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与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与科技
农村经济与科技

李浩

月刊

1007-7103

ncjjy@163.com;nejjykj@126.com

0710-3529741

441021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檀溪路18号

农村经济与科技/Journal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类科技刊物,宣传农村政策、交流工作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传递致富信息、表达基层生产,积极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主要栏目:农村论坛、专家访谈、政策法规、经营管理、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水产养殖、特种养殖、加工贮藏等20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干部职工、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大专院校师生、科技专业及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高职生返乡就业创业路径研究

    喻可
    25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建设正如火如荼,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有情怀的农村籍高职生积极参与其中.而农村籍高职生却囿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就业观念陈旧、职校人才供给适应性不佳以及农村地区自身就业创业支持系统不强等问题而踟蹰不前,建议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提升高职生的返乡意愿,摒弃落后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资本,强化职校人才供应质量,构建乡村地区支持系统,创设优良就业创业环境等举措促使其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

    返乡就业创业农村籍高职生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妇女就业的出路

    李祺匡延昌武淑菀
    261-263,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的重要性,同时要推动改革,消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制度和政策缺陷.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确保每个人都有通过刻苦努力工作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农村妇女作为社会存在感较低的一类人群,解决其就业问题的任务尤为艰巨.当前,农村妇女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域性差异较大、保障体系不健全、性别歧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农村妇女的力度,加强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完善农村妇女就业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农村妇女就业对策

    民族地区脱贫人口跨省务工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省旧州村为例

    罗美丽梁龙
    264-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出务工是增加脱贫人口收入的重要途径,在贵州省内提供适合脱贫人口就业岗位相对有限的背景下,跨省外出务工是众多脱贫群众的重要选择.以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地区脱贫人口跨省就业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跨省务工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 16~40 岁之间,男性居多,学历主要为小学和初中,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跨省流动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务工地点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受学历和专业技术的制约,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中建筑、制造和手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务工人员获得务工信息主要是靠亲友和同村帮传带,依靠政府提供的平台就业很少.基于研究结果,建议通过加强对脱贫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加强组织和引导,建立健全跨省就业信息平台;提高脱贫人员跨省务工的组织性,加强对其权益保护.

    民族地区脱贫人口跨省务工学历与收入权益保护

    三全育人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黄仕英
    268-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对接,就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人才培养成果.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在师资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等多个维度存在质量评价问题.为了完善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个一级指标、校内育人主体等 9 个二级指标以及通识课育人主体等 22 个三级指标的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确保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相一致.

    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植策略研究

    舒佳楣
    272-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情怀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情感基石,也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精神支撑.乡土情怀包含乡土适应感、乡土参与感、乡土归属感、乡土责任感.乡土情怀的培植可以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与进步、给乡村教育带来动力与活力、推动乡村的振兴与革新.但现在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普遍缺失,存在对自我定位的迷茫、对乡土知识的匮乏、对乡土文化的逃离、对专业发展的停滞、对乡村社会的淡漠等问题.为此,重塑乡村教师乡土情怀需要创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开设乡土课程与校本培训、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强化乡村教师的职业修养、增加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

    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情怀培植

    "互联网+"视域下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胡紫嫣
    27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也是消除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然而当今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仍然面临着互联网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乡村地区课程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传统观念对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束缚等问题.因此,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乡镇政府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并完善信息化教育政策,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并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巧用互联网实现家校共育,并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城乡间的教育公平,切实帮助农村地区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列车,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教育"农村教育教育公平

    征稿启事

    《农村经济与科技》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