑着民俗学知识,又变革和更新着民俗学知识.随着学术界对田野关系反思的深入,知识转化规则也处于不断维持、修正、扩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即知识转换规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构成本身也处于反思的凝视之中.

    知识转换民众的知识民俗学者的知识

    现象与功能:民俗的分层及其变化关系——以鄂中南一个村庄的"上坟"习俗为例

    李丽丹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坟"是古老的民间习俗,鄂中南凤凰岗村的这一民俗现象较完好地传承至今,主要是因为在新的环境中承载了新的功能.由此引起对于民俗传承分层问题的思考:民俗在现象与功能两个层面传承,民俗现象展现民俗功能,民俗功能是民俗现象存在与传承的动因.这两个层级在发展中呈现出同步变化、同步不变与交错变化等四种形态.对于民俗现象与民俗功能的形态及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对当下正在进行的民俗保护从何种层面展开、怎样保护等问题将大有裨益.

    上坟习俗民俗现象民俗功能

    "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的实例分析

    曾嵘朱高亭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有着神态各异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反映的正是时势、风俗、社会环境以及民众心理的不同及变化.换言之,同一母题而发生变异的民间叙事,正是流传地人们生活和深层意识的一面镜子.本文选取了孟姜女这一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以江西广昌孟戏(戏曲也是民间讲述故事的一种形式)为例,试图说明"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广昌孟戏母题流变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