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蒙娜丽莎的服装

    杨道圣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法国卢浮宫藏《蒙娜丽莎》中人物身份的认定和作品意义的解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将其中的人物解释为当时的一位丝绸商人的妻子,与"温柔新诗体"的描述对应的"理想女性",以及圣母马利亚的形象.相应地也有对其服装的不同解释,或解释为当时流行的现实服装,或解释为抽象化的理想服装,或解释为程式化的宗教人物的服装.本文指出三种解释各自的理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蒙娜丽莎》画中人的服装既有现实的依据,又有达·芬奇对同时代其他艺术家作品中服装的学习,又有根据自己审美偏好的创作加工,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达·芬奇《蒙娜丽莎》女性肖像服装

    水墨人物画"粗笔衣纹"画法与禅宗思想的关系研究

    张令伟叶俊岑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衣纹的用笔起讫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精髓.粗笔衣纹的出现突破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细笔勾勒传统,既有极强的抒写性,又有禅宗笔墨游戏的性质.粗笔衣纹画法深受禅宗精神的影响,绘画题旨与禅宗密切相关,笔法用墨从"写形"到"写心"的观念创新与宋元时期的禅宗不拘经文教条、不讲体统礼法、反逻辑、求直观的宗风一脉相承.尽管粗笔衣纹在早期部分画论中被视为"粗恶无古法",但其奔放无束的风格深为后世画家所推崇,不仅塑造了写意人物画的笔法核心,更对中国逸格画品带来了新的风尚.本文以水墨人物画"粗笔衣纹"为切入点,结合古代画论描法、水墨人物画主题以及禅宗宗风等,探讨了"粗笔衣纹"画法与禅宗思想的密切关系.

    笔法人物画禅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人《钓游图》的题材选择和意旨

    李冠燕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人《钓游图》描绘了蒋丹林携家人垂钓赏玩的场景.是作笔法得当、人物生动、情景交融,体现了清代中后期肖像画的发展情况.该图共有题跋三十五处,内容丰富,既反映了蒋丹林的广阔交游及他在为官、治学、教育等方面的斐然成果,也折射出其丰富的精神诉求.《钓游图》既包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也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但更着重于表达蒋氏对君恩祖德的感念、对济世报国之心的坚守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钓游蒋丹林君恩报国自由

    黄宾虹山水画思想初探

    郭云龙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宾虹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家,特别是他在山水画创作上贡献卓荦,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浑厚华滋的山水画新境界.他的艺术创新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脉基础上的自觉革新,其学术上的高度,成就了其伟大的艺术.黄宾虹绘画思想的研究应被看作是对其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尤为重要.

    黄宾虹传统革新笔墨师法

    林散之画论的审美理念及儒道释互融的思想倾向

    杨慧茹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散之是近现代诗书画兼善的艺术大家,尤以草书闻名于世.然正如他自言"诗一,画二,字老三",事实上,林散之的绘画成就亦是斐然可观.他自幼习画,后师从黄宾虹,一生游览了众多名山大川,这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此同时,他对绘画理论也有诸多探讨,留下了不少谈画言论和论画诗.在这些言论和论画诗中,蕴涵了林散之师古与师造化并行的创新理念,以及形神并重的审美思想和儒、道、释互融的倾向.林散之的画学,既是他绘画实践的理论总结,更是他能于近现代众多书画家中脱颖而出并影响至今的原因所在.

    林散之画学思想形神并重儒道释互融

    从一批新见老照片看武昌艺专的办学历程与社会文化

    赖志强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美术学院收藏了一批1922年至1940年之间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原版老照片,拍摄内容以不同年份武昌艺专毕业生合影、旅行写生、文体活动等为主.这批照片对于重新认识武昌艺专乃至湖北美术史、摄影史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这批老照片作为切入点,在发掘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初步考订参与拍摄的照相馆,并从系科设置、旅行写生、校园建筑、文体活动四个层面考察辨析重建武昌艺专办学历程的若干史事.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老照片教学写生

    美术、生活与现代传媒—20世纪30年代《美术生活》画报的源起

    王海明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术生活》是20世纪30年代印刷界与美术领域跨界合作的产物.在"实业兴邦"的时代风潮中,美术家试图依托实用美术让艺术"下沉"到民众中,政界与商界则关注日常生活应如何向艺术审美"提升",这种交集构成了该刊产生的背景.《美术生活》的出现根源于技术与知识人推动文艺大众化、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其创立动机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期知识启蒙的一种特殊路径.

    《美术生活》画报大众源起

    试论曼生匏瓜壶造型美学及其形成

    万青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器物造型多仿生之作,取法自然之物的造型,生动有趣,又独具匠心.匏瓜作为葫芦的一种,外壳坚韧而中空,天然具有储物功能.匏瓜的外形线条流畅,具有很好的韵律与姿态之美,使它成为器物造型的灵感来源.曼生匏壶的造型尤为典范,因与特定的文人际遇相联系,更具有幽深的文化寓意,其铭文也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整个的造物观念自映射着丰富的历史脉络、深刻的思想根源与社会背景.

    匏瓜壶造型内涵意境

    当代策展视野中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范式转换

    顾跃
    10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艺术形象的确立和传播,商业化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社区公共艺术、民间和私人艺术空间以及艺术博览会的崛起,艺术作品展演空间和艺术家创作环境均得到极大提升和改善.博物馆、美术馆和大型商业地产等公共场所策划艺术项目,国际双年展、三年展和艺术博览会等相继成功举办,真正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展范式进入当代艺术研究者视野中.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考察香港十余年艺博会经济数据和艺术品交易现象,以巴塞尔艺术展为个案分析来完善研究对象和价值.香港地区一系列艺术展构建了亚洲当代展览制度的框架内容,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艺术演进的历史和现实,为国家制定文化艺术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策展制度艺术生产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范式转换

    聚集与流动——西方艺术家驻留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赵子婧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家驻留"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后逐渐变为制度化的项目.作为一种独特且富有成效的形式,艺术家驻留项目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与艺术创新的平台,其发展过程不仅反映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活跃性,也彰显了艺术家驻留项目在促进跨文化理解、推动艺术创新方面的独特价值.本文通过对艺术家驻留项目得以形成并发展的社会背景、文化土壤和理论基石的研究,以期助力优化驻留项目的运营模式,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并寻求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来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

    艺术家驻留项目艺术家殖民浪潮前卫乌托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