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及其启示

    蒯正明李浩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阶级性、革命性、人民性、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命题,但他们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和要求.总的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立场;二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纲领,捍卫党的纲领和政策主张;三是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四是注重从政治上实现党的自我巩固,以政治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新时代深化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需要将坚守党的政治立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从政治上巩固党的组织统一起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现实启示

    奠基与开拓: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曾嵘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任何社会科学都蕴含着自身的哲学预设和方法论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所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们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也为我们的这一构建提供了样板和范例.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看,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其中蕴含的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新时代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实践

    数字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数字权力的产生基础

    蔡万焕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资本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的深度参与,数字技术被资本所俘获,成为其追求利润的工具,因而也具有了生产关系的属性,形成了数字权力.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权力表现为数字资本利用消费者的个性化数据控制消费者,利用非稳定就业、算法等控制劳动者,利用大数据对社会生产与流通进行支配等.数字权力是资本权力在数字时代的呈现,具体而言,大数据的产生过程贯穿着资本的行为逻辑;在数字经济中,生产关系中的等级制仍然存在甚至得到强化;数字技术为资本加深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技术条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资本之间也存在资本权力的不对等.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等级制为表现形式的资本权力,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而数字权力是资本权力在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表现,数字资本对劳动和利润分配的支配权同样根源于资本或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导致的阶级关系.

    生产关系数字资本数字权力生产资料所有制

    数字社会主义何以可能——基于当代法国左翼视角的考察

    刘鹏飞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在加速社会变革的同时,催生了新的异化形式与技术不平等,加剧了社会分裂与政治集权.在此背景下,法国左翼通过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独特视角.法国左翼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涵盖了主体逻辑批判、资本逻辑批判和权力逻辑批判三重理论向度,在此基础上,他们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勾勒出一个合作共享、民主参与、自治自主的数字社会主义愿景,并进一步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实现数字社会主义转型所需的条件,强调了国家、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体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其理论在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方面存在缺漏与不足,最终趋向改良主义.

    数字社会主义法国左翼数字资本主义

    德法批判理论传统的异质性——霍耐特与朗西埃的比较研究

    冯颜利刘涵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耐特和朗西埃分别是当代德国与法国批判理论的传人,他们之间的直接对话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二人在理论归属、问题关切和批判方法上保持着最低限度的共识.但由于德国与法国的批判理论传统之间的异质性,二者的理论在价值预设、主体逻辑和解放路径上又存在深刻差异.霍耐特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对自由的肯认态度,从自由出发建构主体寻求承认的行动逻辑.朗西埃则试图通过扭转不平等的感性分配来中断治安秩序,在以审美革命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德国与法国批判理论传统之间的异质性在霍耐特和朗西埃的理论交锋中得到系统澄明,其根本差异在于德国的批判理论传统走的是一条内在批判道路,即紧扣生活领域中那些被视为具有必然性的内容展开批判,在社会形态内部寻找社会转型的可能性;法国的批判理论传统走的是一条外在批判道路,讲求差异化、多元化,甚至不惜牺牲对象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历史,以实现社会秩序的外部重构.

    德法批判理论霍耐特朗西埃

    在精神与肉体的辩证关系中对待物化

    黄晓锋王晓升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卢卡奇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按照黑格尔观念论的思路,提出以主体征服客体并最终达到主客体相统一的方式来克服物化.海德格尔则从现象学角度指出,要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出现的物化状况,需要直接超越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回到存在本身.这两种思路不仅无法克服物化,反而会强化物化.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人,是精神与肉体相互冲突而又相互和解的主体.从文明史来说,物化是人为了自我持存而引发的肉体与精神、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对立的结果.要克服物化,既需要承认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合理性,又要超越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这就需要借助主体自身的力量,承认客体的东西,更多地强调肉体与精神的和解.

    物化观念论主体客体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第二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2024年年会综述

    方闻昊
    193-195页

    Abstracts

    196-198页

    2024年总目录

    199-204页

    书讯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