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着色卷考源

    韩刚
    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较详细解读、回溯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着色卷(下文简称"弗利尔甲本")题跋印鉴,反思前贤研究,梳理其北宋至今流传轨迹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及"北京甲本"摹制时代,运用图像位层逻辑分析,认为该本并非几成定论的宋人摹本,而很可能是流传至今的顾恺之《洛神赋图》真迹.

    弗利尔甲本北京甲本顾恺之

    一个帝王陵寝的视觉建设——视觉史视域之中北齐神武皇帝高欢(496-547)的魂魄冢

    张强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学者认为北响堂山石窟北洞里的高欢陵寝上的"睡莲纹"的流行,与北齐皇室的"胡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笔者却认为这是为了"高欢陵寝"的视觉建设需要,是为了营造一种"天穹"之上的庄严.本文立足于"视觉史"的方法论,根据手头掌握的未曾公开过的新材料,将高欢的陵寝进行视觉重建,并且提出一个新的观念:这些奢华与繁缛的装饰,就其所处的高度而言,并不是给人间俗世所观看,而所谓的"睡莲纹"——其实就是侧面的"斧型"莲花,是为了给观看者营造出不可企及的崇高感,也是为了进一步建构高欢"魂魄冢"的需要.而建构"魂魄冢"的目的,则是为了与"转轮法王/累世成佛"模式进行意义关联.

    帝王陵寝高欢视觉建设视觉史方法论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宣德六年(1431)多语种二十一度母版画的经典来源

    熊文彬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现存宋以来二十一度母题材大量的艺术遗存,然而其经典依据语焉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宣德六年(1431)的二十一度母版画,是已知具有确切年代而又保存最为完整的多语种版画插图之一.本文在梳理早期二十一度母主要经典的基础上,将每幅版画与日护和阿底峡这两个藏传佛教中最流行的代表性经典的相关记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宣德六年的二十一度母版画应按日护传统经典的记载创作而成,其中多面多臂和怒相的造型特点是区别这两个传统度母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从而为二十一度母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十一度母版画插图经典依据

    云冈石刻博山炉形象渊源

    武灵练春海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扬与兴盛,博山炉由前代的奢侈品转变为宗教信仰中象征虔诚之符号,被镌刻在佛教造像上.云冈石窟中有着大量的博山炉图像遗存,奠定了后世佛教造像中的博山炉供养模式.魏晋以来,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传统铜博山炉走向没落,陶瓷博山炉开始兴起,造型也与传统博山炉大相径庭,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博山炉上传统的山峦、动物逐渐被佛教的莲花所取代.综合而言,云冈石刻博山炉形象主要源于魏晋时期流行的实物与汉代博山炉图像的结合.

    云冈石窟博山炉图像渊源

    陇东地区北周隋代菩萨造像特征研究

    吴荭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周边长安、南朝造像的关系.

    陇东北周隋代菩萨特征源流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从历史文献学角度探赜倪瓒画风的转变

    苏典娜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元四家中的代表人物倪瓒及其绘画创作的相关历史文献(包括元明史书、绘画著作、倪瓒本人书信、倪瓒文集等)的分析,探讨其画风(绘画风格、意境变迁)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重点是从历史文献学视角探索倪瓒的画风转变,看其作品如何从早期的"无我之境"走向"有我之境".本文在李泽厚所认为的倪瓒是"有我之境"代表人物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倪瓒的美学意境之演变,转变以《秋林野兴图》(1339年作)这样的早期作品为代表,因历史和个人因素而逐渐发生变化.首先,笔者认为《秋林野兴图》糅合了李成、郭熙、董源等"有我之境"代表人物的风格,较客观地表现出自然对象的细节或整体,即使画中有人物也不轻易直接流露情感,其中又有画家与理想化自然山水的"牧歌式"关系,画面上更多是"再现",在其间"可游""可居",因此其进入了李泽厚所言的"多义性的'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其次,笔者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在此之后倪氏的代表作品如何转向"表现",走向"有我之境",从而揭示以倪瓒为代表的元末明初文人画家的心理特征与所受时代环境影响,以论证倪氏此阶段山水画从"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这一境界过程转变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

    倪瓒历史文献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山水画

    以董其昌为例论明末文人山水画的美学与观念

    刘天明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其昌作为明代末期文人山水的集大成者,其作品和艺术道路的选择,既是分析文人山水画观念呈现的经典案例,也是禅宗、道家以及新儒学、心性论等观念在绘画中呈现的典型.从董其昌存世的画论和题画诗句,关于王维艺术思想的评述以及对南宗理论的研究,都可以窥见其画作种种意象和符号,不仅是风格问题,而是观念使然.画中寻道者的意象从可见的、描述性的"缺席",到不可见的、隐喻性的"在场",象征了文人画中可见之景与不可见之观念的辩证关系,是禅宗"空"与道家"无"的哲学观念在绘画中的典型呈现,更指向了艺术本体论的相关问题.引发研究对于形象背后符号所指的关注和观念性解读的介入.整体来看,明末文人山水画美学观念的表现手法,除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更多地受到明后期禅宗和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董其昌文人山水画美学观念

    故宫博物院藏钱选款《西湖吟趣图》卷及相关问题考辨

    熊言安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藏钱选款《西湖吟趣图》卷,有刘球、黄约仲、周岐凤等明人题跋,曾经清徐乾学和乾隆内府收藏,被收入《石渠宝笈三编》.谢稚柳、徐邦达先生认为此画"是钱舜举之作",然其画风、款题书法、印章皆与钱选真迹不合,应系伪作.此画之外另有《观梅图》两种,虽经乾隆品题,但其诗跋与《西湖吟趣图》诗跋内容基本相同,亦非真迹.明朱存理《珊瑚木难》著录钱选《和靖观梅图》有可能是真迹或最接近真迹.钱选《观梅图》被多次伪造,应与林逋"梅妻鹤子"典故成为绘画母题,及钱选的南宋遗民文人品格在元初绘画新变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关.

    钱选西湖吟趣图观梅觅句图和靖观梅图

    静寄天地间,维摩室雨花:丁观鹏绘《不二图》相关问题研究

    王京晶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丁观鹏绘《不二图》为研究对象,从两本《不二图》的基本情况入手,立足于画面呈现,结合清实录和清宫档案材料和其他相关的清宫绘画图像,确定了两本《不二图》的绘制时间,探析乾隆皇帝授意丁观鹏仿画多本《不二图》的原因,还原多本《不二图》的绘制过程,兼及探讨乾隆皇帝维摩信仰.

    丁观鹏不二图乾隆维摩诘

    谓以"追远"——故宫博物院藏两卷《乙丑同年雅集图》题跋考论

    邓晨钰周炜文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丑同年雅集图》为清代中后期绘成的系列图像,属于群像式肖像画的范畴,故宫博物院现收藏其中两卷.本文通过对院藏两卷《乙丑同年雅集图》题跋的细致剖析,发现其所蕴含的不仅是同年交游的信息,还夹杂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和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它们乃至某些同类作品,一定程度满足了当时人们追忆友人或怀念祖先的实际需求,保存了许多历史名人的写照,生动且形象地弥补了文字记载,是兼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宝贵遗产.

    乙丑同年雅集交游祖先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