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两个结合"的重要启示

    彭吉象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理论思想,包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对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也离不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同样需要做到"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此同时,还离不开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外国艺术理论

    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探析与实践

    夏燕靖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其成效应当是完整体现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艺术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艺术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职责.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艺术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步入新时代,紧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步伐,进行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学科走向理论自觉新高度的体现.

    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理论与实践建设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艺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宋伟王庆全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现代化历史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赋予"的辩证关系,因而,脱离现代化历史语境,就无法辩证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难以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或"现代性转换".从文化哲学视域看,"创新自觉"需要"文化自觉"和"哲学自觉",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与中国生命哲学智慧的会通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高度契合的哲学基础与阐释视域.从现代性理论视域看,在20世纪现代性反思中,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成为补救西方现代性缺欠的重要思想资源,以"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为现代视域,重新阐释儒道美学的精神实质、生存智慧与审美境界,才可能赋予传统以现代意义,真正实现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转换.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艺术精神儒道互补创造性转化

    论艺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价值

    张伟冯超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以人的进步和发展为前提的,没有人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来完成的,这是我们阐释艺术当代价值的目的所在.艺术的当代价值除了传统上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表现为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引领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艺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的经济价值;"艺术城建"和"艺术乡建"如火如荼展开的社会价值等.因此,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艺术工作,惟其如此,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中国电影文化的伦理建构

    袁智忠田鹏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视觉文化转向、价值观多元化等趋势将中国电影文化不断推向未知与尴尬的境地.因此,中国电影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伦理的引导与规训.在"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呼声中,中国电影文化应以传统伦理为基底,强调"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价值观念,沿着电影文化的生成肌理,通过思想文化层面的共同体美学价值理念传续、叙事文化层面"手段善"与"目的善"的统一、镜头文化层面的诗性镜头建构,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伦理价值体系的建构,助力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生产.

    中国电影伦理文化伦理建构镜头文化叙事文化思想文化

    交集与汇通:电影工业美学的"工作伦理"兼与其他学派关系的思考

    陈旭光蒋佳音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工业美学主张电影从业者秉持踏实勤恳、理性自制的职业精神,在电影制作的复杂流程中,各司其职、尽职尽责、高效配合,使电影实现品质和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工作伦理"精神体现在电影的内部/外部层面.在内部层面主张制作表达大同性、常人化伦理观的电影作品,并与电影伦理学共同关注中国电影对伦理底线的恪守;但电影工业美学倡导对伦理表达方式的宽容.在外部层面,电影工业美学主张电影的大众文化品性,即对新老受众群体——"常人"所赏之美给予尊重.其"工作伦理"精神则与电影共同体美学在电影系统的和谐高效方面追求一致,但主张避免过度注重整体共情,造成电影审美上的单一.电影工业美学的"工作伦理"旨在通过维护电影制作过程的伦理和谐,提升电影的品质,促进电影传递正向伦理,丰富其伦理品格.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伦理学和电影共同体美学交集汇通、"互文"互见,既提升了中国电影的伦理品格和人学高度,也是对"中国电影学派"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建构务实的有效实践.

    电影工业美学"工作伦理"伦理电影伦理学电影共同体美学

    "共同体美学"的再讨论与再辨析

    饶曙光李明昱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共同体美学"提出以来,对其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共同体"的建构、将"共同体美学"作为方法、"共同体美学"自身内涵和外延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显示出当下"共同体美学"存在基本理论和理念不清不明、应用思路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理论信任亟待加强、现实应用性需要再明确等问题.今天再讨论"共同体美学",首先要明晰其基本理论和核心关键词,同时也要意识到,"共同体美学"既是中国学者从中国电影实际出发提出的原生性理论,也是有效推动中国电影实践的方法论.

    "共同体美学"实践性开放包容融通性

    戏曲、曲艺学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现状调查与建设方略

    朱恒夫王璐瑶梁芝榕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当前戏曲与曲艺学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当下的舞台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动手能力的教师紧缺、教材没有构成体系且高质量的教材较少等问题,其未来学科体系建设方略为:要明确构建戏曲与曲艺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发展戏曲、曲艺;对戏曲、曲艺学学科进行科学的二级分类;培养出一批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人员;顶层设计、集中统一、有计划地进行教材建设.目前戏曲学界在戏曲文献整理、戏曲文物研究、概念与体系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现当代戏曲研究、戏曲海外传播研究、木偶戏和皮影戏研究等领域的许多成果超越了前人,但是戏曲的学术体系构建还远没有达到完成的地步,其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曲艺的学术研究在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取得的成就也较大,然而其学术体系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戏曲、曲艺学学术体系的建设要坚持理论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思想——引导学界研究戏曲、曲艺在保护、传承、发展上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应面向所有的戏曲剧种与曲种,对它们的历史、现状、特征、发展的规律做深入的探索;以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对戏曲学术体系内容进行拾遗补阙,并着力促进曲艺学术体系的构建;营造以追求高质量成果为学术研究目标的良好风气.既然戏曲与曲艺已被列在一个学科之内,又有着许多共同点,戏曲学就应该携带着曲艺学一道前进.

    戏曲曲艺"三大体系"现状调查建设方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研究——从共享的审美经验到共创的心态秩序

    方李莉李玥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中华民族以礼乐为纲,辅以释道的宗教与哲学,通过官方和民间礼俗活动的互动展演,形成了一套全民共享的礼仪制度及审美经验,潜在地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一方面以"礼制"立等级、修外在礼节,形成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基本价值观,是一种指向社会秩序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乐教"和上下、修内在精神,在审美教化中平衡了群体差异和矛盾,暗藏了一套潜在认同观念的集体无意识,加强了内在心态秩序的建构.在古今共通的礼乐传统、族群共享的审美经验、官民共创的心态秩序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及认知系统,达成内部认知系统的一致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不断加强和传承,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与底层逻辑,也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与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核心价值审美经验心态秩序礼乐文明集体无意识

    祛魅与存真——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探析

    高迎刚李成蹊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其最核心的内容依然是亘古常新的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19世纪以来摄影与录像、扫描与复制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促使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怀疑;那么20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艺术存在方式的认知.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不断发展,艺术的本质属性也在"祛魅"与"存真"的变迁与坚持中愈发清晰.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具备艺术创意的能力,已经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艺术之为艺术,归根结底并不取决于技术性因素的变迁.

    人工智能艺术存在方式祛魅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