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绘画性及其他:漫步"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

    曹庆晖
    4-19页

    南朝线刻画艺术对北方的两次影响

    韦正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南朝文化对北方的两次影响,南朝线刻画艺术对北方的影响也可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第二次是隋、初唐时期.两次形式有所不同,前一次是直接的,后一次是间接的.鉴于前一次影响受到的关注多,但早先研究并无多少实例,所以本文适当补充材料;而后一次影响受到的重视不足,这与在考古资料、历史背景、绘画史等方面的反映都比较曲折有关,所以略加详论.

    南朝北方线刻画艺术影响

    敦煌绘画中的手持"交茎莲花"与"莲花幡杆"

    史忠平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壁画、绢画、纸画、麻布画表现了很多持于手中的花卉,其中以莲花最多.入唐以后,手持莲花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交茎莲花"与"莲花幡杆"比较特殊.二者造型基本相同,但因"幡"的介入而叠加了供养、庄严、接引、导引等多重功能.其样式受主流名家绘画与莲花工艺的影响,并反映了印度乃至埃及手持莲花的基本骨式.同时,表现技法的成熟使其成为唐宋花鸟画繁荣的有力见证.

    敦煌绘画手持莲花交茎莲花莲花幡杆

    敦煌壁画饿鬼形象及其文化因素探析

    刘慧娟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中有一类"饿鬼"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图像符号,表现了世人对福祸因果的重视与处理.在敦煌石窟中,"饿鬼"在地藏与六道像,降魔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密教观音像等图像中出现,且通常被描绘为瘦骨嶙峋、身体羸弱、面容憔悴、周身带有火焰的形象,这种形象既有印度佛教的影响,也有敦煌地区汉文化的加工和创新.饿鬼形象的描绘,体现了当时社会佛教思想与传统宗法观念、祭祀传统的融合.

    饿鬼六道灵魂观念

    宋代小景画的视觉模式新论

    兰萌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宋代小景画的视觉模式与宋人观看体验之间的互动.11世纪后期,"小景"在士大夫阶层和宗室画家的共同推动下逐渐发展成熟.小景画的视觉尺度接近人们观看自然时的真实体验,因此能带来强烈的逼真感与临场感.在空间表现上,小景切合于韩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幽远"之新三远,更加侧重对水景的描绘.至于画面禽鸟草木的意趣,则在于通过季节中荣枯语默的物候变化营造出一种"时气感".小景画并不注重对某个实在地点的表现,而在于通过各种物象的组合构造出一个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景",诉诸观者对于时节、物候、晨昏风光的真实经验,于观画时唤起其对于季节的体感记忆.12世纪以后,小景画的视觉模式已经逐步侵扰了南宋人观看自然、欣赏风景的目光.

    小景画视觉尺度视觉模式观看体验

    倪瓒诗书画创作成就与逸品特征

    周娅婷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倪瓒在绘画史上为元四家之一,其艺术创作成就体现在诗词与书法方面.倪瓒艺术的格调独特,在于其发扬了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以书入画,诗画合璧,实现诗书画一体的创作理念.倪瓒在艺术趣味上融合元代文坛对清新雅逸的追求,形成逸品特征,"尚逸"成为倪瓒诗书画的艺术追求.他的"自娱""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观念,体现其诗书画创作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以往对倪瓒的研究,多注重其绘画方面,忽视其诗歌与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本文将倪瓒诗书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其在诗、书、画三方面的创作成就和逸品特征,有助于全面认识倪瓒在元代文艺史上的地位和倪瓒在诗、书、画三方面创作的总体成就.

    倪瓒清閟阁集诗书画创作逸品

    恽寿平之交游与其山水画创作

    蒋方亭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没骨花卉享誉后世的清初画家恽寿平,终其一生都未曾放弃过山水画的创作.前辈学者多有论及,恽寿平本人对山水画的偏爱似乎甚于花卉画,其《南田画跋》所录绝大部分为山水画自题,仅寥寥十数则言及花卉.如果说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是其在竞争激烈的画坛中谋求生计的产物,山水画则是其寄情、自娱、赠友,以至抒写胸中"萧寥不平之气"的精神寄托.恽寿平对前人画风广学博取,其空灵秀逸的山水画不带功利,亦无地域门户之见.无论是仿古之作,抑或是纪游之作,皆可见出画家对于纯粹艺术语言的执着追求,在"四王"画风占据统治地位的清初画坛显得别开生面.恽寿平生平各阶段的经历与交游,很大程度影响着他的绘画理念与创作实践.本文拟以恽寿平同恽向、王翚、唐宇昭与唐炗父子、笪重光、王时敏等人的交游为线索,考察其山水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成因与历史定位.

    恽寿平山水画交游王翚

    信造化之在我——恽寿平艺术综述

    田艺珉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生正派"恽寿平所开创的没骨写生法不仅被清时如"扬州八怪"诸多画家作为参考的典范,本人更是闺阁艺术之宗师,其作品也是近现代大家纷纷追崇的范式.由此可见,经其创建的写生风格具有无限的发展与被接受的空间,是近四百年画史进程中最为成功的典范.正如其"信造化之在我"所宣讲的一样,恽寿平所追求的是在成法俱备的时代以超乎法外、合于自然的极致实现其独立天表的艺术理想.如此,其所构建的"巨然墨叶法",不仅是其深于山水之道的表现,更使其"深于山水者能通写生之意"成为艺术史之重要论述.

    恽寿平写生正派信造化之在我

    《镜花缘》图像文本比较研究——从清代点石斋石印本谈起

    李丁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镜花缘》的三个图像文本入手,以清代上海点石斋石印本《绘图镜花缘》为主要文本,探讨其图像文本的发展变化,再由此切入当时社会历史情境的讨论之中.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对《镜花缘》图像版本的梳理,包括关于图像版本年代的考辨、插图形式的对比、插图在小说中具体位置的分析等.所谓"图像"(image)文本,即包含"绘画"(painting)和"图像"(picture)的文本.以本文主要探讨的点石斋本《绘图镜花缘》来说,作为书籍插图,其媒材是无法被忽视的.可以说,石印本《绘图镜花缘》达到了图像叙事的高潮.第二部分是对小说插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印刷技术来做详细的介绍.笔者将试着分析石印本《镜花缘》插图是如何叙事的,并引出孙继芳彩绘本《镜花缘图册》对石印本插图的逆转.第三部分则是将这两种绘于不同媒材的插图进行比较,以此窥探其图文关系.

    镜花缘小说插图图像文本石印技术叙事方式

    史前纹样的诠释

    罗伯特·贝格利王海城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代艺术研究领域,学者常以为设计和纹饰母题有"自然含义",现代的观察者不需要了解其文化就能释读.例如,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前的巴西直至现代的广告上都能看到双目纹,学者断定其表达了辟邪的愿望.本文的观点与之相反.一个古代母题的制作者或其文化所赋予的象征意义,从来都不是这个母题所固有的,而是出于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因此,在缺乏有关制作者的动机或指示的记录时,我们今天就无法给予古代双目纹的含义.

    装饰象征意义辟邪母题目纹贡布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