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河学院学报
红河学院学报

彭兵

双月刊

1008-9128

hhuxb123@163.com

0873-3694903

661100

云南省蒙自东郊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哈尼族叙事长诗《都玛简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段玲张鹤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玛简收》是哈尼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在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文章以流传于绿春县哈尼族地区唱本《都玛简收》为研究对象,在整理、归纳、提炼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分析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都玛简收》能流传至今,其思想内容具有哈尼族传统历法、自然崇拜、人生礼仪等文化内涵,也具有增强族群认同和规约教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这些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是哈尼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支柱,在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哈尼族叙事长诗都玛简收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龙倮贵
    6-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缘起,没有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就没有哈尼族传统舞蹈.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因而各地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舞名、舞种、表现场域和表现形式等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既具有积极追求理想生活与实现人神合一的理念、浓郁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意识、强烈的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和意志等文化内涵,也具有祭祈奉祀语言、娱人悦神崇祖、顺势向上功利等社会功能,在哈尼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探析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构状态

    罗边伍各陈怀莉罗晖阿尔吉曲莫...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发展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逐年攀升,而作为旅游必备的饮食也成了重要的一环.凉山,凭借着复杂多样的地貌、干湿分明的气候以及这片土地的主要原著民族(彝族)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凉山境内旅游区域的变化,饮食也呈现多样性.游客的饮食里"掺入"凉山彝族文化,这在视觉和味觉上无疑给了他们直观形象的深刻印象,也让他们体会到丰富的精神内涵,更体验到与其他旅游地不一样的感受.因此,以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呈互构状态为探析,即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对乡村旅游起助推的作用,乡村旅游反过来也对凉山彝族饮食文化起宣传的影响,得出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和乡村旅游需要融合发展的结论.

    彝族饮食文化乡村旅游互构

    云南小凉山沙村彝族城镇化过程中生猪消费的文化转换研究

    杨铭君杨浩杰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凉山易地搬迁政策改变了彝族搬迁户的生计模式、生活方式与消费饮食习惯.小凉山彝族对猪肉的消费从"黑猪"逐渐转变为"白猪",而在神圣仪式生活中,他们依然坚守传统,通过"黑猪"维系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秩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正是因为小凉山彝族生活的"圣俗分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调适,在仪式生活中坚守传统.小凉山彝族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节奏的有机调适,让文化在变迁中得以延续.社会的变迁并未导致小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的断裂,其传统文化依然起到了维持社会结构与秩序的作用,这与格尔茨在讨论爪哇社会遭遇社会变迁后导致文化延续断裂的现代性转换问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城镇化小凉山彝族生猪消费圣俗分流

    传承、困境与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民族舞蹈——以"撮泰吉"为案例视角

    郑磊杨再旺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的诞生是物质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它之所以能传承和发展得益于适应文化变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遵循传承—闲境—路径的逻辑,聚焦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的理念,借以彝族传统舞蹈撮泰吉为表述对象,以田野调查为主,辅以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撮泰吉的产生条件和存续生态;揭示撮泰吉内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舞蹈撮泰吉因其地方性的文化特性以及传承艺人职业转型等,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因而有必要采取相关必要措施,汲取多元民族舞蹈的优秀元素融入其中,培养传承人,并通过舞蹈实践增强传承人的情感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舞蹈撮泰吉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胡志明早期思想的影响管窥

    许正伟唐英毅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年历程中的光辉篇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胡志明早期思想产生较大影响,在主题上,传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途径上,通过机关刊物和青年团员对外传播;在领域上,唤醒青年、科学分析阶级状况和组建马列主义党团组织.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马克思主义青年运动胡志明早期思想

    近代滇越铁路与传统马帮驿运的替代与互补关系(1889-1945)

    张雨涵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外贸易中,滇越铁路强大的运力、低廉的运价以及对经济的极大推动力,使得其似乎必然取代传统马帮驿运.但在重要大宗商品出口、转运中,易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滇越铁路又需要传统马帮驿运的补救,二者又因各自的特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共促近代云南对外贸易的增长.可见,滇越铁路与传统马帮驿运之间存在着替代与互补关系.二者的这种关系是时代所造成的特殊局面,是古老中国接受先进技术的过渡期、适应期,是从事人运、马运行业劳动力的转换期.二者的关系也反映了新产业的出现对旧产业的淘汰是必然,但在淘汰过程中存在一段交互期,旧产业在新产业出现后仍可以不同的方式焕发生机.

    近代滇越铁路马帮驿运替代互补产业

    《不负如来不负卿》中越译本探析

    张微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越两国佛教间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中国网络上掀起的"仓央诗热"受到越南关注,大部分"仓央诗"翻译成越南文,广泛流传于越南各大网站.其中《不负如来不负卿》一诗,尤其受到中越网民喜爱.文章对《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中越译本进行梳理,并基于曾缄所译仓央诗《不负如来不负卿》,对该诗的越译本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对比不同译本的异同点和翻译难点,提出赏析见解.

    仓央嘉措《不负如来不负卿》诗歌翻译

    时代化视域下安徽吹打乐发展路径探寻

    张静嘉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吹打乐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是安徽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其传承和发展境遇已大有改观,但我们还应将视角投向时代化表达,推动安徽吹打乐与时代的紧密融合上,使其体现出更加丰富的人文价值,为其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开辟出广阔的新空间,使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安徽吹打乐时代化表达新策略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空间形式探究

    刘高阳
    47-5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莫高窟第61窟石窟空间的构成入手,通过图像比较、归类总结、猜想论证的研究方法,分析石窟的选址与外部环境、石窟内部空间的组成元素以及石窟空间构建的形式美感.文章认为第61窟空间形式的形成因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文化的共同影响、政权统治者的政治与宗教意愿、开窟人营建石窟的约束等,同时认为"人、佛、山"自然和谐的空间是第61窟的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

    敦煌莫高窟空间艺术构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