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可再生能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张大雷

月刊

1671-5292

kzsny2007@163.com

0417-2832895;2835349

115003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银泉街65号

可再生能源/Journal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布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针、政策、报导该领域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识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导电材料对厨余垃圾两相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姜妍希王欣姿王喜彤李秀金...
    1563-1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3 种典型外源投加物零价铁(ZVI)、活性炭(AC)和磁铁矿(Mt),在中温条件下研究其对厨余垃圾两相厌氧消化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酸化相中投加ZVI,在甲烷相中投加AC和Mt,对厌氧消化体系性能具有最佳的影响效果;在酸化相中投加ZVI后,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 46。4%~47。9%,为体系的产甲烷阶段提供了更好的初始条件,明显缩短了产甲烷延滞时间;在厌氧消化体系中投加AC和Mt可以提高系统的产甲烷性能,相比对照组,各试验组的累积产甲烷量提高了 28。1%~68。4%;AC和Mt对厌氧消化的促进作用主要发挥在产甲烷阶段。

    厨余垃圾厌氧消化零价铁活性炭磁铁矿

    接种比对微量元素促进厌氧消化体系产甲烷的影响

    尹赵孙辰曹卫星胡长伟...
    1570-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微量元素(TEs)在厌氧消化系统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已经明确,但其内在作用规律和机理的解析还不够全面。文章通过研究厌氧消化体系中不同接种比(I/S)下TEs的变化规律,探究TEs对厌氧发酵的生物有效性,明确TEs化学形态与厌氧发酵过程中关键影响因子及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 10 批次的葡萄糖厌氧消化试验中,在I/S为 1。5 的条件下添加TEs后,甲烷产量提升了 80。7%;在添加的 3种TEs(Fe,Co和Ni)中,Fe元素的不同化学形态与厌氧消化中pH值、碱度、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含量的相关性最强;pH值与酸可挥发性硫化物含量是厌氧消化中TEs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子;pH值与Fe的 4 种化学形态均有明显相关性;厌氧消化体系稳定运行时,甲烷丝菌属(Methanosaeta)的相对丰度最高(53。8%),厌氧消化体系运行异常时,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的相对丰度最高(34%)。

    厌氧消化微量元素化学形态pH值微生物多样性

    南荻纤维素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产乙醇工艺优化及其结构表征

    齐慧彭志利陈亮刘安...
    1578-1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南荻纤维素为原料,采用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工艺生产生物乙醇,分析了底物初始质量分数、底物最终质量分数、补料次数对乙醇产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获得最佳工艺参数:底物初始质量分数为17。5%,分批补料2 次至底物最终质量分数为 32。5%。在此条件下,乙醇含量最高可达70。15 g/L,较未补料同步糖化发酵过程获得的最大乙醇含量提高23。36%。在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最佳工艺的基础上,做了物料平衡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衍射对发酵前、后的南荻纤维素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酶解糖化及发酵过程会改变南荻纤维素的内部结构,使氢键或共价键断裂,底物结晶度提高。

    南荻纤维素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产乙醇工艺优化物料平衡结构表征

    玉米秸秆生物炭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孙兆楠张永波赵鹏潘玉瑾...
    1587-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测试仪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条件下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生物炭微观结构完整性逐渐降低,孔径逐渐增大,表面含有大量极性官能团,对吸附溶液中的苯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碳化温度为 600℃,水蒸气为氛围气,玉米秸秆粒径为 40 目的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CSBC-W600)吸附性能最佳;当CSBC-W600 投加量为 0。5 g,反应温度为 35℃,振荡频率为 150 r/min,吸附时间为 4 h,苯酚初始含量为100 mg/L,反应体积为 50 mL时,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9。5%。

    玉米秸秆碳化生物炭苯酚吸附性能

    碱光催化预处理对玉米秸秆酶解糖化影响的研究

    胡建军何志张全国党钾涛...
    1594-1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黑二氧化钛(R-TiO2)光催化剂,通过不同预处理结果对比,确定选用碱光催化预处理技术。以还原糖产量和玉米秸秆主要组分为评价指标,探究不同光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H2O2 浓度和NaOH浓度对秸秆预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FT-IR,XRD和SEM分析表明,与其他预处理技术相比,经过碱光催化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物理性能和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木质素去除率有效提升,有利于玉米秸秆的后续酶解。

    玉米秸秆黑二氧化钛光催化碱性条件预处理

    内嵌星形多翼接收体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性能对比

    谭兆博徐文甫常泽辉李欣亮...
    1602-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玻璃真空管接收体存在间隙漏光、表面换热等缺陷,文章采用内嵌星形多翼接收体的玻璃管作为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的光热转化部件,选用空气作为传热介质,有效缓解上述缺陷并降低装置管路对密封性的要求和低温"爆管"率。仿真计算了不同星形多翼接收体集热装置的光学性能,对比研究了星形多翼接收体翼型型态对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性能的影响,基于此,在实际天气条件下测试、分析内嵌星形六翼接收体和内嵌星形五翼接收体时装置的光热性能。结果表明:当入射偏角α<7。4°,装置内嵌星形六翼接收体时的光学性能要优于内嵌星形五翼接收体时的光学性能,前者的平均光线接收率、聚光效率分别为 98。2%,76。4%,比后者分别高出1。2%和 1。1%;在晴天测试中,当空气介质流速为 4。0 m/s时,装置内嵌星形六翼接收体时的平均出口温度、最大瞬时集热量以及光热转化效率分别为 37。0℃,896。45 W和 75。31%,较其内嵌星形五翼接收体时分别提高了1。37%,2。80%和 1。93%。测试结果可为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接收体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接收体太阳能复合抛物面聚光星形多翼

    双面光伏组件双模式功率控制策略研究

    姚晶莹马逊阚小博申凯文...
    1609-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面光伏组件能够同时吸收光伏面板正面和背面的光照,相比单面组件提升了发电功率。文章基于双面光伏组件提出了一种双模式功率控制策略,首先,利用修正后的等效辐照度模型构建双面组件的电特性参数模型;然后,根据双面组件功率输出特性,以辐照度为判断依据,提出了最大功率输出和降功率运行的双模式功率控制策略;最后,采用该模型对 365 W晶体硅双面组件进行实验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预测功率与实测功率的相对误差小于3。5%,实测条件下最大功率点电压相对误差为0。3%,双模式功率控制策略可以在不增加储能的前提下实现有功功率的实时储备,其中瞬态等效辐照度为1006 W/m2 时的最大有功备用容量为69 W,瞬态等效辐照度为 1 031 W/m2 时的最大有功备用容量为78 W。

    双面组件降功率最大功率点双模式功率控制

    基于改进离散状态转移算法的复杂地形崎岖度约束风电场微观选址优化

    刘佳惠王聪张宏立马萍...
    1618-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复杂地形下风电场微观选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离散状态转移算法(RC-DSTA)的优化策略。首先,为解决地面平整度对风机安置的影响,引入崎岖度指数(TRI)将地面平整度进行数值量化,并对崎岖度过大的点进行约束处理;然后,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状态转移算法(DSTA)的多风向下三维尾流叠加计算发电量的风机布局优化方法,并对离散状态转移算法进行改进,减少适应度值的计算时间,以缩短复杂计算优化问题的计算时长,提高计算效率;最后,以新疆某实际复杂地形风电场为例,在同一地形条件和目标函数背景下,将该算法与遗传算法(GA)和工程设计的微观选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考虑地形因素特点的情况下,提供合理的风机布局方案,RC-DSTA比其他两种方法更有效。

    风电场微观选址复杂地形离散状态转移算法崎岖度指数

    基于超短时风况预测的偏航控制策略优化

    卢少雄刘颖明王晓东孙明顺...
    1627-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风电机组偏航控制参数统一设定与偏航对风动作启动滞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风向波动特征评估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偏航控制参数优化方法。以一段时间内机组的发电量与偏航控制下机舱转过角度为优化目标,对不同风速区间下的偏航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基于VMD-EEMD-LSTM-LSSVM风况预测模型的偏航控制策略优化方法,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平均风速的预测,提前设定优化后的偏航控制参数,通过风向的预测,判断并控制偏航对风动作是否提前启动。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量,减少偏航控制下的机舱转过角度,有利于提高风电场的经济效益。

    风电机组风向波动特征评估多目标粒子群风向与风速预测偏航控制参数优化

    SSI效应对下一代大型海上风力机动力学响应特性影响

    冷平吕娜赖踊卿何奔...
    1635-1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降低风力发电成本,采用 15 MW及以上容量的风力机成为未来风电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了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SSI)效应对下一代超大型海上风力机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FAST二次开发,基于一组线性弹簧建立了单桩式IEA 15 MW风力机的SSI模型,计算了常规发电工况以及极端停机工况下的机舱振动和支撑结构弯矩。计算结果表明:忽略SSI效应会导致发电工况下塔顶弯矩和泥面处支撑结构弯矩的预估值明显偏低,对极端停机工况下结构动力学响应影响不甚明显,考虑和忽略SSI效应时,50 a一遇极端工况下的疲劳损伤相差不足3%;但在风速较低时,SSI效应的影响十分明显,在风速为8 m/s的工况下,塔顶和泥面弯矩最大值的预估结果分别偏低 37。6%和 20。1%;考虑SSI效应时,由于基础存在垂向运动,产生了较大的机舱振动,显著增大了支撑结构在泥面处的疲劳损伤。以上结果说明了设计超大型海上风力机时考虑SSI效应的必要性。

    15MW海上风力机极端工况土-结构相互作用动力学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