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沙马拉毅

双月刊

1674-9391

cn511731@vip.sina.com

028-85524958

610041

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民族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ETHNOLOGY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我们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全面建构

    张淑娟李庆堂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全面建构的实质是对中华民族特征的集体再定义.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精神内核,新时代是文化主体性全面建构的历史坐标.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全面建构在横向上分为"想""做""说"三个层面,而纵向上的文化基因、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自强等要素在演进到新时代的过程中融入上述三个层面.在"想"的层面立足本土,以"第二个结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性重塑;"中国道理—中国经验—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回归"从中国理解中国".在"做"的层面调整历史书写以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凝聚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彰显文化自觉.在"说"的层面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激活文化传统基因以加强本土叙事表达;平衡主体意识和他者参照以促进中外叙事互动;运用话语叙事媒介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历史、理论与行动: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杨毅丰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基,是民族精神之魂,更是国家统一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绵长的历史逻辑、缜密的理论逻辑、清晰的行动逻辑.历史维度,"大一统"思想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发展的历史选择.理论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创新的理论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体系.行动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与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成果,以社会互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结构,以经济互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从历史、理论与行动的维度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阐释,而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未来行动方向与实践路径,达成历史、理论与现实的逻辑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融合民族理论民族互嵌

    从云冈石窟蕴含的民族文化交融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张莉寇福明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冈石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云冈石窟三个分期佛造像的面容、身形、服饰等的风格转变,是鲜卑民族文化融入汉族文化的历史事实,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云冈石窟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是北魏佛教文化的中国化见证,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北魏拓跋政权亦以"正统"自居,并极力争夺政权合法的"正统"地位,具有走向大一统的思想,为中华大一统思想的巩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质朴的拓跋鲜卑文化与浓厚的汉文化的融合,是佛法依附王法的见证,是佛教与儒家、道家文化融合的表现,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云冈石窟从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发挥着联系各民族的作用,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纽带,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云冈石窟民族文化交融中华文明

    有形有感有效: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陈蜀西褚楚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公共文化展示空间,其所具有的空间化、场景化与可视性的特点,可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叙事转变成民众可观可感的具象化对象,同时其开放性与可及性又使博物馆具备突出的大众宣传教育基础,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既面向全社会又触及个体意识层面的工作来说十分重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更作为具有知识权威感与主流意志体现的重要场域,博物馆应发挥所能,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构建,形成自身的时代表达.博物馆是展现与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场所,应积极探索如何将蕴藏在意识深处与历史深处的对于疆域版图的、历史交融的、文化共建的以及精神互通的共同体要素通过博物馆语言呈现与讲述出来.经由博物馆"有声有色"的形态转换,构筑起以形写意、"物""史"互证、以感铸情、以实求效、"有形有感有效"的传播与宣传展示路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博物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原则和路径

    刀波杨小红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高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基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民族高校的时代使命,体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民族高校的立校之"基".民族高校广大师生在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突出优势.进一步加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工作考核、科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为基本原则.健全相关组织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彻落实提供组织平台支撑;完善课程体系,系统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宣传教育体系;搭建学科平台及开展专题研究,开展专项课题理论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撑;以举办主题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让各民族师生深切体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由此,全面深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身份政治视域下的西方多民族国家建设思考

    严庆刘赫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政治关注身份形成的政治方面,指边缘化群体基于种族、性别、宗教等共同特征而展开的社会和政治斗争.身份政治将差异政治作为克服压迫的基础,对权力进行分析,从身份的角度思考社会不平等或压迫问题,从而根据权力的实际运作方式制定解放战略.身份政治作为与阶级政治截然不同的政治实践,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秩序演变的一面镜子.身份政治发端于西方社会转型时期,是对经济决定论的阶级政治的突破与遮蔽.从酝酿到实践,身份政治遵循边界塑造、认同强化、行动表达的基本逻辑.身份政治对西方社会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对少数群体的权益保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包容性和合法性、提升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然而,身份政治以特殊主义为底层逻辑,过度强调差异性,在当今的西方政治生态中,带来了政治极化、社会分裂、暴力冲突等负面影响.

    身份政治多民族国家建设政治认同政治共同体

    大统战格局下西南局民族工作的内涵和价值

    黄钰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统战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路,是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精华所在,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脉络和价值意蕴.西南局民族工作是党百年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开辟民族工作的关键时期,西南局充分把握统一战线这一法宝的价值意义,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不仅对当时开辟西南民族工作新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推进大统战格局下民族工作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十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局所秉持的民族工作格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立足于丰富的史料和鲜活的案例,深入挖掘西南局民族工作格局中有价值的经验启示,对系统总结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及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西南局民族工作格局民族事务治理

    文化遗产数字返还:理念、实践与中国方案

    任家乐刘春玉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返还一直被各界关注,由于立场不同,文化遗产返还很难形成共识.近年来西方博物馆界对"非殖民化"问题的反思,为文化遗产返还提供了新的文化背景.数字返还是指文化遗产以数字照片、数字收藏、3D扫描和声音记录在内的虚拟展示方式回归其来源社区.数字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文化遗产数字信息的各方共享,非同质化代币(NFT)的出现,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身份",赋予其数字财产专有性价值,为文化遗产返还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非殖民化"以及数字返还两大主线,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尝试提出文化遗产数字返还的"中国方案":在尊重历史及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建立来源国与占有国之间的合作磋商机制;以新型双重所有权机制为框架,建立文化遗产数字返还各方的权利义务体系;通过数字返还加强来源国与占有国在展示、研究、利用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以数字返还的方式解决文化遗产返还问题,并形成相关国际公约.

    文化遗产数字返还非同质化代币非殖民化"中国方案"

    社会记忆中凉山彝族非遗"玛牧"的保护与传承

    匡翼云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赓续中华文脉.因此,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活态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否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凉山彝族非遗"玛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社会记忆属性,在社会记忆背景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全新的视野.根据社会记忆的实践类型,"玛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从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玛牧"在体化实践中主要呈现为"年岁时段""农牧生产""姻缘""地缘""人缘"等记忆要素,不同记忆要素对应不同记忆场域,无数主题相似的记忆谜米构成一个记忆要素,并在相应记忆场域中保持和传递.在刻写实践中,"玛牧"主要通过木刻本、手抄本、碑文、书籍出版等形式开展刻写教育,实现谜米符号的保持和传递."玛牧"记忆谜米在社会记忆场域中保持和传递的过程,正是"玛牧"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社会记忆凉山彝族"玛牧"

    数智时代土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

    潘军刘路路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家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着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和价值遵循.在新时代要坚实地做好土家族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这既是土家族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和选择的诉求,更是依托乡村文化振兴来丰富与发展土家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土家族文化守正与发展,应紧抓面临的机遇,通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深度融合谋求"加、减、融"发展,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实现土家族文化守正与创新发展及协调发展,并融汇于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塑造特色文化、根脉文化和魅力文化等基因特质.为此,有必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通过土家族文化的再创造方式,推动土家族地区文化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并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支撑,以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中华文化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引领效用.

    土家族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