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思"美是自由的感性的表现"

    戴进明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是自由的感性的表现"是刘纲纪先生实践本体论美学对美的本质的规定,重思这条规定,既能明确刘纲纪先生实践美学的核心,也能划定实践本体论美学的边界.文本首先明确实践本体论美学所谓美的本质就是美的根据,该规定里的"美"就是指美的本质.而刘纲纪认为美的内涵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所以他以实践为基础对"自由"和"感性的表现"两方面做了规定.这种规定带来的难题是,作为"表现"的美到底是什么,这反映出主客体的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所以要进步到显现的理解.于是进一步揭示实践本体论美学的边界,分别是主客体思维的局限性,实践作为本体的局限性,以及前两个局限带来的美学方法的局限.

    实践美学实践本体论刘纲纪自由

    技术现象学背景中"第三记忆"的生成及其数字化问题

    蒋亚文李蔚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5G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正引导着社会的剧变.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现象学的立场上对现实社会问题展开深思.他批判了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而转向技术现象学的立场,时间性问题是论战的中心,尤其是工具与时间的关系.时间性由此在的"操心"开启,这种"操心"不仅在人的忧虑中,也包含在照片、文字、电影等工具内.但真正令人担忧的并非器具本身,而是信息技术对文化工业施加的统摄力,大量由数字编写的记忆产品对每个个体意识加以填充,导致个体意识逐渐走向同质化和扁平化.新世纪"利比多经济"形势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担忧,甚至不得不警惕文化工业的数字化趋势——任何有关生命的一切恐怕都将承受这场被数字化改造的命运.

    电影现象学技术现象学斯蒂格勒第三记忆文化工业数字化

    从非时间到非物——韩炳哲论信息时代的主体构成

    郁安楠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裔德籍哲学家韩炳哲在近日出版的《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一书中,详细讨论了在信息时代的环节下,物从生存境遇中的"上手""在手"物变成信息-非物的哲学思考.非物反作用于信息时代之此在,进而勾勒出海德格尔尚未触及的"无手之人"的主体现状.这一现状的内在推动则是以《时间的味道》这一韩炳哲对信息时代的时间哲学文本作为基底.本文将结合两者,通过时间-非时间、物-非物之矩阵,勾勒出韩炳哲对信息时代主体困境的全面思考.最后,通过海德格尔"现身情态"概念的引入,说明非时间与非物之结合事实上已经威胁到主体——一种身体的"非物"化即将到来.

    韩炳哲海德格尔非时间非物现身情态

    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的"性化"

    周建永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被多数人认为完全是一种性理论,这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性化".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泛性论"评价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泛性论"的评价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是误读.在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中,"泛性论"评价可分为两种:第一,否定弗洛伊德的性理论,进而全盘否定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第二,否定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同时肯定弗洛伊德理论的美学价值."性化"直接导致对弗洛伊德理论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借鉴.

    文艺心理学弗洛伊德理论性化

    回到伯克:论神经美学视角下的"崇高"问题

    马迎春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崇高"是美学中一个重要且历史悠久的范畴,这一范畴得到了神经美学研究者们的青睐.神经美学的研究者们受到伯克、康德等人"崇高"观念的启发,他们希望在实验中探寻崇高的情感特征、感知因素,试图建立起崇高体验的基本神经模型,并不断追问崇高与美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以及这种区别在大脑中如何呈现.通过精读神经美学对"崇高"问题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献,分析神经美学学者们如何从伯克出发,在神经科学视角下对"崇高"概念做出新的拓展;再回到朗基努斯,梳理传统美学对"崇高"的基本观点;最后,在历史与未来、传统美学与神经美学的角度分析神经美学对"崇高"问题研究的疑惑与优势.

    神经美学崇高恐惧伯克康德泽基

    博学宏词、科举试诗的恢复与"古诗程序"选本的编刊

    宋怡心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学宏词科,肇始于唐开元年间,废止于宋末.康熙年间,为延揽人才,登崇俊良,并弘扬文教,巩固统治,博学鸿儒科将众多名士列入荐牍.博学宏词科的诏试及科举试诗的恢复,使得诗律重获举业地位,从而带来了诗歌选本编刊的风潮,文学趋向也对诗坛产生了明确的引导作用.而古诗作为近体诗"问渡津梁",对试律诗有"撮壤导涓"功用,也被时人所重视.大量"古诗程序"类选本在这一时期广泛刊行.

    科举试诗古诗选本古诗程序

    完形心理视角下美术作品中的残缺现象探析

    徐卓然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法则在美术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美术中的残缺现象对于作品鉴赏有着特别的意义,了解鉴赏者的完形心理对于外在和内在美术作品鉴赏的影响有助于为美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视知觉完形对于作品残缺具有积极建构的作用;残缺可以促进完形审美心理结构的生成;基于经验的完形心理能够填补审美残缺.

    完形心理残缺现象格式塔心理学

    论民国时期新生活运动背景下《美术生活》

    王冬青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生活运动作为民国时期一场重大的社会风俗改良运动,其内容不仅涵盖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念也影响到当时艺术刊物的内容与设定.《美术生活》作为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知名画报,不仅艺术形式上极富创新,且艺术观念上提倡美术生活化,很好地调和了其作为专业期刊和大众画报的双重特性.

    艺术大众化新生活运动美术生活民国期刊

    红色文化视域下α世代儿童绘本的创新策略

    杜慧杰徐育忠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瑰宝,为儿童绘本拓宽了主题内容和展现形式.本文旨在探讨红色文化的视角下,分析α世代儿童的特点,通过对市场上红色文化绘本的调研分析,总结出儿童红色绘本创作有待改善的问题;从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创新、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创新策略,做到"讲好中国故事",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对儿童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文化α世代儿童儿童绘本

    实践美学视阈下都铎王朝纹章的审美特征

    朱文婷张慧琴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纹章产生于中世纪的骑士文化,既是一种身份识别的功能性标记,也是彰显个性的装饰性纹样.文章以中国当代重要美学思想-实践美学为理论依据,将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采用纹样形式美的产生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与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纹章起源,审美特征及其历史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中得出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纹章中所展现的艺术性与理性审美特征源于骑士制度的建立、阶级等级的分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等社会历史实践之中,并形成了趋向写实、严谨、理性的艺术风格,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格.

    实践美学都铎王朝纹章审美特征纹样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