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可再生能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张大雷

月刊

1671-5292

kzsny2007@163.com

0417-2832895;2835349

115003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银泉街65号

可再生能源/Journal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布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针、政策、报导该领域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识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页岩改性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

    周术林亚力昆江·吐尔逊阿衣克力木·哈山王洪生...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磷回收困难和固体废弃物难处理的问题,文章以棉秆和油页岩为原料,采用共热解法制备了油页岩改性生物炭(OS-CS),利用SEM-EDS,BET,FT-IR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理化特性分析,考察了热解温度、吸附剂用量、溶液pH值等因素对OS-CS的磷酸盐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 OS-CS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进过改性后,OS-CS的结构性能和表面形貌有较大改善,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投加量为4。0 g/L、溶液pH值为5。0时,OS-CS的磷酸盐最大吸附量为7。01 mg/g,是棉秆炭的2。47倍,油页岩半焦的3。52倍。OS-CS吸附磷酸盐过程主要以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描述,吸附机理主要包括表面沉淀、配体交换和静电吸引。油页岩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为磷酸盐的去除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生物炭改性油页岩磷酸盐吸附

    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N2溶解度因子对Li-N2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赵旭东薛红涛汤富领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Li-N2电池是一种具有电化学固氮功能的新型储能系统,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耦合多物理场建立的电化学模型能揭示各因素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2溶解度因子对Li-N2电池的放电性能均有影响;较大的放电电流密度会降低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2溶解度因子是影响该电池电压和容量的关键性因素,提高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2溶解度因子均能增加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电池放电的平台电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放电容量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Li-N2电池有限元分析COMSOL放电过程

    温度修正对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比影响分析

    杨磊周凯旋贺凯刘海涛...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光伏电站通过系统性能比(Performance Ratio,PR)对其发电性能进行评价。在实际测试中,短期测试时受温度影响,系统PR存在明显的偏差,对评价造成干扰。文章基于IEC 61724-1 2016标准中系统PR修正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组件温度的计算方式和修正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对比、分析、总结给出准确性较高的系统PR温度修正方式,为快速进行系统测量及计算带来便利,并增加系统PR评价可靠性及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温度、辐照度权重的组件加权平均温度比组件平均温度修正计算系统PR准确性更高;修正到组件年加权平均温度下的系统PR更能准确评价系统运行性能。

    光伏电站系统性能比(PR)温度修正

    基于光热光伏耦合供能新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性能探究

    侯静郭梓珩常泽辉谭兆博...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跟踪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瞬时集热量受入射偏角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在传统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焦斑上方布置板背面为镜面的光伏组件,实现对逸出光线的再次利用,提高了装置的太阳能转化效率。利用光学软件对基于光热、光伏耦合供能新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进行了光线追迹,对比分析了径向入射偏角对光线接收率的影响。在实际环境中,测试、研究了新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进、出口温度、瞬时集热量、输出电功率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与传统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光线接收率随入射偏角变化趋势一致,当径向入射偏角为20 °时,新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光线接收率为89。00%,比传统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增加了 72。82%。在晴天集热中,新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最大出口温度为34。2 ℃,最大光热转化效率为73。40%,日输出电功率为118。40 W。

    光热光伏耦合聚光太阳能

    新型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设计方法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余强单文玺李自豪雷东强...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工质运行温度受限,以及真空吸热管表面能流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热应力过大等问题,文章在不改变聚光器结构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的设计方法,通过减小金属内管直径、下移金属内管位置以及在金属内管上方加装双曲线型二次聚光器来提高太阳能聚光比,改善了金属吸热管表面能流密度分布。利用仿真计算方法研究了新型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和传统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相比,该新型结构在仅损失1。88%光学效率的情况下将聚光比从62kW/m2提升至71 kW/m2;能流密度分布均匀度改善了 55。05%,提升了聚光-吸热系统的整体性能。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真空吸热管聚光比能流密度分布光学效率

    基于LPV-MPC的风电机组功率-载荷协调控制策略

    梁栋炀宋子秋刘亚娟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风电机组变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控制任务,如何在系统约束和风速扰动的条件下实现功率调节和载荷降低成为难题。针对该问题,文章采用机理与参数辨识方法构建了一个面向控制的线性变参数(LPV)模型,LPV模型引入间隙度量理论来降低模型复杂度,为控制设计提供了更加精确的线性模型。设计了时变卡尔曼滤波器,实现了风机的最优状态估计,基于获得的最优状态,提出了自适应模型预测(MPC)变桨控制器,MPC控制器能够根据实时风速变化调整预测模型,在满足系统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大型风电机组功率-载荷的协调控制。OpenFAST对比仿真实例表明了模型与控制器的有效性。

    风电机组变桨控制线性参数变化模型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功率-载荷控制

    海上浮式风机重力安装式筒形锚承载特性分析

    康思伟栾辰宇张雨蓉李飒...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浮式风电的建设中,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的土质条件。对于高渗透性的土体,如粗砂,采用吸力安装的风险较大。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文章提出了重力安装式筒形锚。文章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重力安装式筒形锚固基础的贯入过程和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粗砂地基当中,该锚固基础可以通过自身的重量贯入至设计深度。与普通重力锚主要通过锚底摩擦提供抗滑力不同,重力安装式筒形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为浅层破坏,在破坏过程中可以调动更多的土阻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抗滑能力。该锚固基础形式可以提供超过2 000 t的水平承载力,接近常规重力锚的2倍,能够满足浮式风电的承载要求。此种锚固基础为我国海上浮式风机系泊锚型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重力锚有限元贯入承载力

    风电机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饶吉来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风电机组动力响应引起的稳定性问题,文章研究了不同风速下的叶片与塔架一体化风力机数值响应情况。基于SolidWorks建立风力机三维结构模型,提取叶根和叶尖质点,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不同风速变化情况下的应力及位移变化趋势。对风力机摆振方向与挥舞方向的风速衰减进行研究,探讨了叶片表面附近流场剪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风速下,叶尖、叶根应力及位移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自然风经过风力机时,风能被有效捕获,进而呈现规律性衰减。研究结果为风力机运行动力学提供了参考。

    风速应力位移数值分析风能捕获

    TMD控制对15 MW单桩风力机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余洁秦志豪杨阳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带附近的海上风力机不仅受到风浪载荷的影响,还面临地震灾害威胁。为降低地震对大型风力机结构振动及载荷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开源软件FAST进行二次开发,基于模态加速度法和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编写了海上风力机地震动力学仿真及结构控制程序,以IEA 15 MW单桩风力机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自然地震动作用下TMD控制频率对塔架抑振降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选定地震动,TMD均可大幅降低风力机塔顶位移与塔基载荷;当调谐频率比为0。9时,TMD对塔顶位移控制效果最佳,可降低塔顶位移89。8%;当调谐频率比为0。8时,TMD可显著降低地震后的塔基载荷波动幅度,标准差最高可降低99%。

    海上风力机动力学响应地震载荷结构控制

    含T接逆变型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自适应距离保护

    赵建文张鸿波胡雨佳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逆变型分布式电源(Inverter 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IIDG)接入配电网,传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可靠性无法满足。为了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适应可再生能源大量渗透的新型电力系统,针对含T形接入IIDG的配电网,文章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性的距离保护方案。分析了故障发生在不同位置对保护的影响,根据IIDG在系统发生故障时的输出特性,通过BP神经网络利用保护本地电气信息计算IIDG的输出电流,实时整定动作值。该方法由于无需与远方通信,动作速度快,并且减少了通信系统的投资。最后在MATLAB中建立了含T形接入IIDG的10 kV配电网模型,并与传统距离保护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保护方法的优越性。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T形自适应保护距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