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明清小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王长友

季刊

1004-3330

mqxsyj984@sina.com

025-83724219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明清小说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发表明清小说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研究信息、新研究资料;发表明清小说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信息、新研究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小说中"头发"书写的文化意蕴

    王燕张宇辰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头发"书写呈现出神异化与现实化两条路径,与中华民族"须发崇拜"的传统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从"头发"书写的神异化角度看,发与人体相互感通、精怪截发吸食人精等小说情节,反映了原始巫术观念影响下人们对头发"神化"功能的吸纳与利用.从"头发"书写的现实化角度看,头发常与传统忠孝节义观念相联结,"截发""赠发"故事揭示了"美德"与"自我牺牲"之间的潜在关联,成为古人身体观、性别观的反映符码."头发护体"母题凸显了头发的特殊物理属性与超现实效用,亦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思路启迪.从文学角度对头发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为考察中国古代发文化的丰富性及融通性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古代小说头发书写方式文化

    明清章回小说的回下分章:由中国书籍史的"章"入手

    种方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从书籍史的视角进行历史地考察,就会发现"章"其实是中国古籍中普遍存在的最小内容单位,在章回体小说成型的明清时期仍然如此,而非现代语境下的最大结构单位.章回体小说作为中国书籍史谱系上的一个分支,它所使用的"章",必定与其形成时对"章"的认识相一致.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也可以证明,章回体小说确实普遍具有回下分章的结构,且十分重视各章间的照应.反过来说,回下分章也造就了章回体小说的一些独特风貌,如聚沙成塔的写作手法,复杂而自洽的故事系统,以及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方式.

    章回小说书籍史

    明清"靖难之役"小说书写的语境变迁与赋义转移

    柳清文万晴川
    3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以"靖难之役"为题材的小说,随着社会变迁,其书写重心和赋义呈现出三个不同的演变阶段:永乐至嘉靖年间,主要是响应朱棣的"革除"政治运动;万历至崇祯年间,则借表彰建文旧臣,力挽世道人心;清初时期,借"靖难"事件总结明亡教训,表达亡国之痛."靖难"题材小说体现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小说创作与政治、历史的双向互动、协同演进关系.小说书写既呼应政治的"召唤",又夹带着"非官方"的"杂语"."靖难"历史叙事小说化,文学叙事历史化;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互文,相互采撷,其结果是,有时历史比小说更像小说,小说比历史更像历史.

    靖难之役小说书写赋义转移

    话本小说语体变化及文体混用的伦理意义

    王一雯
    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话本小说本事改写角度切入,以文学伦理学眼光观察明清话本小说语体转换现象.通过考察文白语体对应的道德伦理等级高低,揭示文人与庶民读者共塑了以话本小说为代表的明清白话小说的文学伦理.晚清小说革命促进了文人对小说语体的关注.他们利用白话语体的通俗性,引入小说载道观念,将低伦理等级的白话体扭转成高等级,并关涉现代性、进步等政治伦理.这一建构实挪用了西方文化语境,遮蔽了中国古代广义的话本体小说语体转化特有的集体性情绪表达层面的伦理意义.此外,本文结合中西文学文体发展史,辨析了明清白话小说及与之相关的俗文学语体混用与文体混用特征,阐释了其原因.

    话本小说文白语体文学伦理学摹仿论

    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白蛇传"故事为例

    公维军许悦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逮及明清之时,"白蛇传"故事历经人物身份转变、形象认知错置后最终定型.故事本身是以远古时期的崇蛇信仰为起点,然后扎根民间并经吸收与改造,进而延续于文人创作中的精怪文化链与江南运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场彼此交织的结果使然.事实上,明清时期的江南运河经济带在助推通俗小说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双重作用:一是通过拨动雅俗文学杠杆和重构民间传统婚恋观建构起特定的文化空间,驱动着"白蛇传"故事完成基于民间审美的认知偏向和创作主题的持续演进;二是借助于贯通南北、横亘江浙的江南运河水网的优越地理环境与现实优势资源,加快明清通俗小说与特定景观、文人治生与商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进而推动通俗文学商业化、产品化的实现进程.

    江南运河明清小说"白蛇传"故事

    《绿野仙踪》中的运河书写

    蒋克岩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百川一生奔走四方,曾游历于扬州、杭州、苏州等运河沿岸城市,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其创作《绿野仙踪》提供了素材.李百川生活在运河沿岸城市,自然会在《绿野仙踪》中赋予颇多运河文化元素,书中大运河因素的凸显有着李百川作为运河岸边人生活经历的投射.从文学地理学视域下考察,《绿野仙踪》的地理背景与大运河有着密切关系.大运河是该小说故事发生的呈现地,成为人物远行的重要交通基础,水路交通载体航船是小说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许多故事情节的转换都与大运河有关.《绿野仙踪》还蕴涵着颇多运河文化史料,主要体现在运河饮食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真实再现了运河岸边民众的生活状态.

    李百川《绿野仙踪》运河描写水路空间叙事饮食文化

    场域竞争视角下明代小说"身—家"叙事重构

    童伟
    9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明代小说叙事处于思想场域、历史场域与文学场域的力量角逐之中,在以儒学话语为号召力的思想场域,话语权从官学向书院讲学重新分配,泰州学派民间讲学弘道为其大端,"道"叙事话语以"身—家"为出发点,从在世体验中寻找和确认"心"上"理".小说符号的象征意义生产被推向以市场为纽带的符号竞争系统,通过场域竞争视角考察明代小说,可见"身—家"叙事话语重构从四个维度展开:文学符号对心学思想符号的融合吸收、对历史符号的摄取与改造、文学符号自身的扩张与重建以及其内部的颠覆与置换,它们共同表征了多重场域下"身—家"叙事符号竞争的成果.

    明代小说叙事场域

    《春秋》话语模式的回归与重建:明清小说评点"微言"范畴研究

    陶昕
    11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言"是明清小说评点中常见的范畴,意指鲜明伦理意图下隐晦的言说方式或精微的叙事策略,它脱胎于先秦时代《春秋》语 言风格,以"春秋 五例"为本义,经 宋人注笺杜诗 的文论 话语所滋养,本质与内涵发生了私人化、情感化的转向,并逐渐脱离对叙事的依赖性,成为独立的文论范畴.随着明清时期小说评点的兴起,"微言"的叙事术语身份得以重建,兼容着经史话语中哲学观照下"大义"的阐发,及诗论话语中立足于人伦日用的经世苦心,在"转受经旨,以授于后"的叙事意图与"尽而不汙"的叙事方式上,呈现出面向以《春秋》话语模式为核心的经史传统、叙事传统回归的倾向.

    微言春秋叙事小说评点

    略论"说新话"与"新闻小说""时事剧"——以明末清初小说戏曲的时新题材为研究重点

    陈红艳石麟
    13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宋代的"说新话"到明末清初的"新闻小说""时事剧",作者们往往以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为展开重点,来表达时事的发生过程及历史意义.在明末清初的中长篇章回体如《警世阴阳梦》《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祷杌闲评》《皇明中兴圣烈传》《近报丛谭平虏传》《辽海丹忠录》《镇海春秋》《剿闯小说》《海角遗编》《樵史通俗演义》等鸿篇巨制、短篇拟话本小说如《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型世言》《生绡剪》中的某些作品、传奇戏如《鸣凤记》《飞丸记》《清忠谱》等剧本中,作者们通过时新题材的细节再现、社会发展的细致描摹、时人心态的真实揭露,充分展示了社会批判的艺术张力,体现出积极的文艺态度.这种时事新闻类作品的出现,在对读者、听众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说新话新闻小说时事剧明末清初

    《红楼梦》《西厢记》与《伪君子》女仆形象之比较

    甄蕾
    14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于三部时空迥异的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女仆形象,即我国《红楼梦》中的紫鹃、《西厢记》中的红娘以及法国《伪君子》中的桃丽娜,她们虽身处不同国度的语境和文化之中,但其生命理念、性格品行和人生追求,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她们无论是对各自主人的呵护与帮助,还是对自己的定位与认知,都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共同理解与诠释.可以说,三部作品所塑造的女仆经典形象具有启迪文明进步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三位女仆形象的认知、性格、行动的文学比较,探寻相关文学形象所体现的人的尊严获得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女仆形象紫鹃桃丽娜红娘文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