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趋势特征与多元动力

    王林生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经典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再IP化的趋势.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是传统经典依托数字技术的再创造,它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支撑,并且在介质、感知、功能和运营等维度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特性.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受到多重力量的共同驱动,具体体现为宏观层面的文化安全、文化本体层面的传承需求、科技创新层面的"双向赋能",以及受众群体层面的代际转换等.但是,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不是简单地将经典的场景予以数字化呈现,而具有一套以观念旨向、业态创新和场景饱和为要素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体系.

    数字时代传统经典文化IP跨界融合"三位一体"

    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许薇
    11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进行系统建构,明确"三大体系"的建设对象乃是当务之急.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的系统建构密切关联着舞蹈的教材、期刊论文、博士论文以及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为引领的各类基金的资助项目.尽管中国舞蹈学发展的数十年来,事关"三大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史与论发展不均衡,理论成果具有碎片化、个人化标识,学术研究"亲缘性"结构意识淡薄以及缺乏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对话意识等问题.建构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开掘舞蹈史研究深度、明确精准向度,创新本土话语理论的研究范式;二是梳理学科内部系统关系,加强学科内在凝聚力;三是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融合跨学科、多学科的系统思维;四是借助"三大体系"研究,深入探讨舞蹈原理创新问题.

    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建设现状对策建议

    "全球视野"下的民族舞蹈和世界舞蹈——兼谈中国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

    慕羽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以舞台演绎形态出现的中国各类舞蹈和舞剧都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混融,所不同在于主体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不同强调.从"渊源差异"角度,中国舞蹈可分为民族舞蹈与世界性舞蹈.从"时代性质"角度,当代中国应跳脱"现代即西方,传统即中国"的思维模式.两者的关系既体现为差异性,也可以有相融、互通、互补的因素.在自觉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舞蹈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回望并重新发现"传统",也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

    全球视野全球在地化民族舞蹈世界性舞蹈审美文化观

    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刍议

    赵书峰赵飞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是国内民族音乐学学者运用"双重语言能力",在基于跨国境与跨文化比较视野下,以汉语为音乐民族志叙事与书写符号,对异国音乐文化展开的长期居住式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同时,研究主体从西方学者的被表述与中国本土学者的自表述,转变成为基于全球视野下的针对异国他乡音乐为叙事主体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从全球化文化维度重新思考音乐风格特征的生成、发展与文化变迁原因与其所在国经济、技术、媒体、意识形态、族群建构等文化景观的关系.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除了聚焦国外原住民音乐的研究,更应关注跨界语境中的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海外音乐民族志双重语言能力跨文化比较跨界族群音乐"世界性社会"

    中国画的触觉价值

    郭勇健冯阿鹏
    13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史家如伯纳德·贝伦森和沃尔夫林等人已发现了绘画并非只具有视觉价值,还有其触觉价值.比较而言,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不仅古玩、玉器、奇石等物具有触觉价值,中国画也有一种独特的触觉价值.中国画的触觉价值源于中国书画的亲缘性.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之说,而书法用笔形成特殊的"笔触",书法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笔触审美.中国画的触觉价值有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是笔触,深层次是笔墨.在中国绘画史上,触觉价值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较而言,元代以前的中国画,其触觉价值偏于笔触;元代以后的中国画,其触觉价值偏于笔墨.

    中国画触觉价值贝伦森现象身体笔墨

    新文科建设与中国美术史书写的"破"与"立"

    程波涛贾峰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应该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语境下,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不断升华与拓展,从学科交叉的边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知识领域,以包容的姿态和学科新理念,进一步激活中国美术历史写作范式的多种可能和可行性,构筑更加完备的美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如其他人文学科研究一样,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新文科教育以文化人等方面的新动能,进而对塑造新时代人的精神品格、美育素养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新文科建设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问题意识价值引领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