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靳诺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自信自立,不断增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坚持问题导向,持之以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守正创新

    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逄锦聚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局面,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要紧紧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使命和根本任务,增强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感;紧紧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善用"大思政课"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局面;加强党的领导,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时代新人

    马克思考察价值形式的历史意识与阶级意识——基于《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的考察

    刘敬东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深刻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考察中.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考察,阐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历史性区别;揭示了人们的劳动的社会关系采取物的关系的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看成永恒的自然形式和自然秩序的非历史观念和阶级本质;展望并绘制了社会形态从人的物化的商品形式向人的自由联合的社会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历史意识阶级意识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商品拜物教自由联合的人

    重建形而上学与辩证方法——重读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左亚文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哲学笔记》中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集中反映了其对一些哲学问题特别是辩证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其哲学思想的"实验室".其中"两版序言"的摘录主要反映了列宁对哲学形而上学的重建与改造、辩证方法的确立与拯救、思维形式与语言的联系,以及如何认识和对待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关系、怎样"颠倒""倒转""拯救"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等问题的深入探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列宁备注和评析的重读和再释,有助于进一步开掘其深层意蕴并彰显其时代价值.

    列宁黑格尔形而上学辩证方法

    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

    肖潇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组重要关系,为我们当下全面、系统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发展逻辑和实践导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生产和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反映了消费对生产更高层次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实现新时代我国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的适配与良性互动,使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提供了重要指引.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扩大新型消费统筹起来,发挥新型消费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消费辩证关系新质生产力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数字化革命批判

    张灿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而且重塑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方式,引发了生活结构和生活行为的数字化革命.日常生活数字化革命正在以机器具身的智能器官、智能机器的主体凸显、人机融合的数字景观、人机交互的生存图景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哲学叙事.在人—机—物不断深度融合的当代资本主义加速时空中,智能机器架构了全新的数字化感性世界,以去物化和抽象化的样态呈现出新型的物化现象和异化关系,将流动的数字化存在完美浸入资本主义无限的增殖逻辑之中.由此,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数字化革命不是历史的颠覆性断裂,而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不断巩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从而引发了日常生活资本化,将资本增殖逻辑推进至数字生命活动,催生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命现代性"效应.

    日常生活数字化革命智能物体系生活资本化生命现代性

    数字时代的情感资本主义及其批判

    杨慧民李娜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将情感变为资本积累重要手段的资本主义新形态,情感资本主义是情感社会学兴盛、社会经济结构大变革和数字社会交往普遍化、社会关系商品化相耦合的产物,主要表征为情感的市场化、政治化、预设化和层级化.消费主义逻辑和情感的交织,使情感被资本逻辑所围猎、绑架和操控,促成了资本积累实现形式的持续性创新、政治统治方式的有序化转型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具象化渗透.情感资本主义以消费主义逻辑粉饰资产阶级利益的伪普遍性,以情感统治的"后真相"性掩盖资产阶级统治的伪合法性,以情感劳动异化遮蔽资产阶级命运的伪永恒性,以情感拜物教掩饰颠倒的现实经济基础,以情感公众消解革命阶级的主体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蛊惑性、虚假性和欺骗性特征和鲜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加以分析、揭露和批判.

    情感资本主义出场逻辑外在表征运行方式虚假幻象

    毛泽东对"现代化"概念的运用与阐释

    宋学勤李昊天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毛泽东对"现代化"概念的运用与阐释是因应民族复兴的不同历史方位,在不同的革命语境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将这一抽象的舶来词汇转化为中国式话语的动态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对"现代"语词的运用从思想文化领域拓展到政治革命领域,形成初步的现代化思想意识,为促成"现代化"概念的中国化表达奠定了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将"现代化"的语义指涉从军事领域延展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其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和思想意涵,跃升为表达建设新中国宏伟愿景的重要概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现代化"概念的思想意涵进一步发展为"四个现代化",把现代化宏伟愿景表述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形成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形态.

    毛泽东现代化革命民族复兴概念史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话语探赜

    张晓红曾天雄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阐释和内涵演化往往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在现实性上,中国现代化的开启、以"国家""身份""凝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话语基调、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话语律动,构成了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基本内核的"中华民族"话语出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以"功能性""政治性""价值性"为特征的"中华民族"话语建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话语融合,构成了以中华民族"富起来"为现实基础的"中华民族"话语生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擢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发展、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话语塑造,构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的"中华民族"话语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祛魅与超越

    孟庆龙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统一,根本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一般发展模式."现代化=西方化"只是一种迷思,因为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将自身特殊性附魅为世界普遍性的发展模式,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照搬照抄根本行不通.但现实中,西方现代化又是很多后发国家迈向现代化纷纷效仿的模式.这表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仅仅在理论上说明和揭示还不够,还必须历史地、现实地呈现出能够超越西方现代化新图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而且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更高阶段上深化、丰富、创新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

    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