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的书法美学研究

    翟本宽
    4-13页

    论歌德美学中的自然观——以《歌德谈话录》为考察中心

    朱千慧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德谈话录》作为歌德创作思想的百科全书,记录了歌德晚年关于文学、艺术、美学、自然、宗教等方面的言论与活动行为,展现出歌德晚年的总体性思考.歌德作为一名伟大诗人、思想家的同时也是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他的美学思想背后拥有其自然观的支撑.歌德的美学观点"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从自然中得来,又落实到文艺创作中,一以贯之.歌德对于艺术整体性的要求、对于第二自然的推崇深受其自然观的影响,继而生发出意蕴说,同时对艺术家提出诸多要求.

    歌德歌德谈话录自然美的艺术艺术家

    论齐泽克对"精神是块骨头"命题的三重阐释

    杨紫秋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齐泽克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内容中的"精神是块骨头"命题作了三重阐释.首先,基于知性层面的矛盾阐释,齐泽克认为庸俗唯物主义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主体向客体完全的还原,把主体降格为一种纯粹的惰性客体.它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要正确理解这一命题,需要从知性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其次,基于思辨命题的哲学阐释,齐泽克论证了"精神是块骨头"是一个思辨命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他从这一命题中挖掘出拉康的"他者",开显出黑格尔哲学无限判断命题中的否定性意蕴.通过谓语与主语的绝对失调,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主体掏空,变成了一个空无的躯壳.最后,基于意识形态批判原则的阐释,将拉康"实在界"中的残余之物与黑格尔这一思辨命题中的赤裸裸之物勾连起来,撕裂黑格尔哲学中的内在统一性.齐泽克在当下"诘问"先哲的理论根基中重塑了德国古典哲学意识形态的批判之维,达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与意识形态共谋的深刻批判.

    意识形态齐泽克内在性批判

    试论葛洪自然观及其美学反思

    樊祥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洪是东晋重要的道教理论家,他基于修仙习道的目的构建了较为系统的自然观,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内涵的多维理解、物之泛灵论、物类变化观等.由于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葛洪的自然观经历了由"实"向"虚"的转变过程.葛洪自然观含蕴的"仁及万物"的思想,与现代性的生态美学具有可通约性,但二者并不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不能仅抓住相似的语词就进行想象领域的意义关联,而应具体分析,以防进入"过度阐释"的理论误区.

    葛洪自然观生态美学过度阐释

    "第三空间"视阈下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当代阐释——以"画框"的观照为例

    刘烨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空间"也称异质空间,由美国学者爱德华·W·索亚提出并运用,它作为一种哲学向度的思考,是当代思想对传统的空间思想的质疑.本文以索亚"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研究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画框的多重空间指向.通过对艺术史中画框意涵流变的梳理,分析不同时代及文化背景下人欣赏艺术作品的观念转变.因为"画框"这一艺术作品的边缘元素具有强烈的跨媒介属性,所以从人对"画框"的观照来切入,结合当代大众主流文化,分析在"第三空间"开放性视角下当代人观看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观看迷思.

    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理论画框现代主义艺术

    自然与磨炼:钟嵘《诗品》的"直寻"说

    王润梅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寻"是钟嵘在《诗品》中提到的一个诗学概念,意为即目、会心."直寻"在此处是异文,"直寻"应作"直置(直致)"."直置(直致)"在其他文献材料中含有放任、率真、直接之意.在言意关系上,直寻、直置和直致三词通用,即目、会心与率直、自然之意互补."直寻(直置、直致)"与诸概念相互交织,相互发明,共同服务于高度融合的丽辞怨情,"直寻"是自然与磨炼的辩证和谐统一.

    钟嵘直寻磨炼与自然

    论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

    杨楠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伯特·塔利是文学空间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恋地情结"与存在主义"焦虑观"基础上提出了"处所意识"这一新术语."处所意识"既包括"恋地情结",也包括"恐地情结",指一种本能的、持续不安的地方感.面对这种地方焦虑,塔利以詹姆逊"认知绘图"美学策略为基础,提出"文学绘图"的隐喻概念,将作家写作视为制图师的绘图活动.作家以文学绘图实现对世界的比喻性表征,读者与批评家在作家绘图的基础上进行再绘图,再表征,并借整体性的绘图实践唤醒主体空间想象力,进而实现定位自我,赋形世界的存在性需求.

    罗伯特·塔利空间性文学绘图

    "气本"框架下的"真论"美学——论黄宗羲的明文评点

    吴光潜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宗羲在晚年的文献整理与著述中,面对着易代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现实,始终抱持着历史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前朝的得失.此种态度亦使得其理论思想与文章批评之间产生了勾连.明代曾盛极一时的文章复古之论与性灵之说,都引起了黄宗羲的强烈反思,他们各自的流弊构成了其文章评点中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去伪"与"求真".这种以"真"为体认核心的审美取向,既是其独特学术理念下的产物,也在贯彻批评方法的过程中,为"真"这一古已有之的美学范畴开拓出了全新的向度.

    黄宗羲明文评点晚明心学气本论

    交叉学科视阈下儒道释三家静坐与中国古典舞身韵"坐之训练"的关联性探究

    杨明轩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坐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在儒道释三家之中都有涉及.而中国古典舞"坐之训练"是课程中最基础的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腰部的运动以及形、气、心、意、神的统一.儒道释静坐与"坐之训练"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在观念上都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故试图对此从盘坐形态、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上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古典舞"坐之训练"在"以虚为主,下实上虚""以气为体,气韵生动""以静为蓄,由静制动"与"以神为纲,以形写神"的基本审美范式下与儒道释静坐具有关联性,并且四者虽然具有各自的理想追求,但都是对中国美学"虚静"观念的身体化体现,并就"坐"这一方法上达成了行动上的统一.

    静坐坐之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儒道释

    从ins风的流行看当下消费文化的审美转向

    赵丽君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ins风作为流行于当下的一种消费文化,代表了当下大众消费一种典型的审美趋向.这种以文艺、精致、轻浅、简约为特征的消费审美背后潜藏着象征性符码系统的权力话语.这种消费文化的流行审美也使审美话语日趋物化,审美逐渐走向一种同质化与浅白化.因此,分析ins风背后消费文化的审美转向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洞见当下消费文化的运行机制,了解大众消费背后的心理状态与精神困境.

    ins风消费文化审美转向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