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可再生能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张大雷

月刊

1671-5292

kzsny2007@163.com

0417-2832895;2835349

115003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银泉街65号

可再生能源/Journal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布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针、政策、报导该领域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识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微粉碎刀具结构设计与粉碎性能数值模拟

    付敏高泽飞陈效庆王成梦...
    1279-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秸秆微粉碎的碎裂率以及粒度均匀性和稳定性,文章针对秸秆物性提出了动、定刀冲击和剪切的复合粉碎方式,设计了一种弧形锯齿刃粉碎刀具。通过对秸秆粉碎过程中受到的剪切、冲击作用进行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明确了影响秸秆粉碎性能的主要因素及碎裂方式。基于EDEM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锯齿刃型和光刃型刀具对秸秆粉碎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粉碎含水率为 20%的玉米秸秆时,相较于光刃型刀具,锯齿刃型刀具的颗粒粘结键数量减少了 16。76%、颗粒运动速度提高了15。9%、颗粒总能量增大了 25。05%、对粉碎室壁的冲击力减小了 33。69%,工作状态更加平稳,能耗更低。

    秸秆微粉碎刀具粉碎性能数值模拟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资源化利用需求分析

    武瑞娟豆叶青
    1289-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为提高区域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文章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养分蕴含量等进行了估算,明确了河南省秸秆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河南省秸秆资源化利用需求量,计算分析了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22 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和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 10 386。88 万t和 8 108。91 万t,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南阳、周口和商丘,区域秸秆资源量差异较大;2022 年河南省可收集秸秆中氮、磷、钾蕴含量分别为 66。64 万t、19。66 万t和 105。94 万t,可收集秸秆量理论上可以代替当年全省氮肥需求量的 42。28%、磷肥需求量的27。38%,可全量代替当年的钾肥需求量;牲畜饲料化秸秆需求量为 1 375。48 万t,占全省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的 16。96%;基料化秸秆资源需求量为184。95 万t,占全省秸秆资源总量的 2。28%;可收集秸秆全部能源化利用可替代4 086。25 万t标准煤。

    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能源化资源化

    中国各地区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成本效益综合分析

    王驰中高鑫陈衡桂芳旭...
    1295-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各地区光伏资源、上网电价、初始全投资、弃光率不同的情况,构建了光伏经济性评价模型;分析了各地区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情况;并计算出各地区满足基准收益率的最低上网电价和最高初始全投资。结果表明:我国光伏经济性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考虑"弃光"的情况下,全国共有15个地区无法实现平价上网,但其中大部分地区已接近平价上网;部分光伏经济性高的地区能以低于标杆电价 0。05 元/(kW·h)的电价实现平价上网。研究结果有助于光伏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光伏发电太阳能资源投资成本平价上网临界点分析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热提取性能和注入优化数值模拟

    马永法周学军袁利娟刘玲...
    1302-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典型东北地区 1 500m长度的地热井在平均注入温度 7℃,注入流量7。7 m3/h条件下,换热孔出口平均功率为 65。2 kW,一个供暖期出口与入口平均温差为 4。9℃,地层温度降低影响最大范围约7m,地层中的降温程度最大为23℃,并可以在非供暖期得到较好的恢复。在不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情况下,注入温度越低、流量越大,获得的换热功率也越大。在调整注入温度为 5℃和流量为 6。3 m3/h的情况下,可获得同样的换热功率,此时的运行成本最低,比现有方案成本降低 20%。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优化设计对单井闭循环地热供暖具有现实意义。

    地热供暖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性能评价注入优化数值模拟

    定向凝固进程与相变界面预测模型的解析研究与实验——以太阳能级多晶硅为例

    朱徐立谢连发黄丹辉陈民恺...
    1313-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封闭的定向凝固过程中,监控和预测凝固进程和相变界面形态是业内的难点。文章采用解析法对太阳能级多晶硅定向凝固过程进行求解,获得一种高精度凝固进程数学模型,由易于测得的散热温度和凝固时间推算凝固高度、瞬时凝固速率和熔体温度分布;通过求解Poisson(泊松)方程,建立三维的相变界面模型,揭示了熔体侧壁热流密度q值是影响界面形态的关键因素,为凝固工艺过程控制提供定量分析依据。以Si3303工业硅为原料,采用YITIPV型真空铸锭炉进行大尺寸(0。90 m×0。90 m×0。35 m)铸锭实验。对于几何对称的相变界面,凝固进程数学模型与实验曲线的最大偏差为 4。43%;而对于不规则的相变界面,最大偏差为 8。68%,根据实验结果修正了凝固进程模型。通过检测杂质含量、电阻率和少数载流子寿命等参数,并比较 4 种铸锭的典型相变界面形态,验证了三维相变界面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模型可以为多晶硅提纯、其他金属、非金属的精密铸造和晶体生长工艺控制提供参考。

    多晶硅定向凝固数学模型解析解相变界面

    海上风电大直径嵌岩单桩侧向承载机理分析

    修衍彬张融圣王恒丰刘寒秋...
    1325-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海上风电基础的大量嵌岩需求,文章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大直径嵌岩单桩基础的水平受荷特性以及桩-岩整体失效模式,分析了基岩强度、桩基直径、桩基壁厚、嵌岩深度等因素对嵌岩桩侧向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身抗弯能力随基岩强度提高而提高;嵌岩桩基础浅层基岩的破坏遵循被动楔形破坏模式,深层基岩的破坏遵循旋转破坏模式;基岩强度、桩基直径和嵌岩深度的增加均能提高桩基水平承载力,而桩基壁厚对其影响不大;对于嵌岩桩水平承载性能的提升效果存在临界嵌岩深度,桩径及覆盖层厚度对临界嵌岩深度的影响较小,而基岩强度对其变化较为敏感。

    海上风电嵌岩单桩基础侧向承载机理敏感性分析

    CEEMDAN联合自适应小波阈值算法的GA-BP风电发电机故障预测

    肖成曹万鹏褚越强杨政琨...
    1332-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电机是风电系统中重要的核心部件,为了提高风电机组的稳定、高效运行,对风电机组发电机的故障预测十分必要。文章围绕风电系统发电机机侧轴承温度超限故障预测的问题,考虑到所采集的故障特征信号具有较大噪声的特点,引入自适应完备噪声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联合自适应小波阈值去噪的方法实现信号有效去噪,同时结合GA-BP神经网络建立故障预测模型。通过与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对比预测指标、误差指标和预测效果图形,验证了所提算法可以获得较好的预测效果。误差指标和预测效果均有提升,对提前 15d风电系统发电机故障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 92。98%。

    风电系统发电机故障故障预测CEEMDANGA-BP神经网络

    基于MQ-WaveNet的智慧新能源大规模风力发电智能控制

    王家坤司化涛王希转张媛...
    1341-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外部干扰,确保电力运行安全稳定,文章提出了基于多视界分位数和小波神经网络(MQ-WaveNet)的智慧新能源大规模风力发电智能控制方法。通过构建智慧新能源大规模风力发电机组模型,计算捕获的风能和叶尖速数值,调整发电机的速度,获得最佳功率系数。将气压、风向、风速等参数输入小波神经网络,根据层与层之间的权重,得到隐含层与输出层功率值;结合多视界分位数构成MQ-WaveNet模型,计算每一分位点的发电预测结果,明确风力发电的时序特征。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估计,计算风力发电滑模面变换和控制矢量,在多分位点范围内达到滑模面,实现风力发电状态智能稳定控制。通过实验证明,文章提出的模型能够提高风力发电机组抗干扰能力,保证设备智能稳定运行。

    小波神经网络智慧新能源大规模风力发电发电机组控制多分位点

    翼型尾缘开口对风力机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

    程帅兵陈德龙宗旺旺于永峰...
    1348-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工程应用中翼型尾缘开口对风力机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文章建立了 6。7 MW水平轴风力机动力学模型,采用CFD和BEM联合仿真的方法探究了翼型尾缘开口为 0,0。1%c,0。3%c,0。5%c时对风力机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尾缘开口的增加,翼型的升力系数、升阻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阻力系数在失速前几乎不变,失速后略微变化;翼型发生失速的角度为 12°,不同开口翼型失速分离点的位置略向后缘移动。此外,在3-D湍流风作用下,大型叶片变形和轴向力均略微增大,发电量最大增加了 0。88%。

    翼型升力系数升阻比失速分离点叶片变形

    基于改进TOPSIS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能效评估

    连文翰崔双喜李宇智邱红桦...
    1355-1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能效评估已经成为热点问题。文章首先针对不同能源在转化过程中"质"的变化,引入火用效率的概念,通过能质系数法对不同的能源进行折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包含经济、能源、环境 3 个维度的综合能效评估指标,构建了综合能效评估体系;其次,建立改进的TOPSIS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综合能效评估,利用最小二乘法将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的结果相结合计算客观权值,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TOPSIS中的测距方式进行改进;最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高品质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和优化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能效评估火用效率组合赋权TOP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