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何镜堂

双月刊

1000-0232

nfjz@vip.163.com

020-87560995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五山璐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南方建筑/Journal South Architecture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为搭建高水平刊物平台,从2008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接办《南方建筑》杂志,由何镜堂院士担任主编。新版《南方建筑》秉承岭南文化务实的传统,弘扬建筑创新的精神,为促进南方建筑学界与国内及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得到业界较高的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供需线上化影响下的小型商业设施空间特征与布局——以北京市餐饮设施为例

    曹舒仪张赫贺晶杨天宇...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线上化趋势下,商业服务供给方式改变,城市小型商业设施配置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基于2020年北京市域大众点评餐饮店铺数据,对比四类餐饮设施的分布和供需匹配方式,分析影响餐饮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与区域差异化配置机制.研究发现,线上化程度越高的近供给端餐饮越倾向于中心化集聚;线上化对供需端侧重点的改变促成了差异化的关键布局因素和布局机制;城市小型商业设施的选址竞争呈现由市中心向近郊人群主要分布区地理扩散的特征.未来城市配置小型商业设施时,宜根据商业的供需匹配特征,考虑功能更细分的差异化空间布局.

    供需匹配线上化商业设施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杭州市商业街区空间活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湖滨商业街区实证

    熊倬锐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业街区活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循证式研究有助于促进商业街区的繁荣发展.针对杭州湖滨商业街区,基于城市定量研究方法和多源精细化数据,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从街区和地块两个层面探究了商业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与街区活力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湖滨商业街区活力呈现出"一核一轴"的分布格局;以延安路为界东西部的街区活力分别呈现出以日常性社会生活为主和以节假日消费为主的差异性;街区的功能密度、地铁出入口距离、功能混合度和形态紧凑度是影响杭州市湖滨商业街区活力的主要因素.在证实现有湖滨商业街区重点区域改造有助于活力提升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将商业街区活力分流,疏解商业和交通压力,促进商业街区整体性的活力提升.

    湖滨商业街区多源数据街区活力活力特征影响因素影响力指标

    数字技术辅助的城市公共空间体验研究进展与趋势

    董雯戴冬晖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公共空间对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本视角出发,探究空间如何被人所体验,其与环境特征有何复杂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路径.针对传统研究存在的难点,梳理了数字化技术在体验特征描述、空间关联解析和体验预测模拟三个方面提供的多样化支持路径和应用方式,揭示了整体耦合研究系统化、技术测度方法精细化、空间特征分析多元化、体验研究方式动态化的发展趋势,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内在机理三个方面提出展望.

    数字化技术城市公共空间空间体验以人为本感知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策略——以三邻桥社区中心项目为例

    宋靖华陈君洋胡艺璇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城市工业遗产的改造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工业遗产建筑现有空间进行合理再利用是改造项目中的一大要点.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存在功能布局、空间可达性、空间序列多样性三个客观问题亟需解决,以上海三邻桥社区中心改造项目为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三邻桥厂区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通过对改造后的空间重新构建空间网络模型再次分析验证了厂区的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为将工业遗产建筑改造为公共建筑提出了空间方面的策略,可以为类似的项目提供参考.

    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社会网络分析量化评价改造策略三邻桥社区中心

    南禅寺大殿尺度规律研究

    肖旻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以材份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模数制研究,提出了以足材而不以份为模数单位进行探索的思路.基于前期尺度规律研究案例的经验,对南禅寺大殿给出了基于足材模数单位的尺度规律解释,与现有整数尺模数或份数模数的解释形成竞争性观点.强调栱长指标在尺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其研究潜力,将建筑开间、椽架、出跳、转角构造、立面比例等问题通过栱长尺度进行会通阐释.南禅寺大殿作为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其尺度规律研究有重要的史学标尺意义.

    尺度模数足材栱长南禅寺大殿

    广东省风景名胜区研究回顾与展望(1979-2022)

    邢君陈淑妍刘明欣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省作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行省域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利于提高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经济价值的区域效用.结合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知网195篇广东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已有广东风景名胜区研究在文献年谱、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特征,并基于文献年谱进行分阶段研究内容的发展总结.研究发现:(1)研究对象上,区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类型以城市风景类为主,存在区域体系研究缺乏,案例研究不全面的问题;(2)研究方法上,2009年之后定量研究逐渐增加,其中以地理信息统计和游客问卷调研的定量评价为主,但整体上定量研究较少,同时跨学科的评价方法选取缺乏论证;(3)研究内容上按时间可分为研究兴起期、实践探索期和理论拓展期三个阶段,目前以景城文化互动和景城边界规划控制为例,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相关研究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还缺乏集中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巩固基础对象的系统研究、拓展学习风景遗产保护研究方法、深入地域特色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研究的未来展望.

    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区域风景名胜区文献计量学研究动态

    融合景观资源和图像语义的乡村风景道选线方法——以苏南水网地区为例

    吕飞王帅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风景道具有串联区域资源带动旅游发展的双重价值,其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风景道既有研究依赖空间遥感数据,侧重空间层面分析,缺乏对乡村现实环境复杂情况的综合考虑.为此,利用景观资源评价的方法对乡村人文和生态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再借助图像语义识别技术分析道路周边实际情况,构建了兼顾宏观空间和微观建成环境的乡村风景道选线方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开展苏南水网乡村地区乡村风景道选线实证研究,以期为乡村风景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图像识别景观资源评价乡村风景道选线规划乡村振兴

    建筑改造设计的时间之维——设计方法应用研究

    徐永红托亚张鹏举吴迪...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建筑现象学及其他时间哲学,从时间与各要素的主体间性关系角度,将改造建筑的时间性最终看作是关乎建筑改造之本质的时间性精神共鸣.试图重新审视改造建筑的时间意义,并借助关系本身将此精神共鸣分为人与含时间性的环境要素同—的关系——生命感、人与建筑中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关系——历史感、人在特定叙事中与人类的认同关系——故事感.基于此,结合案例利用现象学的方法从建筑形式、质料、结构、细部等方面统和出借由时间关系划分的设计策略,表现时间性在改造建筑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

    时间哲学主体间性建筑改造设计方法应用建筑现象学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社区慢跑环境类别划分——以福州市金山街道为例

    谢宇为陈思妤颜钰陈凝萍...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国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与居民追求健康生活的背景下,城市社区慢跑环境日渐成为风景园林与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与空间优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健康宜居性、增强居民运动意愿.以福州市金山街道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通过K-means空间聚类法将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空间特征从道路网络、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宜居社区环境的规划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启发运动友好型城市的营造.

    慢跑环境社区评价体系多源数据

    传统家族型聚落社会空间关联性研究——以东莞塘尾村为例

    田浩楠李敏稚魏成盛强...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省东莞市传统家族型聚落塘尾村为例,引入空间句法并以户为空间基本单元,定量描述空间的集聚效应、观察空间单元的结构性特征.弥补既有研究对空间的单元、界域、中心界定较模糊等问题.从社会网络和空间结构关联视角,探讨地域文化和宗族架构与空间的关联,族群内权力等级差异、职能调整和角色转变等对社会空间的影响以及外部社会事件和人物个性对空间的作用等.结合相关性分析,总结和推演以塘尾村为例的东莞地区传统家族型聚落社会空间转换模式及其影响机理,为更好地延续和振兴地方传统聚落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传统聚落社会空间社会网络空间句法空间结构关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