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与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与科技
农村经济与科技

李浩

月刊

1007-7103

ncjjy@163.com;nejjykj@126.com

0710-3529741

441021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檀溪路18号

农村经济与科技/Journal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类科技刊物,宣传农村政策、交流工作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传递致富信息、表达基层生产,积极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主要栏目:农村论坛、专家访谈、政策法规、经营管理、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水产养殖、特种养殖、加工贮藏等20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干部职工、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大专院校师生、科技专业及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龙头企业电商采用决策的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120家农业龙头企业样本数据的分析

    崔静静黄映晖
    25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促进农业企业选择采用电子商务销售产品,基于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22 年的监测数据,采用Logit模型研究农业龙头企业电商采用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企业主要负责人年龄和资产负债率对农业企业选择采用电子商务的意愿影响并不显著,而企业冷链运输能力、是否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营业成本都对农业龙头企业选择采用电子商务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提高农业企业冷链运输能力、推进农业企业绿色食品认证工作、降低农业企业营业成本等相关建议.

    农业龙头企业电商采用决策影响因素Logit模型

    乡村共同富裕视域下数字化转型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

    黄梓欣胡永铨
    259-26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州莼鲈"为例,运用扎根理论法和单案例分析法,从多角度分析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最终提炼出三个核心范畴: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效率提升、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与共同富裕.结果表明,在乡村共同富裕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会直接或间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促进农企合作、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并惠及农业农村,是企业自身核心能力与农业农村力量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由此,农业企业应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政策,协助政府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到乡村产业振兴中.

    数字化转型社会责任绩效农业企业共同富裕扎根理论

    基于非认知能力视角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研究

    霍琪
    262-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提升机制,使用"大五人格"构建非认知能力衡量指标,结合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 年成人问卷的数据,从收入状态、社会保障、生活及交流方式、心理认同以及自我实现等五个方面研究非认知能力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以及市民化能力构成的各个指标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女性强于男性,中生代强于新生代.

    非认知能力市民化能力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职业院校引导学生返乡创业的策略

    胡爽
    26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而大学生返乡创业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涉农职业院校在培养农村发展所需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涉农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学生返乡创业观念落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返乡创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结合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及教育教学规律,要从加强返乡创业教育、完善教师配置、实施定向培育、优化创业监管机制四个方面,推动涉农职业院校学生积极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活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良好互动与共赢.

    涉农职业院校返乡创业乡村振兴

    耕读教育与农林高校乡村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

    薛洲
    270-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耕读教育有助于农林高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目前,农林高校在开展耕读教育中面临课程教材体系尚不完善、实践场景不够丰富、师资队伍不强和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农林高校应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中挺膺担当,完善耕读教育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更好地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输出更多人才.

    乡村振兴农林高校耕读教育人才培养

    乡村教师传承乡土文化的现实困囿及实践进路

    覃月圆
    273-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主体,在传承乡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教师"向城性"凸显,"离土、离农、离乡"普遍成为乡村教师的追求,他们逐渐与乡村社会脱嵌,与乡土文化疏离,陷入乡土文化知识匮乏、乡土文化情感淡薄、乡土文化实践不足等现实困囿,沦为乡村社会的"他者",乡村教育的"局外人"、乡土文化的"边缘人".因此,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乡村学校及乡村教师多方联动,共同敦促乡村教师回归乡土,自觉履行文化使命,扮演好乡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发展有"根"的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乡村教师乡土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教育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禄浩王浩
    276-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阵地,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融合发展.乡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追求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新人,同时又担负振兴乡土文化的重任,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精神支撑.然而由于乡村学生感知贫困、深陷孤立,乡村教师工资单薄、身份式微,乡村学校身微力薄、为人诟病给乡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现实困境,阻滞了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乡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实践指向、聚焦现实需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乡土特色,吸收城市先进经验、融入现代气息,以切实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与能力.

    乡村振兴乡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征稿启事

    《农村经济与科技》编辑部
    封3页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