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林
民族艺林

季刊

民族艺林/Journal The World of National 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宁夏段打造塞上乡村乐园路径研究

    邓娜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黄河流域宁夏段打造塞上乡村乐园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乡村的高水平自立自强.乡村乐园应找准"乐有所依"的立足点,以乡村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为抓手,进一步夯实乡村发展基础,锚定乡村发展核心,激发乡村发展动力.针对目前塞上乡村在"三生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生态空间应减缓空间失语、彰显乡村特色、构建生态格局,为塞上乡村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前提;乡村生活空间应实现"守土有方"、完善公共服务空间,为塞上乡村乐园提供核心要素;乡村生产空间应统筹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融合,为塞上乡村乐园提供动力支持.以此依托"三生空间"合力,助推黄河流域宁夏段稳步建设塞上乡村乐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三生空间"

    三线建设下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发展——以贵州六盘水地区为例

    段晨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内关于三线建设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国防及相关战略领域,对于民族融合的探讨相对较少.三线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动了六盘水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型,使之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成为民族融合和区域发展的生动缩影,展现了多元文化共生与经济共赢的可能性.六盘水三线建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通过梳理六盘水三线建设概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分析三线建设期间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素材,从而得出六盘水三线建设在促进民族交融互嵌上具有丰富民族结构、促进民族交流、推动民族团结等表现,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内生动力.

    三线建设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六盘水地区

    丝绸之路节点城镇社会整合的饮食进路——基于吴忠早茶的田野调查

    马心宇马巍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现象.饮食除了满足人类身体的基本需求外,还具有推动不同人群互动的重要作用.吴忠早茶经过改良和调适,形成了具有社交性、互惠性等特质的地方饮食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吴忠早茶夯实了各民族互嵌共居的社会结构,加深了各民族的饮食文化认同,成为地域社会整合的重要媒介,为民族地区城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进路.

    丝绸之路吴忠早茶饮食实践社会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空间生成脉络与内在机制研究——以杭州市南宋御街为例

    姚智宇董书华
    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研究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问题或措施归结于其他异质领域,这种外部归因的方式难免会将文化本身的演变机制"黑箱化".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助力城市文旅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文章以行动者网络与空间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杭州南宋御街空间的生成脉络与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因空间生成过程缺乏主线以及行动者之间利益分配失调,南宋御街的行动者网络一直无法稳定.南宋御街空间的生产逻辑体现为权力、资本与文化的相互角力.其中,权力在政策引导与资源调控中起主导作用,资本通过投资与商业活动寻求利润最大化,而文化是南宋御街发展的核心动能,也是被资本和权力争夺与重塑的对象.社交媒体提升了南宋御街宋文化在数字空间中的可见度,并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打卡.然而,物理空间中的南宋御街却变为人们拍照的背景和衬托自我形象的工具性存在,转译的南宋文化也因失去其主体性而逐渐衰微.针对这一经验案例,文末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策略.

    历史文化旅游街区行动者网络空间生产南宋御街社交媒体

    文旅融合视域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形态与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张红英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梳理了宁夏黄河国家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及缘由,重点探讨文旅融合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辐射带动意义.同时,分析了黄河沿线省(区)的资源优势,提出应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及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等措施,促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文旅融合宁夏黄河文化公园沿黄九省(区)旅游开发

    地缘优势下"中越"跨境旅游对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推动

    闫乐意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使相关国家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跨境旅游作为代表性的民间交往方式,是人们超越文明隔阂的催化剂、消解文明冲突的润滑剂.中国与越南有着长久的交往历史和深厚的友谊.广西地处中国的"南大门",与越南山水相连,是我国和越南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重要省区.文章基于广西地缘优势,以中越跨境旅游发展为视角,论述旅游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相融相生的理论逻辑、拓展延伸的价值逻辑、内外同构的文化逻辑三个层面论述跨境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推动作用.

    跨境旅游共同体意识逻辑推动

    以"紫色传奇"勾勒新西部电视剧的文化之美——评电视剧《星星的故乡》

    艾志杰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星星的故乡》以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为叙事核心,深刻透视新西部电视剧的突破与创新.剧集在展现产业崛起的同时,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彰显了"守正"的坚持,又体现了"创新"的勇气.在剧情的"扬"与"抑"之间,观众能深刻领略到中国葡萄酒人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该剧不仅是对贺兰山"紫色传奇"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新西部电视剧创作路径的有益探索.

    《星星的故乡》新西部电视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主流电视剧的类型探索与时代呈现——以电视剧《星星的故乡》为例

    马明凯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星星的故乡》通过多维度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展现了深沉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是新主流电视剧的最新探索.该剧以现实主义精神描摹了宁夏葡萄酒的发展历史,塑造了一批履职尽责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展现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宁夏人民群像;通过深挖宁夏本身的地域特色、描摹戈壁滩上的葡萄酒奇迹、展现两代人接续奋斗等方式,构建出传奇性的叙事特色;利用高密度叙事和强戏剧冲突、立体人物塑造、瑰丽的视觉图谱呈现、青春叙事话语建构等方式,对新主流电视剧的类型创造进行了大量摸索.可以说,《星星的故乡》吸纳了同类作品的有益创作经验,同时立足时代特色、地域特色、题材特色等,做出了新的影像尝试,这既丰富了新主流电视剧的类型图谱,也为宁夏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电视剧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星星的故乡》新主流电视剧类型探索

    主旋律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以电视剧《星星的故乡》为例

    魏红霞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旋律电视剧《星星的故乡》讲述了两代葡萄酒人在贺兰山东麓躬耕葡萄酒产业,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全剧通过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双线并进的叙事特色展现了中国创业者坚韧不屈、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以及美好的爱情、纯真的友情和温暖的乡情,更以贺兰山岩画为触角,参与了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这种独特的叙事策略,让全剧既贴合时代需求,又充溢着文化自信,以视听手段讲好了"星星的故乡"这个中国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主义手法双线并进葡萄酒

    类型杂糅、创新叙事、民族记忆:电影《满江红》的历史重构与主流共识

    王昆田龙过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是人类历史上最直接有效且流行的"讲故事"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跌宕起伏、精心布局的故事,在历经了高概念、高流量电影的潮流后,创作者与观众都在找寻电影本身的叙事逻辑.电影《满江红》采用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创作法则,以高度凝聚的戏剧张力,实现类型杂糅.电影的主题和叙事鲜明聚焦,在史实和人物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重构,通过塑造历史时代下的小人物大情怀,加以喜剧、悬疑、传奇、家国等元素来给予大众无限的心理满足.

    戏剧与电影"三一律"类型杂糅主流共识《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