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何镜堂

双月刊

1000-0232

nfjz@vip.163.com

020-87560995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五山璐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南方建筑/Journal South Architecture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为搭建高水平刊物平台,从2008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接办《南方建筑》杂志,由何镜堂院士担任主编。新版《南方建筑》秉承岭南文化务实的传统,弘扬建筑创新的精神,为促进南方建筑学界与国内及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得到业界较高的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短视频中的城市风貌感知特征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袁青李亚辉冷红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空间承载了公众感知城市风貌的海量数据,为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抖音短视频的呈现形式、场景图像、背景音乐、字幕文本等多维度数据,利用视频内容分析、空间定量分析以及文本语义分析等方法,将客观环境、网络媒介和主观感知有机联结,构建从媒介感知、环境感知到情绪感知的网络社会城市风貌感知分析路径,挖掘城市风貌感知特征,提出短视频分析在城市风貌规划中的应用展望,以期为城市风貌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为哈尔滨的城市风貌塑造和营销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风貌空间感知抖音哈尔滨

    零售收缩背景下商业稳定性的空间规律——以北京前门地区为例

    盛强许泽阳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冠疫情引发城市部分区域出现零售收缩问题,但也为深入挖掘各类商业变化背后的空间规律提供了机会.基于百度街景时光机和实地调研,详细记录了2017和2022年北京前门地区商业的更名、改行和存续情况,并基于多元回归综合距离、拓扑、聚集三种空间规律对各条街道上商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拓扑规律的影响最为明显,且位于城市尺度高可达性街道的商铺在外部冲击下经营更为稳定.

    商业稳定性空间句法拓扑规律距离规律商业聚集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性评价研究——基于游客感知的视角

    任璐王勇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评价抽象的地方性,结合游客与原住民多元主体的感知提出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提升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托雷尔夫提出的组成地方性感知维度,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利用扎根理论从游客感知内容中提取、结合历史街区特性,建立包括物质景观、人的行动与地方意义三个维度的地方性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呈现空间割裂、符号冗杂导致的地方意义的不完全表达.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应对空间和社会各层面不和谐要素进行规范,才能准确传递地方意义.

    地方性游客感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集群连接理论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探索——以广州市融德里为例

    郭谦汤晟晖何可柔黄凯...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急剧变化的城市环境中,历史街区易受影响成为片段孤立化区域并走向衰败,但其因蕴含重要价值与资源而需要得到有效保护.现有保护更新理论中缺乏引导历史街区自身聚合及与城市环境融合的整体性框架.将历史街区视为复合化集群,引入集群连接理论,通过辨析内部子集、延伸连接线索、拓展连接操作构建保护更新框架,并提出建立连接后失稳问题的发现与应对措施,共同形成保护更新策略.以广州市融德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为例,尝试将集群连接理论运用于设计与实施过程,为历史街区集群化整合提供案例支撑,以期为同类面临衰败境遇的历史街区提供保护更新方面的思考.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集群连接理论城市衰败区域融德里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路径——以汉中市谢村镇26个村庄为例

    董鹏达董欣朱菁芮旸...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乡村空间重构、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为破解乡村资源利用与要素整合方面的短板,实现乡村全域全要素协调发展.在明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逻辑关联的基础上,以具备典型特征的汉中市谢村镇26个村庄为例,基于"人-地-产"耦合互动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乡村空间重构评价模型.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技术,定量测度乡村空间重构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诊断模型等方法揭示了影响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进一步将重构指数与协调度相结合,划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分区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模式.根据弱势系统识别结果,提出了差异化的乡村空间重构路径:以盘活低效用地为核心,重构全域空间;以开展环境整治为途径,塑造宜居空间;以保护历史文化为抓手,保障宜业空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空间重构乡村空间规划"人-地-产"耦合互动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的活态评价与适应性保护发展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薛乾明黄跃昊邓清文宁雷...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3个传统村落均有失活现象,但在失活程度上有所分化.金崖和黄家庄村处于"微失活",失活程度较轻,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一般;古城村处于"失活",失活现象较明显,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较弱.(2)3个传统村落的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失活贡献率占比较高,对传统村落的活态发展影响较大;村落治理、经济发展和地域环境在失活指数上占比较高,对村落失活的影响较显著,可判断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发展受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因素影响较大.(3)活态总分上,金崖村(71.63)>黄家庄村(68.58)>古城村(58.88),这与调研结果相吻合.村落失活是多因素综合、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适应性、永续性的保护发展方式是村落振兴和活态化发展的关键.

    传统村落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活态评价适应性保护与发展

    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黄骏刘小娟林燕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创新活动集聚的新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揭示其创新生态的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科技园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文章以横琴科技园区的"横琴科学城、横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科技城"为样本案例,以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选取,结合耦合度模型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空间统计学的方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对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的特征、类型占比及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科技园区在空间分布和组合上具备不同的偏好与特征,相对来说横琴科技园区中以配套设施为主的园区组织较为紧凑,以技术服务为主园区较为开放、注重资源共享;2)具有功能复合化特征,提高土地混合利用效率.横琴科技园区具有3种及以上功能,其中生产类空间与生活类空间的比值约为3.5∶1.2;3)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形态社区化,与城市互动明显,多维且多样.4)注重空间的盈利性、商业性,市场活动、新区政策是驱动横琴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技园区空间组织横琴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到设计生成——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设计方法

    刘洛伊姜梅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学科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学习系统来帮助扩展受限的空间设计,旨在探讨如何在建筑环境中实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通过相关理论介绍与案例研究,对人工智能作为设计方法的底层逻辑、学习机制、算法模型、拓展运用等方面进行尽可能系统的梳理和介绍.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神经网络提供能够从给定数据集中提取信息的设计能力和方法,处理复杂的特征关系.归纳了深度神经网络的特征,及其对建筑设计方法自身发展的影响,结合具体案例对不同算法模型在设计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强调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真正应和了设计思维的"复杂的逻辑性"特征.

    人工智能设计方法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数据集

    要素与感知:安全感及偏好评价下的大学校园夜间环境研究

    徐俊丽刘明智子高雨晴陈曦...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间环境是大学校园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忽视了对人本需求的挖掘.以苏州市16个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为例,聚焦使用者的安全感及偏好,开展日间、夜间校园环境要素的实地调研.通过日夜差值法定量探讨光环境要素与安全感的关联性,进一步识别影响夜晚整体偏好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阈值,最后建立基于综合感知的环境参数范围.结果显示,大学校园夜间环境更新设计应优先考虑夜间光环境,其次是景观特征.综合安全感及偏好的条件下,优先推荐平均水平照度范围为13~17lx,路面平均亮度范围为0.7~0.9cd/m2.研究为大学校园夜间环境更新设计及精准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提升使用者主观感知,促进可持续校园环境的建设.

    风景园林要素夜间光环境景观特征感知安全偏好校园

    防控背景下城市轨道TOD对传染病传播影响分析

    张威涛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通过沿线大运量通勤和站区规模化服务,承载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公共性聚集,理论上会以站区为核心,造成从沿线地区至更广泛辐射地区的传染病传播.然而,以2020年北京新发地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对北京主城区133个街道做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传染病防控治理背景下,轨道交通TOD没有显著引起沿线街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其中,街道之间除常住人口规模外,多项资源条件的不平衡没有导致传染病传播风险分布的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换乘站和区域站对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升级影响仅表现在更远离轨道辐射的街道.分析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彼时我国以北京为典型的城市疫情防控治理效果,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远离轨道辐射、人口活动具有内循环特征地区的防控挑战.

    城市轨道交通TOD防控治理传染病传播