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工程
煤炭工程

章新敏(执行)

月刊

1671-0959

mtgc@coale.com.cn

010-82276677、6679

100120

北京市德外安德路67号

煤炭工程/Journal Coal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内容包括煤炭工业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交流煤炭工业基建体制深化改革经验,报道工程项目建设、设计施工中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动向和各专业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先进经验。直接涉及到的专业有采矿、机电、机制、土建、选煤、环保、技经、管道运输、公路、铁路、桥涵、暖卫、给排水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距离煤层群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确定及覆岩破坏特征研究

    宋高峰黄鹏昝明惠张鹏飞...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近距离煤层群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揭示覆岩破断演化规律,以 02 号、2 号煤层群同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模型计算了上位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和同采错距,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同采错距为35、40、45 m条件下的层间岩层支承应力分布,并采用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覆岩破断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位煤层支承应力通过工作面传递到底板岩层,底板破坏深度为5。45 m,工作面后方底板岩层支承压力最大影响范围接近 38 m;层间岩层支承压力存在2 次峰值,当同采错距为 40 m时,层间岩层支承压力的 2 次峰值均较小,确定同采合理错距为40 m;上位工作面的顶板初次垮落步距和周期垮落步距分别为 40 m和 15~20 m,下位工作面基本顶的初次和周期垮落步距显著增大至80 m和20~30 m;当同采错距布置为 40 m时,下位煤层工作面受上部煤层采动影响较小。

    近距离煤层合理错距支承压力数值模拟

    大采高超长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锋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梁北煤矿11071 综采工作面瓦斯地质情况和采煤工艺条件,通过对实中心调斜和虚中心调斜方案优缺点的分析比较结果,选择采取围绕虚中心旋转调斜开采的施工方案,并通过精确计算得出调斜开采的技术参数指标,同时确定了调斜开采的工艺流程和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实践证明,该调斜开采方案简化了机巷运煤系统,解决了调斜期间虚中心控制、支架姿态控制、运输机上窜下滑控制、转载机和运输机搭接控制和超前应力控制等难题,实现了工作面在调斜开采期间不间断推进,给矿井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

    综采超长工作面调斜开采调斜比例长短刀

    大采高工作面甩刀把技术方案设计与选择研究

    王成真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大采高工作面甩刀把技术难题,结合大采高工作面煤壁易片帮、设备大型化、矿压显现剧烈、撤架通道断面大等特点,提出了提前停采法、直接贯通法、充填贯通法三种甩刀把技术方案。根据长平矿4321 大采高工作面甩刀把工程实际,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三种技术方案的价值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充填贯通法价值系数要高于其他两种技术,为该工作面甩刀把施工作业的最优技术方案。现场实践证明:充填贯通法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资源回收率高、安全保障程度高等优点,能够实现大采高工作面安全、高效、快速甩刀把的目的。

    大采高刀把式工作面直接贯通法充填贯通法价值工程

    上保护层开采下特厚突出煤层沿空巷道合理位置研究

    任启寒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上保护层开采下特厚煤层瓦斯地质条件,综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等方法,对采空区侧向应力分布特征、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变化规律及沿空巷道合理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保护层开采后裂隙岩体存在应力恢复效应,应力恢复后采空区侧向应力峰值会向采空区方向移进;根据采空区侧向不同距离下的煤体突出预测指标测试结果划分了充分卸压排放区、有效卸压排放区及危险区域,结合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结果、隔绝采空区气体需要,确定了沿空煤柱留设宽度为 5~7 m;调整后巷道掘进期间突出预测指标及回风瓦斯浓度最大值分别为0。16 mL/(g·min1/2)、0。22%,与未调整之前相比降幅分别达到 66%、35。3%,保证了巷道安全掘进,验证了沿空煤柱留设的合理性。

    保护层开采特厚煤层突出危险侧向应力煤柱宽度

    基于机器视觉的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节能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王德记马磊郭伟东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的实际运行速度与胶带负载变化不匹配导致的能源浪费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带式输送机节能调速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时检测带式输送机煤流量,并根据煤流量的大小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从而调整带式输送机运行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带式输送机节能调速控制系统的煤流量检测结果可靠,带式输送机实际运行速度能够与煤流量相匹配,24 h电能消耗降低约31。25%,实现了煤流运输系统的自主感知和节能运行。

    带式输送机机器视觉煤流量节能调速

    基于云边端架构的集成供液控制系统设计

    刘波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煤矿井下智能化集成供液发展需求,针对现有供液控制系统数据处理及工作协同能力不足、自主决策程度较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云边端架构协同工作的集成供液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现场工业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复合通讯技术解决现有供液控制系统数据通信能力不足问题;采用云-边-端架构实现降低数据传输延迟、节省中心计算处理单元的资源;通过变频-卸荷联动控制算法、泵站群组阶梯卸荷算法优化系统压力流量控制。文章介绍了系统整体架构、硬件设计方案、软件设计方案,完成了井下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提升通讯带宽满足使用需求,设计架构合理,压力波动范围减小,促进了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集成供液系统智能化发展。

    双总线通讯云-边-端架构自主决策集成供液

    新街台格庙矿区北部四井选煤厂布局研究

    卫玉花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新街台格庙矿区一个主体整装开发优势,结合矿区各井田位置,以定量方式,对前期开发的北部四井选煤厂布局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和分析。坚持"集约、共享、绿色、经济、高效"的发展理念,舍弃建设4 座矿井型选煤厂或四井联合建设 1 座群矿型选煤厂思路,选用了两井联合建设2 座群矿型选煤厂的布局。大大节约了用地面积,提高了基建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了节能降耗举措,降低了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了全员效率和设计效率,对具有类似条件的群矿型选煤厂布局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矿区规划群矿型选煤厂集约化布局选址

    复合再生顶板条件下煤体固化与顶板强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张创业杨磊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复合再生顶板工作面的安全性和回采效率,在平煤十二矿己16-17-31020 复合再生顶板工作面开展了煤体注水固化、顶板注浆强化和管缝锚杆顶板强化试验,探索了复合再生顶板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评价了加固措施的支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加固措施实施后,工作面完整度大幅提升,降低了顶板冒落和压架等事故风险;平均来压步距由 22。15 m增加至 29。92 m,顶板压力由25~31 MPa降到 19~26 MPa。顶板下沉量降低了 50。4%,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安全回采,同时进尺速率提升了16。7%。煤体固化-顶板强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可为同类型复合再生顶板工作面提供借鉴。

    再生顶板煤层注水煤体固化顶板注浆顶板强化

    层理劣化影响下破碎顶板巷道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

    张文龙龙思晨孙思晋梁子晨...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层理劣化的破碎顶板下巷道支护难题,以辛置煤矿东四运输延伸巷为工程背景,研究了该巷道层理劣化的顶板变形破坏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支护对策,并进行了现场应用。采用FLAC3D中的interface单元,建立了含层理的巷道顶板模型,分析了层理影响下破碎顶板变形破坏特征,对比了不同支护方案的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对层理劣化的顶板,高预应力锚杆能充分提高顶板自承载能力,进而降低锚杆支护密度,既能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亦能提高掘进速度。最终,将提出的支护对策应用于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该支护对策能保证巷道围岩稳定,且有利于提高巷道掘进速度,对类似的层理劣化的破碎顶板下巷道支护提供了参考。

    "三软"煤层锚网支护失稳机理树脂锚杆巷道支护

    顶煤破坏区巷道预注浆加固技术与再生顶板结构效应研究

    乔志孙华清韩立军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顶煤破坏区下巷道围岩破碎,导致扩帮困难等问题,以韩咀煤业 32101 工作面开切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顶煤破坏区扩帮巷道失稳机理;提出了顶板预注浆围岩控制技术,在形成止浆帷幕基础上,然后通过注浆构建再生顶板。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加固效果校验,结果表明注浆后巷道塑性区范围显著减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顶板预注浆加固措施后,32101 工作面切眼围岩变形量较小,围岩加固效果良好。

    顶煤破坏区超前预注浆巷道扩刷围岩控制顶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