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在"的极端形式——莫里斯·布朗肖的"孤独存在论"

    沈喆铭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朗肖思想中的"孤独"首先关乎作家和写作的过程:处于"世界层面"孤独中的作家被这一孤独逼迫,在语言的悖论中陷入自身被剥夺的被动境况,他属于停滞和匿名的时间,并因此进入了"本质的"孤独.进而,孤独具有存在论的维度:它意味着在世共在模式中的"第三类关系"即无法回归统一和自我的陌异关系,其中,人与人之间被置入了不对称的无限间隔,并被语言驱使着进入其中.此外,布朗肖还揭示了一种"本己的"孤独,其中,此在与它的整个存在分离,陷入中性的深渊,在死亡虚幻的诱惑中无法逃脱.最后,作品与阅读中的孤独昭示着在共通体中拯救孤独的不可能,因而制造了存在论中最为极端的共在形式.然而,又正是在这种不可能的言说与追寻中,人方才取得其真实的存在.

    莫里斯·布朗肖孤独文学存在论共在

    尚奇趣味与晚明绘画的艺术观念转型

    张爱坤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时期,一般认为是从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即位到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之变".这一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影响之下,尚奇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影响到绘画创作,晚明绘画在笔墨、形象和赋彩三方面都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的新奇面貌.对这种绘画面貌进行考察和剖析,可以看出晚明绘画在艺术观念层面的深刻转型,具体表现为: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之间身份边界逐渐消解、画家个性化的身份特征和画家主体性被凸显,以及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影响下商业意识向艺术活动的渗透.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当中,这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次萌芽.

    尚奇趣味晚明绘画艺术观念

    "反转形象"与日常生活批判——论列斐伏尔对卓别林的批评

    孙雯诺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反转形象"的概念,一方面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解析了卓别林电影,同时揭橥了作为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对象的"流浪汉"形象所具有的辩证的否定性,最后反思"反转形象"的局限性和电影作为批判工具的虚构性.通过对卓别林电影中"反转形象"的考察,发现列斐伏尔对"反转形象"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可视为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方法的延伸,也位于"左翼电影批评"的行列之中,围绕电影、异化、意识形态幻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焦点话题进行潜在对话.

    列斐伏尔卓别林反转形象日常生活批判文化工业批判

    艾德莱斯:丝路审美文化的互通与视觉共同体的建构

    周丹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德莱斯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审美经验融入视觉共同体中,实现了视觉上的文化共享.通过对艾德莱斯丝绸进行"文化深描",可以感受到多元时空叠合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和"审美共同体".随着丝绸技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艾德莱斯也化身"生产力"要素,以及丝路文化空间中历史文化记忆建构和丝路文化意义再生成的重要文化符号,让丝路审美文化蕴含无限的可能性.

    丝路审美文化艾德莱斯视觉共同体

    文化差异与审美认知的关系解析

    吕鑫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解析文化差异与审美认知的相互关系,详细概述了审美认知理论、文化差异概念、跨文化审美规律.从价值观念和美的定义、审美标准和审美偏好、美学传统和审美经验三个关系层面,具体分析了文化差异和审美认知的关系,并最终总结了文化差异与审美认知之间的相依共塑.通过研究文化差异与审美认知,为跨文化交流、文化认知与美学教育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与启示.

    文化差异审美认知认知美学

    论塞尚绘画中的"知性脚手架"概念——以《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为例

    肖文婷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莱在《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多次提到了"知性脚手架"概念来指代塞尚的绘画方式,在他看来,塞尚将大自然的混沌无序现象简化为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等"知性脚手架",认为这些"脚手架"以简单重复的式样成为艺术家连接现实世界与简化世界的桥梁.这一概念取自康德哲学,又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弗莱的艺术理论之中,成为我们探知塞尚绘画方式的一个巧妙切口,但这种以简驭繁的方式也具备一定局限性,不应成为我们探照画家艺术作品的全部渠道.

    弗莱塞尚知性脚手架知性的杠杆图式

    湖湘"辣"文化的"阳刚"美学精神

    赵洪涛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湘"辣"文化中刻着"阳刚"的基因.湖南人嗜吃辣椒转化为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品格:表现在湘菜中,就是湖南人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表现在性别意识中,是湖南人推崇女性的爽朗、泼辣、热情之美;表现在社会人格上,是湖南人敢于不平则鸣、砥砺革命的湖湘文化人格;表现在近现代湖湘文学中,是文学作品中那种泼辣、刚劲、平直的风格.将湖湘文化与江南文化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表现为"崇高"之美,后者表现为"优美".湖湘"辣"文化"阳刚"美学精神与《周易》"阳尊阴卑"的美学思想秘响旁通.从现实上看,湖湘"辣"文化的"阳刚"美学精神对时下过度"阴柔"的社会审美风气具有补偏救弊的现实功能.

    湖湘"辣"文化"阳刚"美学精神

    从主观真实到客观真实——"题壁书"的低碳美与空间场域的视觉效应探微

    姚艺涵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题壁书"是一种用书法题写在石壁、崖洞、寺观、瓦舍或酒肆等自然或世俗建筑壁面上的艺术形式.从东汉师宜官商业式的题壁开始,"题壁书"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已成为一种艺术现象.本文根据低碳艺术原理所提出的文本构建的基本路径之一——"从主观真实到客观真实",探究"题壁书"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以及"题壁书"是如何激发观者的陶冶型自由情感的.

    低碳艺术主观真实客观真实"题壁书"陶冶型自由情感

    深固难徙 守正创新——"《涂途文集》出版座谈会"综述

    陈凌宇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举办的"《涂途文集》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新世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涂途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借文集出版之际认真地学习他的理论思想、回顾他的理论探索,发扬他的理论精神是实时和必要的.

    涂途文集涂途美学家理论思想理论探索理论精神

    从《档案中的虚构》看新文化史研究的文学转向

    楚卫华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化史研究是当下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征是人类学转向和文学转向.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档案中的虚构》一书是新文化史研究文学转向的典范,戴维斯从历史文本的虚构出发,通过对虚构或结构的分析和解读,让文本背后的叙事者出场,从而将文本还原回其生成的历史中去.

    新文化史文学转向档案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