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实用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实用医学
现代实用医学

徐薇

月刊

1671-0800

xdsyyx@126.com

0574-87326759,87293011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迎凤街21-23号

现代实用医学/Journal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将充分体现“现代”、“实用”、“综合”的特色,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重点读者对象为全国中等城市、地市级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NUT肉瘤:NUTM1重排肿瘤家族中的新成员

    朱培培王坚
    561-564,封3页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邓茜俞文英
    565-569页

    枸杞多糖对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肝脏预防保护作用的研究

    夏勇宋燕华曹彬陈钢...
    570-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BP)对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肝脏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SD幼龄大鼠,设阴性对照组、模型组、LBP50、150、450mg/kg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每组各10只.构建大鼠肝内胆汁淤积模型,模型组、LBP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予60mg/kg α-萘异硫氰酸酯,每隔1天给药一次,第2周开始改为每隔3天给药一次,持续6周.第2周起,各剂量组每天予不同剂量的LBP,阳性对照组予熊去氧胆酸,模型组大鼠予蒸馏水.6周后采集血液及肝组织样本,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指标,检测肝组织中的炎症因子含量以及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核转录因子(pNF-KB)及髓分化因子88(MyD88)蛋白的表达量,观察大鼠肝脏的病变情况.结果 与阴性对照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总血红素(TBiL)、胆固醇(CHO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血液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O)及嗜酸性粒细胞(EO)计数,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均升高(均P<0.05),肝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含量增加,TLR4、pNF-κB、MyD88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均P<0.05).肝脏可见多量炎症细胞浸润、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性改变,组织形态学观察评分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LBP450mg/kg组大鼠血清γ-GGT、TBA、TBiL、ALT水平,血液WBC、LYMP、NEUT计数,FIB含量均下降(均P<0.05),肝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MIP-2含量降低,TLR4、pNF-κB、MyD88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评分下降(均P<0.05),肝脏损伤减轻,LBP 150 mg/kg组大鼠血液FIB含量均下降,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结论 LBP对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肝脏损伤有缓解和保护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有关.

    枸杞多糖胆汁淤积保肝作用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

    吲哚丙酸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水平减轻硫代乙酰胺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周波阮一朱宏达杨勇...
    576-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吲哚丙酸(IPA)减轻硫代乙酰胺(TAA)诱导急性肝损伤(ALI)的潜在机制,并分析调节性T细胞(Treg)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TAA组(TAA 100 mg/kg腹腔注射)、IPA组(TAA建模后IPA 20 mg/kg灌胃),每组10只.24 h后取小鼠血清和肝组织,ELISA法检测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IL-10的水平,病理学鉴定肝损伤情况,免疫组织荧光检测肝内Treg水平.体外实验获取小鼠脾脏并分选幼稚T细胞(NaïveT)诱导Treg,培养过程加入IPA,ELISA检测处理后的TGF-β、IL-10及相对RNA表达水平.结果 IPA能显著降低TAA诱导的ALI水平,IPA组ALT、AST及病理评分(Suzuki)明显低于TAA组,免疫荧光显示IPA组肝内表现更高的Treg水平(均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IPA组小鼠肝脏促炎因子IFN-γ、TNF-α、IL-1β、IL-6显著下降,抑炎因子TGF-β、IL-10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体外实验显示IPA能促进Treg分化并表达更高的叉状头转录因子3(Foxp3)水平,同时促进抑炎因子TGF-β、IL-10分泌及相应RNA表达.结论 IPA通过促进Treg的分化及抑炎因子TGF-β、IL-10分泌,调节肝内免疫平衡,抑制肝内炎性反应进而减轻TAA诱导的ALI.

    吲哚丙酸调节性T细胞硫代乙酰胺肝损伤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miR-1246及miR-595的表达及与肠道菌群数的相关性分析

    黄璐捷宋毓飞
    582-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微小RNA1246(miR-1246)及微小RNA595(miR-595)的表达及与肠道菌群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IBD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并根据疾病活动性情况分为活动期组(aUC组)和缓解期组(rUC组),各50例.同时选取98例同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iR-595及miR-1246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22(IL-22)及白介素6(IL-6)水平.采集入组者新鲜粪便,使用梯度稀释法对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并检测.分析血清miR-1246、miR-595,TNF-α、IL-22、IL-6与肠道菌群数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aUC组血清miR-1246、miR-595、TNF-α、IL-22及IL-6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rUC组比较,aUC组TNF-α、IL-22、IL-6、miR-1246及miR-59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血清miR-1246、miR-595、TNF-α、IL-22及IL-6水平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均呈负相关(均P<0.05),与肠球菌、大肠杆菌菌群数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miR-1246及miR-595在IBD患者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IBD发生与肠道菌群数关系密切.

    炎症性肠病微小RNA1246微小RNA595肠道菌群

    血清PAI-1、sCD40L与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

    刘尧朱冰楠
    585-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完成血清PAI-1及sCD40L检查.依据住ICU期间LE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血清PAI-1、sCD40L与患者并发LEDVT的关系.结果 并发LEDVT41例,发生率为34.17%.发生组治疗前血清PAI-1、sCD40L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年龄≥60岁及肥胖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血清PAI-1、sCD40L过表达及肥胖是ICU患者并发LEDVT的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PAI-1、sCD40L对ICU患者LEDVT的发生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二者均过表达时LEDVT发生风险是二者均低表达时的10.857倍.结论 血清PAI-1、sCD40L可能参与了LEDVT的发生,二者同时过表达将增加ICU患者并发LEDVT风险.

    重症深静脉血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sCD40L

    血清肌肽、GDF-15、sTREM2检测在抑郁症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严焕然许冬琴陈晶
    589-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肌肽、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水平在抑郁症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9月2023年9月期间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接诊的160例抑郁症患者为抑郁症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症亚组(62例)、中症亚组(60例)和重症亚组(38例);纳入同期162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肌肽、GDF-15、sTREM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抑郁症的临床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分析各指标与抑郁症病情程度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组血清肌肽、GDF-15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TREM2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肌肽、GDF-15、sTREM2诊断抑郁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0.78、0.80,低于联合诊断AUC为 0.90(Z=3.95、3.95、3.37,均P<0.05).血清肌肽(OR=2.98,95%CI:1.63~5.42)、GDF-15(OR=2.76,95%CI:1.44~5.29)、sTREM2(OR=0.78,95%CI:0.66~0.92)均是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因素(均P<0.05).轻症亚组、中症亚组、重症亚组血清肌肽、GDF-15水平依此升高,血清sTREM2水平依此降低(均P<0.05).抑郁症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肌肽、GDF-15水平均呈正相关(r=0.54、0.54,均P<0.05),与血清sTREM2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肌肽、GDF-15、sTREM2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抑郁症的参考依据,且各指标对病情程度评估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抑郁症肌肽生长分化因子15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诊断病情程度

    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应答的早期预测价值分析

    刘永萍孟樱郑燕黄伟...
    592-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干扰素治疗应答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的CHB患者12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病毒学应答组(VRs组,n=6)和病毒学无应答组(NRs组,n=6);同时纳入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Luminex技术检测健康志愿者和CHB患者治疗前,治疗4、12、24及48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筛选对抗病毒疗效有预测价值的细胞因子.结果 CHB患者干扰素诱导蛋白-10和趋化因子配体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白介素16、转化生长因子-β2、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PegIFNα治疗12周时,VRs组和NRs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治疗12周时G-CSF水平的ROC曲线,AUC为0.889.结论 PegIFNα治疗12周时,血清G-CSF的表达水平有望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估的早期预测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细胞因子

    基于炎症指标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黄君顾方方
    596-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炎症指标的检测结果,构建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并进一步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3月于湖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2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接受治疗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接受治疗的115例患者作为验证组.研究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合并心律失常亚组和未合并心律失常亚组,检测两亚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IL-1)水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该模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并通过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 合并心律失常亚组CRP、TNF-α、IL-1水平均高于未合并心律失常亚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RP(OR=1.142)、TNF-α(OR=1.095)及IL-1(OR=1.181)水平升高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炎症指标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为Logit(P)=-25.726+0.132XCRP+0.090XTNF-α+0.354XIL-1.将该预测模型在研究组和验证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6、0.885.结论 基于CRP、TNF-α及IL-1水平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急性预测模型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炎症因子

    IL-33、TIMP-1及MMP-2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诊断效能分析

    郑霄顾佳萍陈佳云
    599-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白介素-33(IL-3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HBC)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收治的HBC患者184例(HBC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8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HBC组、对照组血清IL-33、TIMP-1及MMP-2水平.HBC组根据疾病分期分为代偿组、失代偿组.HBC患者出院后随访至2023年12月,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HBC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IL-33、TIMP-1联合MMP-2对HBC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BC组血清IL-33、TIMP-1、MMP-2水平升高(P<0.05);与代偿组比较,失代偿组血清IL-33、TIMP-1及MMP-2水平升高(P<0.05).分析显示,年龄、饮酒、Child Pugh分级、自发性腹膜炎、IL-33、TIMP-1及MMP-2均是HBC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与IL-33、TIMP-1、MMP-2单独检测比较,三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升高(均P<0.05).结论 IL-33、TIMP-1、MMP-2在HBC中表达升高,且与疾病分期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对HBC预后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白介素-3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