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林校生

季刊

2095-3682

0593-2821287

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刊物。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本校的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发现、培养人才,交流学术信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马克思的治学之道及其当代借鉴意义

    丁珊孙迪亮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且科学合理的治学之道.马克思的治学之道主要包括5个方面:系统总结与科学规划相结合是治学之基础;合作交流、刻苦钻研与诚实坚定是治学之态度;弄清问题、学以致用是治学之目的;"最过硬的事实"与"退回书房"相结合是治学之方法;坚持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是治学之保障.认真学习和发掘马克思在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的治学之道,对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马克思治学之道科研方法

    恩格斯晚年对农民教育路径的探讨及其现实启示——以《法德农民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潘金倩孙迪亮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期,恩格斯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与法德两国的现实状况写成《法德农民问题》,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政党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成员来源,争取和团结农民将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产生莫大的助益,而教育农民是争取农民的关键环节.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对农民教育路径进行了探讨和规划,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思想引领与实践示范相结合,全面兼顾与重点关注相结合,外在灌输与内在自省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相结合.深刻领悟与体认恩格斯晚年对农民教育路径的设计,对于当下中国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的质效性,凝聚广大农民的共识与行动,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现实镜鉴作用.

    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农民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研究

    宋宏梅吴新菊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市县地方治理新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集中体现,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在解放思想、基层调研、远景规划3个重点方面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梳理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走群众路线、立足优势谋全局等精神和实践"富矿",深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发展脉络,为新时代市县地方治理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求真务实地方治理宁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论述的宁德溯源和实践

    林元敏马君君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期间提出的"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论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论述的最早理论雏形.长期以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牢记嘱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期间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相关论述和实践的溯源分析,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成就和经验,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若干对策,以期为各地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理论溯源研究.

    习近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宁德溯源

    全球文明倡议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

    李学林刘美驿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内在联系来看,全球文明倡议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而全球文明倡议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都是中国向国际提供的富蕴中国智慧的公共产品.虽然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弘扬正能量的优势,获得社会支持认同、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但也面临着跨文化交流障碍和网络文化霸凌的障碍.展望未来,中国应立足自身文明发展实际,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强化网络文化交流与沟通,凝聚网络空间价值共识以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更好地落实以及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入新阶段.

    全球文明倡议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网络空间

    基于闽东革命优良作风的"闽东之光"的历史经验启示与实现路径

    孙创锦游国斌张静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闽东之光"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东革命优良作风为切入点,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关于"闽东之光"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作风的生动实践,总结闽东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贡献,指出闽东革命优良作风的4大经验启示,从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3个方面提出传承弘扬"闽东之光"的实现路径.通过研究阐释,厘清基于闽东革命优良作风的"闽东之光"的时代价值意蕴,坚定作为闽东人的文化自信,坚定"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历史自觉,推动"闽东之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

    闽东之光闽东革命优良作风历史经验

    论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宁德实践

    许陈颖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在精神动力.畲族自迁入闽东之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当地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化与发展,构建了以"山海人"为中心的宁德畲族文化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的资源宝库.在各级党委、政府有关政策扶持下,宁德市通过文产融合等实践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宁德答卷.但是,在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思想内涵、以名人文化助推民族乡村振兴、打造差异化民族产业等方面,宁德市乡村振兴实践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共同体乡村振兴民族文化资源畲族文化宁德实践

    乡村振兴背景下闽东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困境与破解之道

    王彬彬肖鹏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又在乡村振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福鼎市立足本地实际,把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工作作为乡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着乡村文化主体的缺失,文化传承的断裂,文化影响力减弱等困境.因此,要助推乡村振兴,就要构建乡村文化治理机制,重塑乡村文化主体;构建乡村文化认同机制,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建构乡村文化表达机制,弘扬优良乡风民俗.

    乡村振兴闽东文化文化自信培育

    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柔性模式与实现路径——以福建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例

    盖军静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柔性模式体现了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是政府执政理念升华的重要标志,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沟通方式的平行化、执行机制的自愿化;意味着多元治理主体对社会事务的合作共治;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关系在优化.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柔性模式要以为人民谋幸福的核心价值观为逻辑起点;通过倡导治理主体进行平等互动与民主协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体制机制、优化整合并灵活运用治理工具和构建多层次政策学习联动机制,来提升社会治理综合效能为发展动力;以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

    社会治理现代化柔性模式体制机制实现路径

    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进路

    卓敏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中国之治最关键的场域在于乡村,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全面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关键举措.准确把脉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和规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构,搭建高效能的乡村治理体系,离不开丰富的理论阐释.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在于铸就"天蓝水清草木花香"的治理新格局.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质不仅在于解决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问题,还在于探索构建一种基于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生产生活图景.推进农村生态产业效能提升、构建生态文明乡村体系、铸就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新格局,无疑成为探寻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的当代进路.由此,应持续创新推进乡村治理和文化治理多维转向,建设"两大变局"中乡村绿色发展与绿色消费的治理新格局.

    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现代化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