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郭卫平

双月刊

1001-7178

mzjyyjqk@163.com

010-68932754 6893363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民族教育刊物。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是映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全息化概念

    严庆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历史的主动选择中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共同体叙事逻辑

    王云芳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为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链条,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大量鲜活历史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的主动选择过程中,狭隘的民族观一步步被抵制和消解,最终从统治者到民众产生了更为集中、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这种历史主动选择的共同体叙事逻辑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而且大力宣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共同体叙事逻辑中华民族历史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学教育路径

    常安毛荣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法学教育课程思政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创新

    李芳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机制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

    学生社团赋能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吴月刚杨诗瑶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阵地和优势场域,对于促进各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深度互动交融作用深远.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公民化的关键通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所.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对浸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价值共识,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从思维、情感和实践解答好时代和社会"应用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在党建引领、聚焦主线、理论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传导作用,聚焦主线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与项目牵引、完善组织管理与把关考核、促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学校与社会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目标,真正释放学生社团效能,引导各族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高校学生社团

    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同构互促

    郑翔予夏仕武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地区现代化

    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与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与理论体系

    薛二勇李健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围绕什么是好老师、如何认识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路径建设教师队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构成了新时代建设高素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思路和实践遵循.本体论上,从教师本身角度,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从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从品质提升角度,教师要具备"教育家精神".认识论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筑梦人"与"大先生".方法论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第一标准、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以"四个统一"协同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论上,教育优先发展中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优先建设乡村教师、提高教师职业待遇、在教师群体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教师队伍教育思想教育战略

    教育强国建设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效途径、制约因素与路径优化

    刘儒何莉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与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度相关.迈向新发展阶段,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教育均等化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有效途径显著助力实现以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为内涵的共同富裕.研究发现,不断提高教育强国建设助推共同富裕效能,必须有效消解城乡劳动要素水平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教育实践的全面性和资源分配的均等性不足,以及教育益贫式增长效应有待增强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由此,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教育事业人民主体性原则;强化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制度;深化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终完胜教育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共同富裕

    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与推进路径

    王光明吴立宝张永健杜卿...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较大挑战.立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肩负着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各民族特色发展的双重使命,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立足独特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建设高水平职前职后教师一体化培养体系,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四重困境:学位授权点有限,引才留才难,数字资源相对匮乏,政策执行力亟待提升.摆脱上述困境需要统筹教师教育资源,加大人才共育力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落实常态监督,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历史经验与未来路向

    吴明海罗丽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历经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目标的起步奠基阶段、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强力推进阶段、以县域基本均衡为任务的巩固提升阶段,目前正迈入以优质均衡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从差别化发展到标准化建设,持续推动学校扩容提质;整体优惠和专项支持相结合,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补齐缺口和流动共享互联结,逐步实现师资增量提质;外部帮扶和内部挖潜同发力,深入推进教育对口支援.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要在历史继承基础上守正创新,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义务教育强国基点;健全现代治理体系,落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义务教育区域优势;均衡配置优质资源,完善扩优提质动力机制.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