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共识视域下年画"升官图"的叙事主题与视觉表达

    张冬萍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清代至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流行一类独特的木版年画:"升官图",其主题多样,图像表达遵循较一致的形式,并带有强烈的游戏性质.通过文献史料与图像资料的结合,对这类图像主题、产地、时期进行统计与对比,发现"升官图"通过其多元的视觉表征承担着形象建构的功能,传达着文化共识,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并通过时代主题的转向顺应以视觉形象增强文化认同的需要.

    木版年画升官图文化共识

    雕塑民族化的探索——王丙召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金田起义》研究

    高峰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9月30日,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案被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王丙召负责创作浮雕《金田起义》部分.作为中国第一批本土培养的雕塑家,在缺少大型纪念碑式浮雕创作的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在传承革命历史记忆的大型纪念碑雕塑中探寻雕塑语言的民族化,是王丙召等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浮雕《金田起义》中,王丙召将传承自西方教学体系的雕塑语言与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相结合,将个人艺术语言与整体创作要求相结合,是近代雕塑民族化的重要尝试.

    纪念碑金田起义雕塑民族化

    引西润中: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

    柳潜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山水画创新发展的路径上,引西润中虽然在20世纪初就有过理论设想和初步探索,但在时代变迁中发展坎坷,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才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及守正创新的辩证反思中,得出真正适合中国的成熟答案.本文旨在厘清20世纪山水画探索引西润中之思路及实践的演变脉络,并从中指出山水画发展继承民族文化核心基因、凸显民族文化独特价值及精神的必要性.

    20世纪山水画引西润中现代转型

    从艺术交融到意象重生——中国剪纸动画片的美学构建(1958-2002)

    高清雪高清云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创作成功以来,中国剪纸动画逐渐走向成熟.剪纸动画从首创、发展到成熟,其间经历技术革新、时代洗礼,具有以"先锋"与"主流"的风格交融、歌颂时代群像风貌的主题叙写、基于意象重生的文化认同三大特色,助推"中国动画学派"作品走向巅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动画开始转向数字化制作,动画创作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剪纸动画虽最终湮没于时代潮流变革中,却也为当代剪纸风格动画创作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剪纸动画中国学派审美意象文化认同

    新媒体视域下装饰图案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周祺芬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饰图案是造物观与装饰图案学理性研究的起点,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源泉.发展装饰图案既是国家文化、艺术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选择.新媒体视域下装饰图案能够彰显民族艺术特性,对于多元文化融通、生态和谐共建、地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从书籍装帧的价值意蕴建构、书籍视觉要素创新、书籍装帧载体应用路径等方面做出全新突破,促进装饰图案的创新性发展.

    新媒体装饰图案书籍装帧应用

    苦难与不屈:闫振铎的多彩艺术世界

    曹昕李乐然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闫振铎先生以其充满激情和韧性的艺术生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画家的成长过程和艺术旅程.无论是童年的艺术启蒙还是在美术公司以及海外生活中的实践和感悟,都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路径和艺术选择.闫振铎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不同的艺术材料和风格之间进行尝试.从风景画到人物画,再到壁画和雕塑,他不断地突破自我,追求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他强调艺术应体现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这让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访谈中,闫振铎详细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艺术理念以及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闫振铎艺术情感艺术表现审美感受

    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我的纸雕塑作品实践

    李晓明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一种材料,纸有其特殊的材料语言属性,具有千变万化的艺术呈现形式.历史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创新带来新的艺术形式,有关纸的文化与艺术形式也不只停留在单一定义的层面.笔者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尝试超越传统功能与工艺界限,探索纸质媒介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以笔者的系列纸质作品为例,探讨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探索纸艺术更为广泛的表达形式.

    纸雕塑传统手工艺传承文化新工艺当代转化

    田园诗意间——陈孟昕"大工笔"语言范式的浪漫表达

    孙陶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崭露锋芒的《帕米尔风情》开始,到第八届的《一方水土》,第九届的《碑颂》,再到第十届的《暖月亮》,直至当下的《坦赞铁路·友谊丰碑》《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大医新传》等,陈孟昕作品所呈现出的"大工笔"语言范式,标志着其绘画风格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孟昕工笔人物画的风格变化,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中国工笔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体发展趋势,体现出中国工笔人物画现代化进程的探索路径.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工笔画领域所呈现出的多元共生景象,更是展现了其极具现代性的时代特质.

    陈孟昕大工笔范式人民性新时代多元化守正创新

    引西润中——刘丹的太湖石题材创作

    张民生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画家刘丹的太湖石作品从现代人的真实视觉和心灵感受出发,一方面把西方绘画中要求的体积感、肌理意识、明暗虚实处理、细节刻画、光感、肖像画等特点融入了太湖石创作中;另一方面,刘丹在坚定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原则下以西画写实手法唤醒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可以说,刘丹在"引西润中"道路上形成了较强的个人特点.

    引西润中中国画技法绘画精神刘丹

    笔墨探奇 山川写照——刘晓阳山水画写生解析

    宋黎刘玥煊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水画家刘晓阳近期的山水画写生作品通过笔墨语言的转换与画境营造,同时融入西方色彩规律,实现了自身风格的转变以及"迹与心和"的艺术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刘晓阳的山水画写生的特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写生路径的认识,了解艺术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的体悟与"心象"的交融.

    写生笔墨心迹心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