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晚清碑学视域下"以复古为解放"的草书实践

    童强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乾嘉时期,"碑学"与"复古"在古今之变和中西交冲的历史坐标上际会,激发了书法以"复古"为指向、以金石考据为途径的探索实践.由此,篆隶得以复苏,魏碑楷书体系确立,"经世致用"的帖学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而草书却出现了断崖式衰微.咸同以后,沈曾植、王世镗、郑诵先、王蘧常等草书家"以复古为解放",将草书的复兴指向定格在章草的复苏之上,并参照碑学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融合方向,形成了最具原创性质的"碑体草书".

    复古碑学章草草书

    功能主义设计再认识——从J.W.德鲁克"功能主义十诫"说起

    王朝鲁曹汝平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鲁克认为功能主义设计"十诫"遵循"技术理性"生产范式和"为大众设计"的社会理想.技术理性倾向以"实证"方式展示简洁、有效、合理的属性,与隐喻和象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为大众设计的目标来看,现代主义设计时代并没有结束,它以新功能主义设计的身份继续探索.

    功能主义设计十诫技术理性

    中国画的时代性语言建构

    卿科军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中国画作为我国经典的艺术范式在不断探索着语言的时代性表现.本文以中国美学精神和中国画学传统语言研究为基础、以他者艺术成果为参照系、以美学逻辑的"演进"为方法论、以绘画语言的革新为路径对中国画的时代性艺术语言建构进行分析与阐述.旨在新的语境之下建构中国画的时代性话语体系,进而为中国画语言变革提供实践方案.

    中国画时代语言演进建构

    与自然为伴:托马斯·比威克"渔夫"主题的艺术创作

    考舸
    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美术史对英国版画家托马斯·比威克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其擅长动物题材和创新木刻技法两方面.事实上,比威克对平民形象的刻画,同样反映出其挑战贵族自然道德和争取平民审美权利的艺术观念.随着新史学研究视野的下移,比威克创作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多幅渔夫垂钓图,得以成为管窥创作者以平民视角审美自然的凭借,亦得以成为剖析创作者在美术领域回应启蒙时代平等思想和助推民主化运动的依托.

    托马斯·比威克渔夫垂钓版画自然审美

    云冈石窟多头多臂像风格探析

    朱毅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冈二期现存多头多臂像有三头四臂、三头六臂、三头八臂、五头六臂四种类型.表现的是以毗纽天、鸠摩罗天、摩醯首罗天为代表的"诸天神将".其造像样式既带有印度、波斯、中亚雕刻风格,又体现出中国本土佛教造像的审美特征.多头多臂像取材于云冈石窟的开凿者昙曜所译密教经典《大吉义神咒经》,反映其宗教思想,旨在通过咒术密法"护持国主",调和神权与封建王权之间的矛盾.

    多头多臂像云冈石窟造像样式

    日本屏风画金工艺探源

    王秀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6世纪,中国"金"工艺被中国人带到日本后,便成为日本艺术、特别是日本屏风画装饰的重要手段.日本屏风画经常采用截金、贴金或泥金等金工艺来显示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这些"金"工艺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与独特的质感,非常符合日本民族对精美技术和艺术审美的追求,这是日本屏风画的一个重要表现方法.

    日本屏风画金工艺

    跨文化语境下的张荔英早期艺术实践研究

    蔡珩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荔英的留法阶段并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学习阶段",也是"自主探索"个人创作途径的最初阶段.张荔英的个案表明留法的经历对于艺术家来说并非简单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巴黎也不仅仅是作为西方"学徒"的地方,留学的经历也是艺术家在"他者"的环境中,有意识地重新发现中国的过程.

    张荔英艺术沙龙创作实践

    "流动性"何以成为审美特征?——基于19世纪法国绘画现代性视角的考察

    刘子琦诸葛沂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诗人斯特芳·马拉美首次提出"微妙的现代流动性"这一说法,用来描述具有音乐性的诗歌语句及其艺术特征.从此以后,"流动性"特征开始进入艺术作品的研究视野,特别是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尤其明显."流动性"这一术语开始成为限定某种绘画的技术、风格的概念范畴,在其被归纳为讨论图像艺术的一种形式特征的同时,也不断趋近于可以锚定"印象派"风格的一个美学特性.对"流动性"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对审美现代性话语构成体系的补充性认识,而且还能够从现代性视角明晰"流动性"中包含的非理性审美转向,同时反过来为现代化语境提供审美观念变迁的现代性意义.

    流动性审美特征现代性印象派

    "北方传统"的现代回归:作为荷尔拜因追随者的莱布尔的艺术

    李晓宇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的德国画家威廉·莱布尔被认为同小汉斯·荷尔拜因的艺术以及"北方传统"相关联,面对众多可以入画的内容,他选择了乡村题材.由于莱布尔作品在时空上与荷尔拜因的距离和当时评论的复杂性,其艺术便在矛盾与张力、过去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为后人提供了多重解读的角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德意志民族艺术传统的塑造.

    莱布尔荷尔拜因德国艺术北方传统

    莱顿女性裸体画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内涵

    孙继静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但其女性裸体画作遭到维多利亚时代批评家们的猛烈贬斥,认为其作品过分追求古典的样式和风格,致使人物形象缺乏生命力.本文从虚实相间曲线的刻画、明暗对比色调的运用、古典雕塑与现实自然元素的融合及性别身份与生死命运的设计四个方面,阐释了莱顿女性裸体画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内涵.文章认为新古典主义学院派在形式和内容上并非完全是古典式的,他们或多或少地汲取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审美特征,展现出过渡时期多元而复杂的特点.

    莱顿女性裸体画新古典主义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