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黄一兵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形态的革命理论,也是继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文化形态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为德润人心提供丰富滋养,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以其永恒的时代内涵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价值观念融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核心和实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新型举国体制的时代特征及构建路径

    许先春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举国体制在保留原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背景,瞄准新的关键领域,以新的主体结构和新的技术支撑整合创新资源及要素,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组织实施方式和工作协同机制.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新的重要特征,主要是:在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方式上,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在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上,从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目标实现与注重效益并重;在组织运行和实施模式上,从政府内部协同转变为众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在要素集成和创新生态上,从结构性集成转变为系统性耦合.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举措,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任务.要在坚持好、完善好传统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新型举国体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重做好科学统筹、服务支撑、主体强化、任务牵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打造体系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支持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

    "第二个结合"形成的历史逻辑

    冯继康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的提出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深重,一些进步知识分子逐渐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转变为主动向西方文化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代表旧制度和旧文明的传统文化基本持批判态度,毛泽东则主张将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化用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中,为我们党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最终提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

    "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守正创新

    "文明三论"的理论构思及其价值审视

    刘同舫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类型论、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蕴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普遍性意义的论证,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以阿诺德·汤因比为代表的文明类型论试图超越传统认知范式的禁锢,提倡多元文化的共生模式,以"挑战—应战"的思辨性理论模式寻找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破解之道.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意在以不同文明间的对抗冲突解释全球政治秩序的重构问题,颠倒了文明与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的本真关系.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世界历史必将终结于自由民主制,其实质是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企图以资本主义文明统摄全部人类文明,这种自由主义的口号式胜利意味着其"普世观念"的现实性幻灭."文明三论"的背后暗含对西方文明优越论的强调,体现了非正义性的话语目的,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和错误.

    文明类型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的人学意蕴

    王虎学陈婉馨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或人的逻辑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人学意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彰显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人的存在的社会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人的存在的全面性,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人的存在的生态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人的存在的世界性.人是现代化的起点,也是现代化的核心.深入挖掘并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对于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理解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科学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人学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优势与实践要求

    杨海波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其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光辉历史中得以形成,是人民民主历史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备的制度体系、丰富的参与实践、显著的实际效用,展现出中国式民主的内在优势.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接续发展,要重点把握促进民主发展的实践要求,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强化载体支撑,完善实践形式,推进纵深发展,夯实力量根基,将党的民主理念更好地转化为民主实践,在民主理念与民主实践的辩证统一中铸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辉煌.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政治内在优势实践要求

    从世界视域看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林子刘梦瑶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迈入新时代,从世界视域出发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及其重大意义.这集中体现在:第一,在全球政党格局的复杂变化中,中国共产党以独树一帜的方式成长壮大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第二,在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样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突破,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三,在全球多极化加速演进、区域性和全球性挑战日趋严峻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以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塑人类价值共识,为全球的发展、文明、安全三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在新时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全人类共同价值世界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4卷第2册(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册主要手稿)前言

    佐海娴张凤凤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4卷第2册由曼弗雷德·弥勒等人编辑,狄茨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收录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册的主要手稿《总过程的各种形态》.这部手稿写于1864年夏至1865年12月期间,分为两个写作阶段;恩格斯以该手稿为基础结合其他片断稿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3卷.在该手稿中,马克思为第三册确定了核心内容和内在逻辑,但理论的一些重要因素还在研究中,一些概念及其在理论整体中的位置还未确定,有些地方还留有空白.本前言介绍了马克思写作这部手稿的前史,梳理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第三册相关理论问题的论述,还介绍了手稿各章的写作情况、主要内容和理论上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资本论》第三册主要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结构——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写作动机谈起

    安启念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通过摘引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关于工资、利润、地租的论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直接的经济事实,从中概括出异化劳动及其四种表现,强调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其次,马克思向自己提出了考察异化劳动起源的任务,因相关手稿已经遗失,内容无从确知,但他随后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强调它是对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一过程是在劳动实践的产物——人化自然——对人的作用中进行的.由于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与 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所以他实际上认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回归都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是一种崭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后,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说明 自己的历史观是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改造.以上内容显示出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活动如何改变社会关系从而改变人这一问题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分工问题的经济学研究解决的.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演化发展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共产主义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

    总体性与外在性——《资本论》辩证法的晚期谢林式阐释

    冯波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谢林哲学中总体性与外在性、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超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承认他是黑格尔的学生,这是在认同晚期谢林否定哲学的意义上说的.否定哲学研究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总体.价值形态的辩证叙述就是《资本论》的否定哲学.马克思推进了晚期谢林的外在性思想并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建立了关于现实的开放、自由的体系.在晚期谢林哲学与马克思《资本论》那里,总体性与外在性是同等重要的范畴,不能像新辩证法学派和杜塞尔那样将它们相互割裂.

    《资本论》晚期谢林辩证法总体性外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