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工程纳米材料抵抗作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孙敏郝毅许鑫鑫商和平...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技术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纳米级农化品(纳米肥料和纳米农药)展现出的缓释和高效低剂量特性减少了传统农用化学品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该研究着重介绍了工程纳米材料(ENMs)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防治作物病害的内在机理,重点阐述了ENMs通过调控植物营养、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和改善植物光合作用的方式来抵抗病原入侵对植物造成的氧化胁迫;同时,研究亦指出ENMs能够通过诱导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抗性(SAR)的方式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对ENMs抗病机理的深入探究能够有效提高植物病害管理,实现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增加,并极大程度减轻传统农药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工程纳米材料植物病害系统获得性抗性抗氧化防御系统光合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与其亲环境行为关系研究: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张晓旭乔光华裴杰王海春...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本禀赋,文化资本是这些地区获得农业文化遗产地称号的文化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社群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一部分,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兼容互惠、和谐共生。基于敖汉旗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加入文化资本,定量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在农户资本结构中,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得分占比较高,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偏低。(2)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均正向显著影响其亲环境程度。(3)当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时,在农户农牧业收入占比较低的状况下,文化资本的增加会抑制其亲环境行为。在自然资本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会负向影响其亲环境生产。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时,农户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传统农业文化力量、提升农户农牧业收入、积极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户文化资本在亲环境生产方面的持续性促进作用等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文化资本亲环境行为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启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
    178页

    "双碳"目标下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测算、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

    黄和平李紫霞黄靛谢美辉...
    179-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中国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选择农资投入、农田利用、畜禽养殖及秸秆焚烧4 类碳源,利用IPCC碳排放模型对江西省2000-2020 年的农业碳排放量予以测算,利用 LMDI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并运用 XGBoost模型预测 2021-2050 年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农业碳排放源中农田土壤利用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畜禽养殖、农资投入和秸秆焚烧。2000-2020年江西省11 个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异不断扩大,其中宜春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和平均碳排放强度均居于首位。(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率的增加是导致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对碳减排的作用比较有限。(3)预测结果显示,2030 年前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 11 个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其中,新余市在 2005 年最早达到峰值,景德镇市和赣州市在 2016 年最晚达到峰值。2020 年后,江西省碳排放量在经历一段时间攀升后呈现出震荡回落的趋势,其中宜春市和新余市震荡幅度较大,南昌市、抚州市及九江市碳排放量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均在一段时间后趋于较小振幅的回落趋势。

    农业碳排放碳达峰碳排放强度XGBoost模型碳减排

    "双碳"目标实现的省域实践:以浙江为例

    李清瑶张勇胡民泉俞洁...
    19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基于浙江省2000-2019 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以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模型(LEAP)和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相结合,识别浙江省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并预测 6 种不同情景下浙江省 2015-2060 年的碳排放趋势、达峰时间和减排路径。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升级、能效提升和数字经济深耕高碳排放产业是浙江省当前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浙江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所有终端能源使用部门实现低碳转型,优先考虑电力、工业和交通部门,其次是商业、居民生活、住宅、农业等部门。在各项节能减排举措的综合作用下,部分电力替代(PES)情景和综合电力替代(CES)情景下浙江省碳达峰时间分别为 2024 和 2025 年,达峰总量分别为 3。88 亿和 3。70 亿 t,可如期实现碳中和。考虑到进行碳统计时存在碳泄漏问题,浙江省应从PES情景出发,力争于 2025 年达到碳峰值,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其外购电中的比例,同时发挥数字经济在低碳治理中的作用,采取谨慎的碳中和路径过渡到CES情景,通过各终端能源使用部门利用碳捕捉、碳封存等降碳技术,如期甚至提早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STIRPAT模型LEAP模型减排路径

    大气CO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武熳秋商东耀帅斯樑曹琰梅...
    205-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气CO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基于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 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通量。在背景大气CO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2浓度缓增(C1处理,从2016 年开始逐年增加40 μmol·mol-1,至2018 年增加120 μmol·mol-1)和骤增(C2处理,CO2浓度每年均增加 200 μmol·mol-1)处理;在常规施氮量(N1处理,25 g·m-2)的基础上设置氮肥减施处理(N2处理,15 g·m-2)。结果表明,CO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量均没有改变稻田CH4 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整个生育期,CO2 浓度缓增、骤增对稻田单位产量CH4 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在C2条件下,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45。2%(P=0。037),同时稻田单位产量CH4排放量显著增加 63。3%(P=0。008)。综上所述,随着CO2浓度升高,氮肥减施至 15 g·m-2会减少水稻产量,同时增加稻田单位产量CH4排放。

    水稻CO2浓度氮肥CH4排放

    滁河南京段环境介质中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的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评价

    张伟古文范德玲张冰...
    213-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 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D4、D5、D6 的检出率分别为 38。1%、95。2%、100%,总含量范围为 13。66~77。90 ng·L-1,平均值为 47。82 ng·L-1;沉积物中D4、D5、D6 的检出率分别为 66。7%、86。7%、100%,总含量范围为 0。56~49。74 μg·kg-1,平均值为 13。95 μg·kg-1;土壤中D4、D5、D6 的检出率分别为 66。7%、20%、100%,总含量范围为 1。90~7。05 μg·kg-1,平均值为 3。57 μg·kg-1。地表水和土壤中D6 的检出浓度最高,沉积物中则为D5,对比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结果,cVMSs处于中低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滁河南京段水体中cVMSs存在中高风险。

    甲基硅氧烷生态风险浓度水平滁河南京段

    敬告读者·作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
    221页

    亚热带森林小麂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区域性差异

    马钲焱李佳琦万雅琼李言阔...
    22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偶蹄目鹿科麂属动物,在我国种群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关于小麂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2 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麂进行了监测,每个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数量均为 60 台,相机工作日分别为 9 692、9 659、14 582 d,小麂的独立有效照片数分别为 603、665、1 032 张,并运用单季节占域模型估算了各地区小麂的占域率和探测率,分析了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以及距水源地距离等环境变量对小麂活动规律以及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低、坡度较小、植被指数较低、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齐云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植被指数较高、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小麂为明显的晨昏性动物,日活动高峰出现在 06:00-08:00 和 17:00-19:00。其日活动节律在齐云山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则无显著季节差异,各保护区之间的年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麂的活动节律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进一步了解小麂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习性,为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小麂占域模型红外相机活动节律

    呼伦湖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物理生境特征关系研究

    李朝晖单楠王鹏伟包萨茹...
    23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定量评估物理生境对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基于呼伦湖流域 2021 年枯水期和丰水期 2期鱼类调查数据以及采样点物理生境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RDA冗余分析探究呼伦湖流域鱼类群落分布特征、物种多样性与物理生境因子(包括岸线分维数、水面面积和高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理生境和鱼类群落可划分为具有明显空间分布规律的 4 个组群,且物理生境和鱼类群落空间分布存在较高相似度。呼伦湖流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受到分维数、水面面积和高程值生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水面面积和高程值影响较大。此外,不同鱼类群落分布对生境因子响应存在差异,呼伦湖流域鱼类优势种贝氏(鱉)(Hemiculter bleeker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群落分布与高程值呈正相关,定居杂食性鱼类黑龙江鰟鲏(Rhodeus sericeus)、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群落分布与水面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而肉食性鱼类鲇(Silurus asotus)和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群落分布与分维数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呼伦湖流域鱼类栖息地和种群资源的保护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呼伦湖流域物理生境特征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冗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